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沧海桑田小砬头,荆棘丛生小河口

户外时光

<h3>  </h3><h3> 习主席曾说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的故事,童年的绵长记忆,都有自己的乡愁,因人而异,乡愁是夏日清凉的池水和冬日温暖的阳光,乡愁是记忆里清澈的河水和传统的农耕生活。故乡小砬头和小河口这两个亲切的地名,在我记忆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欲久弥新,无论尘封多少年,都是抹不掉的记忆和乡愁。它像一瓶陈年老酒,无论什么时候打开,都是那么得绵香。<br></h3> <h3>2020年岁首回老家,乡下的天空湛蓝,室外阳光明媚,我信马由缰的沿着小河沿往太子河边走去。小时候的河滩视野开阔,站在堤坝上一望无际,到处是鹅卵石,低矮的毛草和柳条,没有今天这么些树,此刻,平时乱草丛生的河边,冬天美的到处是一幅画,用心去观察不时的会有小品进入你的视线,脚下由远及近,大片的冰花,像羽毛,像银色的鳞片,像放大的雪花,一丛丛,一片片,密密麻麻的浮在冰面上,轻轻的,薄薄的,霎是好看。</h3> <h3>我走进河滩,放眼望去,小时候的模样已经是面目全非,雪白的河漫滩上乔木,灌木,蒿草,荆棘丛生,坑洼不平的土堆间,分布着河床挖沙破坏后形成的池塘,把原来的主河道毁成,凸凹不全,半圆的,条形的,大大小小的深坑,形成水潭,冰面还未有完全冻结,有的达两米多深,形成安全隐患。</h3> <h3>离开水塘,地面积雪不算深厚,向左翻过一个土塄子,再往前走不远就来到了小砬头,顾名思义,这里原来有两个不算太高的砬子,眼前的情境让我诧异,好多年了没有近距离到过这里,环境变化如此之大,童年的模样是一点也没有了,真是水面不知何处去,空留砬头伴秋风,现在砬子下面平整了土地种上了玉米,砬头显得矮了许多。这里曾经是一个面积很大一片长条形的水域,是稻田灌溉的水源地,上游是一条长长的狭窄河道,长满柳条,是遍筐的原料,离砬子几十米前面有一个水坝,两端凭借高出水面的地势把水围住,中间有一段河床用一排木马垛,上面铺上棍棒,柴禾再一层层压上河卵石垒起来,能有两米多高的人工坝,哗哗的往下渗水,坝上踩着木头可以行人。砬头崖下水很深,绿橙橙的,向岸边向方向逐渐变浅,夏季望不到底的绿水围绕着四周,柳鱼游来荡去。由于这里水底紫泥很深,小时候谁也不敢进去野浴,听老人说那里水馋人。小砬头里的鱼很多,小时候也不敢进去抓,记得有一年十一,我随二舅,三舅,老舅去河岔里拉白捕鱼,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捕鱼方法,用一根几十米的粗绳子,每隔二三十公分远栓一个苞米叶子,连起来就形成一条长长的白带,放到水里,绳子两头各有一个人在岸边浅水里,像拔河一样,你捞一下我捞一下,彼此错开节奏往下走,绳子在水面荡起一道道涟漪,在宽阔浅滩水域下游,下上丝挂网,或者往亮子上赶,这样鱼就被绳子赶到了网上,那次不到半个小时,就抓了二十多斤白鱼,这是我小时候捕鱼最多的一次。长大参加工作以后,也曾和同事来这里抓过鱼,因为我在河边长大,识得些水性,也了解这里的水情,下网基本都是我去完成的,多的时候网上挂满了小鱼,收获颇丰。</h3><h3> 在生产队的年代,小砬头的水渠一直延伸十几公里,下游很远的东队,西队有一大片稻田,都是靠这里的水来灌溉,水清没有污染,稻田也不撒化肥,所以大米很香,远远的进门就能闻到饭香。在水渠的边上,渠道上游,离开村庄原来有个王家坟,阔野里,黑黝黝的松树,有点恐怖,坝下河边有两个并排侧立着的大石头根在水里,河水湍急,嘈嘈切切,鱼儿很多,小时候父亲经常夜晚到这里下捂子,一种比较原始用柳条编织的,开口圆形带倒心的抓鱼工具,逆流下在河里,两侧用石头挤住,早晨三四点钟,冒着漆黑的夜色去起鱼,没有胆量是不敢在这里抓鱼的。当我早上从梦中醒来时,趴在被窝里,父亲已经把黑色的大胖头鱼带回来,放在盆里噼里啪啦的乱蹦,大个的蝲蛄母亲已经煮好,金红的颜色,那是母亲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刺胖头鱼,属于底鱼,肤色发黑,肉质鲜嫩,肉色雪白,这在当时是上等佳肴,炖上茄子,在放几只蝲蛄,那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味道,现在这鱼少见了,价格不菲。沧海桑田,如今记忆中的水域,水渠都不见了,替换的是玉米田和狭窄的水泥渠道。童年的时光,真是金子般的年华,贫穷而富有,在父母羽翼的呵护下,快乐无忧的成长着,长大以后我才理解当时父母辛劳的养活一大家子人口,肩上的担子有多沉重。</h3> <h3>顺着水泥渠往下走就来到了小河口,这是小河沿汇集到太子河的地方,得名小河口。眼前干涸的河床,落满了积雪,两岸荆棘重生,面目全非,以前由于个人承包河段,挖沙挣钱,杀鸡取卵,人为让河水改道远离村庄,彻底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金山银山也不如绿水青山,这个口号提出的多么切中要害。小河口于我们小伙伴来说,是童年,青少年时代的乐园,这里承载着我太多的欢乐时光,原来分布着许多浑源的蛋清色大石头,多年的雨水冲刷,泥沙打磨,表面光滑,圆润,是孩童玩耍和女人洗衣服的地方,清澈的河水,不是很宽的水面,是我们野浴的好地方,这里夏季很热闹,孩子的嬉戏声,妇女的笑声,捣衣服声,不绝于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里的大石头缝里蝲蛄很多,水性好的就扎猛子翻河底的石头抓蝲蛄。仲夏时节,闷热的伏天,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夜色中,来到河边赤身裸体,像泥鳅鱼一样。洗掉一天的泥土和汗水,周身清爽,惬意。如今这些当年稳如磐石的大石头不知何处去了,空留野草在寒风中瑟瑟。</h3> <h3>这就是小河沿流淌到太子河的入口。</h3> <h3>从河口往下走不远就是太子河护堤坝,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小时候这一段太子河水量很大,每到汛期,阴雨菲菲,连日不开,河水爆涨,一片汪洋,波涛汹涌,逐浪翻滚,势不可挡,冲毁了河上的车桥,小山村俨然成了一个孤岛,河堤就成了临时码头,彻底的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当然我们的学也上不成了,就在大坝上看涛涛洪水,最有意思的是浪头下来,河面上飘飘悠悠的冲下各种漂浮物,木头箱子,旧脸盆子,大木头,柴禾垛等等,水性好的成年人就在岸边浅水用线网抬鱼,打鱼,捞蝲蛄,小孩和妇女就手拎水桶站在岸边。小时候也没也知道从哪来那么多的水,一条大河波宽,这样的场景只能在童年的记忆中重复再现了。</h3> <h3>离开小河口,沿着小河沿往回走。小河沿是前山脚下一条绕着村庄的季节性小河,小时候水量还很大,以前村里人祖祖辈辈就吃这条河的水。冬季一场场沿流水冻结,冰面越冻越厚,扩散的面积也越大,一直延伸到玉米地里,这里是我们小伙伴冬天滑冰的乐园,爬犁,冰鞋,单腿驴子,都派上了用场,从村东头一直能滑到小河口,常常是把棉鞋,裤脚弄的湿湿的才回家,害得祖母晚上在炉台上给我哄棉裤。如今小河沿早已干涸断流,垃圾堆满河床,一个孩子的身影也不见了,行走之中,感觉故乡的自然环境变化很大,保护环境刻不容缓。</h3> <h3>每次回到家乡,最让人欣慰的就是看见村头这棵大榆树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大年龄,树大根粗,枝繁叶茂,树干上结满了故事,它见证了小山村周围环境的变迁,被村民当做神树,佑护着小村的平安。</h3><h3> 故乡的小砬头,小河口,它载着乡愁,带着记忆,如今以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下一代的孩子们恐怕不会知道它的故事。真是回不去的是童年时光,忘不掉的是记忆中的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