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军的美篇

左建军

<h3>  驻村帮扶以来,每天奔走于五台山下近千人口的脚力铺村,或帮助制定脱贫规划,或走家串户宣讲党的富民政策,或处理些日常事务,忙的倒也不亦乐乎。偶尔,想写点当地名胜古迹“五台山”及五台山下脚力铺村的人和事。只因懒惰每每又被搁置一旁,终无成就。</h3> <h3> 盛夏时节,被组织抽调到脚力铺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当时带着对“脚力铺”这一旧社会曾经四通八达、兴旺非常的古丝绸之路“驿站”的无限向往与憧憬,也走访过当地贤达人士,想通过自己笨拙而肤浅的认识,再现古代先人们在这里过往、交易、歇脚和繁衍生息的点滴痕迹。直到12月26日,晴空万里,在这个很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里,与同事吃过午饭后,开始登五台山,俯视脚力铺村的全貌及四周,仿佛使人回味到脚力铺往昔繁华的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和歇马古店。而今,这一驿站又被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高速车道所抛弃,显得格外惨淡与凄凉。</h3> <h3>  登山途中,我们边走边聊,跟寻荒弃的羊肠古道,由下而上,走走停停,不时又转身眺望远方,追忆传说中五台山上的五座庙宇。看到残墙断壁和破碎的砖瓦,回想起当地老人说过山上有五台,五台有五庙,是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三遇庙”永恒地庇护着地方五台丰登和风调雨顺,庇护着居住在这里的来自四省七县三十六姓氏群众的繁衍生息,也庇护着古丝绸之路当中经宕昌、大草滩、雪岭、脚力铺,通往古岷州城的过往客商的顺利、便捷、通畅与贸易往来。</h3> <h3>  那时的脚力铺,真可谓是古丝绸之路中的茶马古城或驿站,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西走向,出东门经瓦窑沟,翻雪岭,过大草滩,至宕昌镇。走北门,经哈达铺、通岷县城。当行人到脚力铺时,往往要住上一两天,进行物物交易,十分繁华,闲暇之余还要登五台山求神拜佛,祈求平安顺利。老人回忆说,当时店家有张氏、冯氏等,连人带畜吃住一夜才收一角二分钱,但当时的店家也算很富有,张家店中光种地等干活的长期佣人就二十多个,拥有私人土地数百亩,辐射现在的南河、理川、哈达铺等地域。很清晰的记得,老人说到高兴时脸上还露出一丝丝的自豪感,并且还多次提出建议重修“三遇庙”,开发五台山旅游业,再现当年脚力铺的辉煌历史。</h3> <h3>  五台山最顶端,庙宇的土墙还算完整,墙内东西长4米,南北宽2.5米。周围满目荆棘,杂草丛生,行人很难入内,四周长有碗口粗细的树木。出于好奇,我只身一人披荆斩棘,费尽周折钻爬进去,仔细观看了庙宇内外场景和方位。看到如此偏远和荒凉的环境,顿时我真是佩服古代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h3> <h3>  返回到村,已是接近五时,尽管双腿双脚酸痛,全身疲惫,但心情很是愉乐,一来了却了多日想登五台山的心愿,也是对所驻村地方历史文化的再次追忆,还为满足我多日来的写作欲望收集了素材。只是遗憾自身学识短浅,对于五台山和昔日脚力铺的历史追忆还有待高人探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