<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己亥年腊八随笔</h3>  <h5>       今天是腊八,此节一过,年味渐浓。从前的腊八,望雪思亲,必要往家写信的,后来则是打电话,如今只剩下遥念故乡而坐立不安。想随便读点什么打发时光,却读到了下面这首童诗:</h5>  <h5>        看来需要写些什么才能让思绪安静下来,但日常工作节奏过快,处方也常龙飞凤舞,已无力搬纸弄墨,只能锈笔拾梦了。 <br>        在发散的思绪中快闪着万千往事,想到了当年父母满怀期望让我学医的温暖情景,直到后来我继续送女儿去了医大,才真正理解了一家人同样神圣的报国之心、仁医之志、慈善之念和父母之情。回望职业生涯,有坚韧前行中的艰辛不易,更多是医治成功时的幸福喜悦。<br>        但近年来从医环境的各种险恶却时时让人不安。医患双方本在同一战壕患难与共、携手抗魔,如今另一方动辄拳刀相向却成了白衣天使深深的痛、无解的题,医患关系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怎么办,纵有千言万语也难找答案。但历史是面明镜,时光明辨是非,透过时空长河,也许还能寻回医患相守、众生平安。</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所经历的医患关系50年</b></h3>  <h5>        我六十年代出生在山东革命老区,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经常带我四处求医,那时候最好的药就是臀部肌注十分疼痛的青链霉素, 我常被赤脚医生扎得一瘸一拐,可每次见到医生,母亲总是对人家客气再三,还要求我也一定要毕恭毕敬,那是个对医生充满了敬畏和感恩的时代。</h5>  <h5>      十六岁那年高考高分中榜,眼见北大、复旦或者北航的科学梦想有望实现,母亲却心疼地说从小你就不愿跟陌生人说话,咱还是选个别人求着你说话的专业吧,于是父亲把我送到了军医大学,可见八十年代初仍然是一个对医学十分尊崇的年代。</h5>  <h5>       大学五年,刻苦努力,一心想干救死扶伤的大外科,作为优秀毕业学员优先选择单位报到时,偶遇科室老主任周大海教授找院长要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讲,人人都说金眼科,说明俺眼科最好,需要文武双全,我看你最合适!回家请示父母,得到明示咱文弱人还是干精细事,干好了同样光明济世,于是从事了眼科。虽曾因外科之梦痴心未眠,又积极跑到外科轮转了一圈,但考研时还是老老实实回到了母校眼科研究生导师宋振英老师身边,从此对眼科专业和眼科患者的爱心再也没有动摇过。<br>       在那青春燃烧的岁月,也的确亲身体验了患者之信任、医患之和谐,因为那时候虽然与患者言语不多,却经常满办公桌都是他们的感谢信。这种从医环境下肯定能心无杂念、勤学苦练,所以年轻医生大都能够快速成长,在老师们的教导提携下,我三十多岁也破格晋升了正高并担任了科主任。<br></h5>  <h5>        但这时转眼已是九十年代末,医患关系已经风云渐变。当主任不到十天,有位90多岁的老奶奶,夜间在小区被倒车的小三轮推倒,头面部及肢体广泛淤血来院急诊,因各部位拍片检查无大碍,又是无家属陪伴的高龄老人,没有科室收治,心最软的眼科人觉得可怜,加上眼睑水肿确实遮挡视力,就收到了眼科。我查房时嘱咐,高龄老人安全第一,不宜久留,争取早治愈早出院。可在完全痊愈并办理了出院手续的那天,中午1点多老人家正在自己收拾行装时突然发生了肺栓塞,经全院相关科室密切配合、全力抢救,仍未能挽救成功,一天后离世。大家知道,高龄老人在各种条件下容易发生肺栓塞,尤其是外伤之后,即使治愈在家有时也不可避免,此病来势凶险、防不胜防,抢救治疗也没有良方,尽职尽责救治老人的医务人员并没有任何差错。尽管如此,在照顾老人时不见踪影的老幼四代子孙共五十多人迅速围攻了科室,我赶到现场把主管医生(也是当时好心收治患者的医生)解救和保护起来之后,我便成了首攻目标,这次让我彻底懂得了当医生同样得学会主动跟陌生人说话,历经三天三夜的纠缠与斗争、谈判与劝说,最终完美化解,但患者家属的凶神恶语彻底凉透了我的心。</h5><h5>        从此,作为科主任我带领科室像走钢丝一样在坚守科室安全和学科发展这两条生命线上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了20年,实现了从传统眼科到大型现代化眼科中心的蝶变与发展,无数患者在这里重见了光明。可近几年来,国内病患无理取闹、举刀相向的恶性伤医事件屡有发生,这常让我心有余悸,暗自庆幸那肺栓塞事件不是发生在今天。</h5><h5>        随着年龄增长, 近十年自己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也在不断转化,时常既要上班苦做人民需要的好医生,又要回归家庭,兼任病员家属、力当亲人信赖的好儿男。特别是在父母生病的岁月里,自己间断地担任全职家属,亲身体验了当我们重病在身时,再坚强的人也会身心脆弱而需要呵护、需要好医生、需要好家属、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感恩父母含辛茹苦让我接受了最好的医学教育,既学会了为社会服务的品格技能与仁心仁术,又间接学到了如何做一个专业的病人家属。因为双重身份所以易于换位体谅:良好的医患关系,既要呵护病患,也需善待医生。那些幸福家庭的病患家属基本都是亲情理性、依从性高、知恩感恩的善良人,他们懂得善待白衣天使才是真正地对家人好,医、患、家属拧成一股绳,重病面前才能赢!也正是这种作为病患家属的自我认知,使我一次次在阴霾灰暗的日子和精神崩溃的边缘坚持必胜的信念、追随着科学的方向、紧跟医者高举的黑夜明灯,用备受打击但仍挺拔坚强的臂膀搀扶着亲人度过了一个个险关。</h5><h5>        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我们每个人(包括医生)可能不仅要当病患家属,也许会自身病魔缠身,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而我所经历的医患关系50年使我深深懂得:与疾病抗争的过程,就是医、患及社会多方团结抗敌的过程,团结,只有团结才能为战胜病魔带来希望。</h5><h5>        人生苦短,短暂半生无法悟出医患真谛。更重要的是团结说起来容易,当社会矛盾全部压给医生和病人来承担的时候,团结做起来就难了,不从社会层面来认识和处理则医患关系紧张几乎难以避免,透过更长的历史长河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演变。</h5><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医患关系五千年回望及其现代演变</b></h3>  <h5>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医学,也时刻伴随着医患关系的演变。略去巫、医不分的上古时代,早年的医患关系本来是十分纯洁的医学与疾病的关系,患者作为疾病及其诊治过程的承受者权利却被弱化,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医患关系史,大部分时光是处在这一传统形态,病患性命相托,医者佛心仁术,医患在病魔面前携手抗敌,除了被动型的宫廷御医常见冤屈医案,民间医患大致和谐,其中平等型的坐堂医者不乏济世救人、造福一方的杏林佳话,主动型的云游名医更是悬壶济世、护佑众生,神一般地存在,病患感恩戴德。</h5><h5>        但这种医病关系在加入了“人”的复杂因素且这一因素所占地位不断强化之后,医患关系便随人类社会的变革而逐渐演化。100多年前,随着西方现代医学的引入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医病关系也逐渐被契约型医患伦理所融入,虽然新旧观念交错和患方维权意识增强也导致民间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但医者积极负责、患方信任服从,施救感恩、尊重医道仍是社会主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的那三十多年,公益性医疗制度在我国造就了公平医疗模式,我国的基层和农村医疗模式迅速成长为全球典范,1980年被联合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推广样板,那时国家虽然贫弱,但医患互信和谐却是历史最佳阶段,值得追忆。</h5><h5>        近四十年来,医疗变革改变着医疗模式,医院不同程度的市场化使医患关系在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物”的因素,也使医患关系夹杂了复杂的多方利益博弈。患方医疗期望过高、宏观医疗投入不足、法律法规保障不够、是非标准泛物质化、不良媒体偏见扇风、个别医家缺乏自律、不法医闹惩治不力等多种因素,使患者困难失望的就诊体验和沉重的思想、经济、社会压力随时都会井喷式地向与之朝夕相处的医生扑来,医患关系陷入了空前紧张,从医环境被严重破坏。</h5><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追梦医患平安</b></h3>  <h5>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对医患关系来龙去脉及紧张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为实现医患和谐奠定了基础。医患关系应该走向何方,怎么走,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br>        近年被严重破坏的从医环境乱象频发,就在前几天,又一次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伤医案件,平安夜北京同行在守护生命的岗位上无辜地牺牲了宝贵生命,尽管这一人神共愤的恶性案件性质并非医患纠纷,但罪犯的冷血兽行、社会的冷漠旁观与帮凶们的冷言恶语仍然再一次深深刺痛了生命卫士的热血仁心。医患双方本该同在抗病战壕里患难与共携手抗魔,如今柔弱的白衣天使却被推入丛林落于狂魔爪下,反复发生的暴力事件让人寒心,但世人并未警醒,有人甚至继续煽动对医疗的仇恨。恶行反复重现,肯定不仅仅是罪犯病了,世间人人都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罪犯侵害的也不仅仅是医生,若持续漠视,最终全社会人人都是受害者。<br>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要加强学习就不难理解,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期望与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看病麻烦甚至因病走投无路之间的不平衡在现阶段仍时常存在。现代化大医院先进的技术、精良的设备、丰硕的成果、标准化的服务使部分历经艰难曲折涌入医院的患者不能接受疾病来临,不理解重病难治,更拒绝人间有死亡,但长长的排队、繁琐的手续、昂贵的费用、屈辱的煎熬时常令人崩溃。但社会责任不能全部甩锅给冲在救人前线的底层医生(医疗改革的执行者、法规制度的承受者)独自来扛,而是需要全社会齐管共治。宏观政策层面需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投入与和分配管理,引导全社会深刻理解医疗现实、化解层层矛盾、共促发展进步。微观环境下既要文明行医、敬畏生命、履职尽责、救死扶伤,更要文明就医,守护生命的守卫者,否则一旦众天使纷纷悲壮折翼或展翅逃离,敬畏生命将无从谈起。<br></h5>  <h5>        在医患关系的困难时刻,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化解矛盾,与患者不离不弃、患难相守,共度时艰,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2019年11月30日,山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组织了第一届院长高峰对话,对话的主题是医疗关系中的你、我、他,9位担任院长的眼科大咖和两位法律专家亲临现场,围绕医疗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评价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等课题,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指点迷津、倾囊解惑。会上11位行业领袖热情洋溢、高屋建瓴,使现场代表了解了医疗纠纷的根源和规律,明白了纠纷预防、化解的方法与措施,懂得了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大家收获满满,决心努力共建医患和谐,同创光明伟业,携手平安前行,造福眼病患者。</h5>  <h5>        会议认为,在医患关系的艰难时刻,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医德医术的全面建设,纯化医德医风,升华医术水平,重视人文关怀,维护医患尊严。明朝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我们应当以此作为座右铭,严格要求和时刻勉励自己。</h5>  <h5>        专家们同时认为,古代医患相互选择的机会较多,患方择医而治,医者择患而医,扁鹊行医尚有“六不治”,医患矛盾有机会避免,但在敬畏生命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医生没有择患而医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都有义务引导患者了解医学科学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正如著名的特鲁多铭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EL Trudeau)。《言医·序》中说医生医术要高,要像仙人一样可以起死回生;医德要高,要像菩萨一样普度终生、无欲无求(才近仙、心近佛),这是医生自律的标准,但不能作为道德绑架的借口,因为医生毕竟也是生活在人间的普通人,媒体机构有义务引导医患双方也需要相互体谅,更不能为吸引眼球而渲染仇恨。总之,医患和谐,全社会有责。</h5>  <h5>        严峻的从医环境对我们的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安全意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辩证的说不一定全是坏事。医疗纠纷自古就有,圣医华佗冤亡于病患(曹操),神医扁鹊遇难于同行(御医李醯),但这都改变不了他们、我们和医学职业的崇高与圣洁,我们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严格自律,主动作为、共渡难关,寻回医患和谐,共创医患平安。</h5>  <h5>        最后,以反映130年前英国医患关系的世界名画《医生》与大家共勉。油画展现了医、患、家属之间的人文大爱,历经四年艰难完成的生动画面也充分体现了著名画家菲尔德斯爵士对医生满怀深情。但很少有人能想到,作者之所以创作这一传世佳作正是因为自己曾是一位夭折患儿的父亲。人间真情,总是让人心酸让人暖!</h5>  <h5>  <b>盼所有患者都能再次醒来,愿天下所有的医生都不再被迫跟陌生人说话,愿冰冷的冬夜里家家都能温馨团圆。</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