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哈密瓜病害初探

佛山盈辉石武

<h3>  哈密瓜又名雪瓜、贡瓜,是一类优良甜瓜品种,果型圆形或卵圆形,原产于新疆。味甜,果实大,以哈密所产最为著名,故称为哈密瓜。自 1997 年以来哈密瓜一直是海南反季节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日照强、气温高和昼夜温差大的昌江、东方、乐东、三亚和陵水等市县沿海一带。</h3><h3> 但是哈密瓜种植困难重重,其中病害就让人头疼,怎么方便哈密瓜不同的病害呢?</h3> <h3>哈密瓜的猝倒病</h3><h3></h3><h3> 该病害能造成哈密瓜毁灭性的灾害,主要在苗前期出现,茎基部呈水渍状变黄变软.在幼苗子叶和叶片仍为绿色时突然倒伏死亡。潮湿时病部及附近表土常见到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条件适宜时此病发展快,常引起成片幼苗倒伏。此病主要由鞭毛菌亚门腐毒属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引致。病菌腐生性很强,主要以卵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中渡过不良的环境。条件适宜后产生孢子囊,然后产生游动孢子萌发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带菌堆肥、农具等传播。病菌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多次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危害。</h3> <h3>哈密瓜立枯病</h3><h3> 此病主要发生于育苗中后期,3-4片真叶时。典型的病状是根基部凹陷缢缩,严重时木质部暴露在外,直到地上部与地下部脱节,造成苗子死亡。但病苗直立不倒伏、病部有稀疏的淡褐色蛛丝状菌丝,这一特点是与猝倒病区别的主要特征。大部分情况是由于根茎部缢缩,移栽运苗时易折断幼苗。此病主要由半知菌类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在土中可存活2~3年。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病菌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茎、根都而引起发病。此外,还可以通过雨水、流水、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危害。</h3> <h3>哈密瓜疫病</h3><h3>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危害叶、茎及果实。子叶染病先呈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斑,中央逐渐变成红褐色,近地面处缢缩或枯死。真叶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整形病斑,迅速扩展,湿度大时,腐烂或像开水烫过,干后为淡褐色,易破碎。茎基部染病,生纺锤形水浸状暗绿色凹陷斑,包围茎部且腐烂,患部以上全部枯死。果实染病,则形成暗绿色圆形水浸状凹陷斑,后迅速扩及全果,致果实腐烂,发出青贮饲料的气味,病部表面密生白色菌丝,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健部边缘无明显病症。</h3> <h3>密瓜枯萎病</h3><h3> 典型症状是萎蔫,瓜类生长的全生育期都能发病,但以抽蔓期到结果期发病最重。发病多在植株开花至坐瓜期,发病初期,植株表现为叶片从基部向顶端逐渐萎蔫,中午尤其明显,早晚尚可恢复,数日后植株全部叶片萎蔫下垂,不再恢复常态,茎蔓基部稍缢缩,表皮粗糙,常有纵裂。</h3> <h3>哈密瓜霜霉病</h3><h3>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黄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多角形、黄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叶背病斑上长有灰黑色霉层(即孢囊)。病情由植株基部向上蔓延,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叶易破,病田植株—片枯黄。瓜瘦小,品质变劣,瓜含糖量降低。</h3> <h3>哈密瓜炭疽病</h3><h3> 哈密瓜生长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以中、后期发生为重。叶片发病,初为黄色水浸状圆形病斑,病斑扩大后变褐色,有时出现同心轮纹,干燥时病斑易破碎。茎蔓或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稍凹陷,上生许多黑色小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果实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凹陷的暗褐色病斑,凹陷处常龟裂,潮湿时,病斑上溢出红色黏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严重时病斑连片造成瓜果腐烂。</h3> <h3>哈密瓜蔓枯病</h3><h3> 蔓枯病在许多瓜类蔬菜上都有发生,以厚皮甜瓜最为严重。病害自苗期即可发生,胚轴和子叶感染后引起死苗;危害叶片时,产生大型的褐色圆斑(直径5~30厘米)上有许多小黑点。病斑干枯后往往开裂或脱落,可造成叶片干枯。造成损失最大的是茎被感染,开始形成溃疡,产生红色至红棕色胶状的液体,病部发白,表面生许多小黑点当病斑发展至环绕整个茎时,可引起病部以上的植株死亡。有时病害还可危害果实,产生卵形或圆形的病斑,初为淡绿色,后扩大变成深褐色,病斑上也会出现胶状物及小黑点。 蔓枯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可以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越夏。在保护地中,病害主要是通过整枝打杈伤口侵入,特别是遇到阴天,伤口溢出体液长时间不干,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适宜的条件下,甚至一连几节同时被感染。果实在发病多从花器侵入,收获期发病尤为严重。</h3> <h3>哈密瓜细菌性角斑病</h3><h3> 哈密瓜全生育期均能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加害茎蔓及果实。病状最早呈现在子叶上,为圆形或不规则的浅褐色、半透明点状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叶片现水渍状小点,病斑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叶背病部溢出黄白色液体(即菌脓),后期病叶变黄褐色干枯。病斑变脆而易开裂脱落。茎蔓、果实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凹陷,并带有大量细菌黏液,果实表面病斑处易溃烂,裂口并向内扩展一直达种子上,致种子带菌。</h3> <h3>哈密瓜病毒病</h3><h3> 哈密瓜病毒病叶呈现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斑驳,叶面凹凸不平,叶片变小、卷曲、皱缩,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不结瓜或结瓜少,且结瓜畸形、瘦小。病毒在种子及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田间借蚜虫和摩擦接触传播,还可通过整枝、整蔓等农事操作传染。高温干旱时发病重。</h3> <h3>哈密瓜灰霉病</h3><h3> 多从开败的雌花开始侵入,初始在花蒂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长出灰褐色霉层,引起花器变软、萎缩和腐烂,并逐步向幼瓜扩展,瓜条病部先发黄,后期产生白霉并逐渐变为淡灰色,导致病瓜生长停止,变软、腐烂和萎缩,最后腐烂脱落。叶片染病,病斑初为水渍状,后变为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有时病斑长出少量灰褐色霉层。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直径15-20毫米的大型病斑。茎蔓染病后,茎部腐烂瓜蔓折断,引起烂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