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

走四方

<h3>  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处真实文物遗址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其特别性重要性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应属独一份。从前虽也属保护单位,但实在简陋不堪。随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投重资修建了相当完备漂亮的博物馆。经过近两年的精心施工和布展,9月29日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举行陈展提升开馆仪式,这一基于汉代国家盐铁专营时期河南郡第一冶铁工场遗址建立起来的博物馆,为参观者带来了全新的参观体验。</h3> <h3><font color="#ff8a00"><b>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b></font></h3><h3> 1984年7月成立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保护管理所;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展出了冶铁炉基两座、陶窑、四角木架柱坑、水井、水池、积铁块、陶模、铁器等遗物;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更名为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h3><h3>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h3> <h3>  经过提升改造,现在,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陈展面积扩大1倍,展线长度提升400%,细分为“序厅”“熔石淬金”“竖炉冶铁”“范模成器”“革故鼎新”五个单元。</h3> <h3>  通过遗迹展览、文物陈列、多媒体重现、VR互动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规模、价值和内涵。</h3> <h3>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位于荥阳故城西门外,是一处兴盛于西汉中叶至东汉早期的冶铁遗存。遗址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300多米,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1965年发现并试掘;1976年春正式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700平方米,发现两座炼铁炉遗迹。</h3> <h3>  围绕炼铁高炉发现有:矿石加工场、四角柱木架坑、水井、水池、船形坑、陶窑等设施,显示出以炼炉为中心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冶炼系统。</h3> <h3><font color="#ff8a00"><b>历史价值</b></font></h3><h3>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不多见的,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冶金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并表明在二千年前,我国生铁冶炼和铸造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大致达到了西方十七世纪的水平,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走着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一整套我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这在世界冶金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h3> <h3><font color="#ff8a00"><b>科学价值</b></font></h3><h3> 1、遗址的炼铁炉是迄今已知汉代最大的炼铁炉,亦是世界之最,它说明了我国的冶铁业走在当时世界前列。</h3><h3> 2、在铸造技术方面,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模,陶模均系模制。泥模制好后经过烘烤,能增加强度,可以多次浇铸,并避免冲沙。</h3><h3> 3、关于铸铁脱碳成钢。遗址出土了一些梯形铁板,经科研单位金相鉴定,其金属组织为低碳钢,在铁素体晶粒内还有弥散的碳化铁。这就表明,在长期处理可锻铸铁的工艺中,创造了在没有铸钢条件下获得钢件的方法。</h3> <h3><font color="#ff8a00"><b>社会价值</b></font></h3><h3> 1.冶铁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国家的统一与强盛,都起到重大作用。</h3><h3> 2.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中体现的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世界上的先进水平。</h3> <h3><font color="#ff8a00"><b>蓄水池</b></font></h3><h3> 水池座落在两座炼铁炉的东北部,内壁用的土砖都是当时冶铁时留下的,它深1.8米,长5米,宽3米,根据发掘情况可以看出水池有两个作用,一是便于炼铁时用水方便,二是用于铁器的淬火。</h3> <h3><font color="#ff8a00"><b>一号冶铁高炉</b></font></h3><h3> 这是按发掘原样保存的一号炼铁炉,它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汉代冶铁炉遗迹。</h3> <h3>  看那个小洞,有谁能猜出它是怎么形成的吗?这是在1974年冬天平整土地准备炸掉时安放炸药挖的洞,或许由于先人的灵气,炸药没有爆炸才得以保存。</h3> <h3><font color="#ff8a00"><b>水井</b></font></h3><h3> 在炉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发掘时挖到9米深的时候就见到了水,它主要是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来源。</h3> <h3><font color="#ff8a00"><b>环首铁刀</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梯形铁板</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铸铁脱碳钢</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大量成吨重的炼渣</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出土的各类精美铁制物件</b></font></h3> <h3>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情景再现</h3> <h3><font color="#ff8a00"><b>陶窑</b></font></h3><h3> 用来烧砖瓦、陶器,用于生活,主要是烧制陶模,也可以烘范,还可以做铁器的热处理,刚才看到的一号炉和二号炉的耐火建筑材料、鼓风管等都是经过这里烧成的。现在看到的陶窑上部是复原的,下部是汉代遗迹,最为可贵的是在火池内发现了煤饼,煤用于炼铁的记载是在北魏时的龟兹,也就是公元四世纪左右,在这里发现的用煤做燃料,使我国用煤炼铁的历史提前了400多年。</h3> <h3><font color="#ff8a00"><b>铁六角承</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环首铁刀</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铁带钩</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铁剪</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铁权</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炼渣遗存</b></font></h3> <h3>  考古发掘表明,古荥冶铁遗址是汉代国家盐铁专营时期河南郡第一冶铁工场,其冶铁炉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西汉中晚期容积最大的炼铁炉,夯筑技术的使用使得炼铁炉既结实又耐高温,椭圆形的炉缸又克服了风力吹不到中心的难题,是当时最先进的炼铁设备,标志着我国冶铁铸造技术居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h3> <h3>  从古荥遗址出土大量农具产品看,由于采用高炉炼铁和钢铁产量提高,铁器已推广普及到汉代社会各领域中及日常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极大发展。</h3> <h3>  且古荥遗址的地理位置对考古界而言也十分独特。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附属遗产,同时也是我国因黄河而生、依黄河而兴的重要手工业遗存,是郑州市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重要展示节点。</h3> <h3><font color="#ff8a00"><b>革故鼎新</b></font></h3> <h3>  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陈展提升工程,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发展的文化成果、科技成果等历史轨迹,展示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提升和展示郑州市城市形象,更好的服务群众、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h3> <h3>谢谢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