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十九年前,在东海之滨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在上海誉满全国乃至世界的南京东路街道和北京东路,四川南路街道。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一帮十五,六岁的发小。在保祖国卫边疆的感召下,告别亲人,告别家乡。一路西行来到祖国最边陲,一个叫库尔德能布拉克(坎苏沟),哈萨克语泉水流淌的地方。开始了他们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艰辛的军旅生活……。六十多个上海籍战士中有的成为首长警卫员和驾驶员,有的成为专业兵种的骨干,有的成为部队文艺宣传的骨干。但由于巨大的生活条件之差,他们履行完义务兵职责完后,廿岁左右就解甲归田,返回家乡,回到上海,投身上海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的成了厅局级干部,有的成为商业巨头经理人,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短短的军旅生涯仅仅几年,但对于初涉社会,投身军营的他们却是刻骨铭心的。四十多年过去,每每相聚,谈古论今,谈往忆今,九九0五部队,炮兵装备,坎苏沟……总是绕不过去的主题。投笔从戎第五十个年头来临之际,我们又相约在宝龙大酒楼,战友,军嫂们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道安康。我用手机匆匆记录这一刻,愿和战友们,亲友们分享这一刻………</h3> <h3>战友啊战友
军营一时称战友,
结缘一世成兄弟。
投笔从戎稚小娃,
千锤百炼成栋樑。
十六学娃西域行,
六六爷叔叙旧情。
不负韶华真汉子,
不憾人生好男儿。
五十光阴如穿梭,
两鬓如霜从不悔。
辞旧迎新叙旧情。
信心满怀展未来。
诺言似铁金不换,
战友行列不掉队。
……召集人永亮兄说过,战友一个不能拉下,战友聚会坚持到最后一对人。
陈重震手机随拍,随笔组图分享<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