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小辑

墨韵生辉

<p class="ql-block">笔墨行吟——</p><p class="ql-block">周明辉国画作品中的传统基因与现代性突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明辉(笔名周墨),这位游走于草原与都市的笔墨行者,以山水画为载体,在传统与当代的张力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艺术路径。他的作品既承载着宋元山水的文脉基因,又浸润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反思,形成“雄浑中见细腻,苍润间藏生机”的视觉语言。通过对其创作主题、艺术风格及文化立场的剖析,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当代艺术家如何以水墨为媒,回应时代命题。</p><p class="ql-block"> 一、乡愁叙事:重构记忆的时空折叠 </p><p class="ql-block">周明辉的《故乡情》《家山新路》等系列作品,以北方村落为母题,将传统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转化为对故土记忆的诗意重构。他摒弃了单纯写实的路径,转而以几何化语言解构传统村落意象——倾斜的屋檐、交错的篱笆、层叠的梯田被提炼为带有构成感的符号,再通过水墨肌理的叠加,形成时空交错的视觉隐喻。这种处理既呼应了北宋郭熙“三远法”的空间逻辑,又以蒙太奇式的拼贴呈现现代人精神原乡的碎片化特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家山新路》中,蜿蜒的柏油路与传统石径并置,机械化的直线切割了山峦的曲线,这种冲突性构图暗含城市化进程对乡土文明的冲击。然而画家并未陷入悲情叙事,而是以墨色浓淡的渐变调和矛盾,赋予画面一种动态平衡——正如其自述,“几何语言不是对抗,而是对话”,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恰是传统文人画“哀而不伤”精神的当代转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生态关怀:自然书写的拟人化觉醒 </p><p class="ql-block">周明辉的生态主题创作,如《山之泪》《听泉图》,超越了传统山水“可居可游”的审美范式,转而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山之泪》中,嶙峋的山体被塑造成垂泪的老者,溪流化作蜿蜒的泪痕,皴法从斧劈皴转向更具表现力的颤笔,使岩石的肌理呈现出皮肤般的质感。这种“以山喻人”的创作思维,暗合宗炳“澄怀观道”的理念,却又注入了生态危机的现实关切,使山水画从“寄情”转向“诘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技法上实现了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化:以宿墨堆积表现工业污染的浑浊,用飞白笔触模拟树木的枯槁,甚至将装裱工艺中的“残破处理”融入画面,暗示自然伤痕的不可逆性。这种跨媒介的探索,与其作为河北省装裱协会会员的实践经历密不可分,体现了“技道合一”的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 三、时代印记:水墨符号的现代性编码 </p><p class="ql-block">在《盛世通途》《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作品中,周明辉大胆将高铁、电网、钢结构桥梁等现代基础设施转化为水墨符号。他借鉴了南宋马远“边角构图”的留白智慧,让钢筋铁骨以剪影形式悬浮于云山雾海之间,既保留了山水画的空灵意境,又赋予工业意象以诗性表达。这种“以古法写今物”的尝试,与贾又福“以石观化”的哲学观形成跨时空对话——山石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承载时代精神的媒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创新之处更在于对传统笔墨程式的突破:以积墨法表现混凝土的厚重,用没骨法晕染玻璃幕墙的光影,甚至将花鸟画中的点厾技法转用于描绘输电塔的精密结构。这种跨画科的技法挪用,恰是其多年研习花鸟画与山水画的成果显现,印证了潘天寿“不同画科互渗方能出新”的艺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教学相长:传统文脉的当代传承 </p><p class="ql-block">作为国画“优秀指导教师”,周明辉将创作经验反哺教学,构建起“以古开今”的美育体系。他主张“临摹非复刻”,在教学中强调对古人“心法”而非“形迹”的领悟——这与傅抱石“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的理念一脉相承。通过带领学生临古创新,他重新诠释了“外师造化”的内涵:不仅是对自然形态的观察,更是对游牧文明与生态智慧的体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创作—教学—传播”三位一体的艺术生态,使其作品兼具学术深度与公共价值。从《雪沃关东》对关东雪景的凛冽刻画,到《故园晨曦》中蒙东民居的温情再现,地域文化始终是其创作的底色。而作为大连滨海书画院签约画家,他又将草原的苍茫与海洋的浩瀚熔铸于笔墨,实现了跨地域文化视野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在似与不似间寻找当代性 </p><p class="ql-block">周明辉的创作轨迹,印证了黄宾虹“绝似又绝不似”的美学真谛。他的山水画既非对自然的简单摹写,亦非抽象的观念游戏,而是在“似与不似”间构建起传统文脉与当代语境的桥梁。那些斑驳的墨色、交错的线描、冲突的意象,共同编织出一部水墨版的“时代启示录”——在这里,乡愁与变革共舞,生态与文明对话,传统笔墨获得了重新定义现代性的可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齐白石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周明辉的艺术实践,正为这句百年箴言写下新的注脚。在全球化与在地性交织的今天,他的探索或许昭示着中国画突围的另一种路径:以笔墨为舟楫,载着文化基因驶向未来的激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 刘云飞 系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艺术、文化、美学等方面,尤其擅长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的评价,被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评论家之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