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的过年

逍客

<p class="ql-block">中国年是一种文化,是一份浓浓的亲情,是一杯陈年的老酒,总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是那样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临近新年,不由得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的年,简单与快乐同在,纯真与幸福并存。那时的年味,美味如春烟,萦绕在心间,使人倍感温暖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几十年的春秋,度过了几十个春节,唯有儿时的年味异常浓烈。儿时的大年,是满满的期盼,是满满的喜悦,是满满的祝福。那浓浓的年味,总是勾起我深深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那个年代长大的孩子来说,过年是一种渴望,一种期盼,一种快乐。记得小时候总是在年快要到来时,数着指头算着天数,频频的翻看着日历,年一点点迫近,心情是异常激动。</p> <h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 糖瓜粘,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 炸豆腐,二十六 炖羊肉,二十七 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 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h3> <h3>这个歌谣讲的就是过年的流程,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每天都有该做的事情,紧张有序,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和讲究。那充满乡情的年俗年味儿,那一幅幅暖暖的画面,随着时光的发酵,也变得愈发浓郁和清晰。</h3> <h3>在北方,有“过了腊八便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腊八早晨,灶膛里火光熊熊,大锅里红豆和枣跟黍米一起翻滚,一锅香喷喷甜滋滋的腊八粥熬好了,年的味道也就出来了。</h3> <h3>腊八节泡腊八蒜,供过年的时候食用。其实,腊八蒜与“腊八算”谐音,最初意为腊月初八算账。一家人把一年的收支、盈亏计算清楚,该还债的准备还债。</h3> <h3>年味从腊八节开始,但直到腊月二十三,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愈来愈浓的年味。&nbsp;腊月二十三,是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h3> <h3>传说中,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一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回来。人们为了让他说好话,就要买上糖果祭拜,旁边还要写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h3> <h3>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家里会去买鱼买肉,做一些菜,全家聚在一起加个餐,开个荤,小小热闹一番。从这一天开始,就开始了过年的节奏。</h3> <h3>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h3> <h3>送走了灶王爷,腊月二十四,各家各户都会把厨房彻底打扫一遍,之后就开始着手做各种过年的食品。煮肉,炸丸子,包菜馍,蒸馒头,剁饺子馅。</h3> <h3>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啃骨头。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差。平日里,都吃些粗粮青菜,至于肉蛋之类的更是一种奢望。所以,过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是一年中最能解馋的好机会。</h3> <h3>理发梳洗。小年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寓意去掉污垢晦气,来年一切都有好的运气和生活。</h3> <h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h3> <h3>做豆腐是一件繁琐又辛苦的事情,每次都是母亲带着我们姐几个齐上阵,等推完石磨我们也都转晕了,以至于磨好的豆浆没人烧开点卤。等豆腐做好切上一块,放点酱油,吃着那叫美。</h3> <h3>咕噜碾子,现在估计只能在影视剧里面看见,那时过年吃的米面,都是推着碾子一圈一圈碾出来的。一进腊月,每天村里几盘碾子便不停的转着,欢声笑语伴着米面的清香在村庄的上空飘荡着、漫扬着……</h3> <h3>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称“年肉”。</h3> <h3>每年开春,母亲就会用粮食换一头小猪崽圈养起来,由于没有饲料,一头猪养上整整一年,看上去还很瘦小。但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等着过年吃肉呢,那种猪嚎人叫、热气腾腾的场景,至今想起来还是那样令人心跳而激动。</h3> <h3>杀年猪,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能吃上一大碗蘸蒜泥的瘦肉,这就是年的特权,烀一大锅肉,满屋子都是肉香,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小时候才有!</h3> <h3>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按民俗,这两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h3> <h3>杀年鸡。鸡、鱼、肘子、排骨是小时候过年的标准套餐,小时候吃的鸡都是小笨鸡,最有营养的鸡,皮薄发黄肉质紧实不疏松,炖出来的汤都是油黄不腻的,花了大价钱买的,小鸡炖蘑菇!</h3> <h3>随着离春节的日子越来越近,每家每户都开始预做些耗时又费功夫的年饭"大菜"。那几天,无论白天夜晚,不管是在楼道内,还是在家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能使人闻着咽口水的各种香味。</h3> <h3>厨房虽简陋,炉灶亦老旧,但炖炒、烹炸、蒸煮,同样能烧制出香喷喷的美味佳肴。看着大锅散发出来的浓浓蒸汽,就不难想象,如果是炖鱼、炖肉,一定会四邻飘香。</h3> <h3>过去人们为了迎新年,早早地就开始做准备,平时省吃俭用,甚至提前半年积攒钱,就是为了过年花。而且一进入腊月,过年的准备工作就排上了日程。</h3> <h3>当年物资匮乏,食品紧缺,绝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有粮票、布票、肉票、糖票、烟酒票、蛋禽票、火柴票、肥皂票等。光有票,还不能真正买到东西,每天粮店、肉店的门前,一大早人们便排成了长龙。</h3> <h3>那年代,采买年货可不是件轻松容易,有钱就能办的事。商品粮要凭购粮本,粗、细粮按比例,每人按定量供应。但不管多忙,采购多不易,家家户户对此都视为头等大事,买年货的热情都十分高。</h3> <h3>副食品:鸡鱼肉、豆制品等,则凭副食品券,每人每月定量供应。由于市场(都是国营菜市场、副食品商店,那时没有自由市场)品种不全且总量不足,整体供不应求,常常出现人山人海的抢购情形。</h3> <h3>烟酒、糕点、糖果、蔬菜等,虽敞开供应,但要么价格难以承受,要么稀缺难买,好一点的烟酒需找关系"走后门",酱油、挂面、动物饼干等也要托人到北京去捎购。</h3> <h3>主要的年货,还是上餐桌的鸡鸭鱼肉等。那些年,不仅凭"副食品票"定量购买,而且通常要到除夕前的十来天,食品商店或副食品市场,才开始定点销售。当天买不上的,只好第二天再来排队。</h3> <h3>过年是要贴年画的,那时工厂、学校、家里悬挂张贴伟人画像,是极其普遍和自然的,人们的感情也是朴素真挚的。逢年过节,人们更是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伟大领袖的崇敬和爱戴。</h3> <h3>城市居民只能到新华书店,才能购买年画。年前的书店里,买年画,买"小人书"的大人和小孩,也较平日多许多。书店门口,人们进进出出;里面也是人头攒动,有时挪步都困难。</h3> <h3>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商品逐渐的充足起来,销售市场也逐步放开,只要有钱,大部分食品都可以从自由市场上买到,准备年货相对也容易的多。</h3> <h3>农村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较大的村庄,都设立了集市,集贸市场摆满了各类年货。有烟花爆竹、年画灯笼、肉食蔬菜、吃穿用具一应俱全,购年货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br></h3> <h3>人山人海的集市上,人们不停地走走瞧瞧,讨价还价。脚步声、叫卖声、鞭炮声,吵醒了腊月的集市;嬉闹声、欢笑声、叫喊声,乐醉了腊月的集市。腊月大集全方位满足了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这就是年味。</h3> <h3>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年画各色各样,非常精美,有自然风光、人物肖像、飞禽走兽、儿童画片等等,让人驻足张望,目不暇接。妈妈总会买回家一张大大的年画,一个小胖姑娘或者小胖小子抱着个大鲤鱼!</h3> <h3>崭新年画贴在墙上,平日里感觉破旧阴暗的家里,顿时会焕然一新。年画中,那令人神往的意境和散发着淡淡油墨的芳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成了家里过年的象征。</h3> <h3>每次給爸妈去集贸市场采购年货,是我最高兴的时候。瓜子、花生、糖块、苹果、冻秋梨,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糖,五颜六色的水果糖是我们的最爱。</h3> <h3>冻梨,冻苹果、冻柿子,冰糖葫芦是过年集市上常见的水果。小时候家庭条件有限,吃新鲜的水果机会不多,冻梨、冻柿子就成了最好的美味,咬一口直流甜水还嘎嘎冰牙!</h3> <h3>糖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所以觉得格外香甜。那时候大多是水果糖,需要含在嘴里一段时间才能融化掉。为了防止吃的太快,常常把糖咬成两半,一半儿放嘴里,另一半儿再用糖纸小心地包起来,以后再吃。</h3> <h3>软糖中的经典就是高粱饴和杨梅糖。桔子瓣糖,五颜六色,舌头都吃变色了。那时的糖,不论软的、硬的,圆球状的、方块的,都是那么甜。就像其它"好吃的"一样,要么"不经吃","吃不够";要么想吃"吃不着"。</h3> <h3>小时候喜欢攒糖纸。把自己吃过的,还有和别人要的、路上捡到的各种各样糖纸洗好了压在书里,以便平平整整的。小伙伴之间通常要把糖纸拿出来互相欣赏、互通有无。</h3> <h3>小时候美味是点心,平时,这些食品很少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到了春节要买点心去串亲戚,亲戚也会带着点心到我家来,点心被大人们带来带去,最终的归宿就是孩子们的肚子里。我最爱吃的是酥脆香甜的桃酥。</h3> <h3>买的点心是为了走亲戚用的,自己是舍不得吃的,妈妈用面粉加糖或盐,炸好的盘叉,留給自家孩子和来拜年的小孩当点心吃。</h3> <h3>除了糕点、糖果,花生、核桃、瓜子也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年货。但一般是家长们提前购置后,却先将其要么藏起来,要么严格管控,要等到除夕那天才拿出来(摆放)。</h3> <h3>妈妈总是把那些好吃的东西,放在高高挂着的篮子里,防止我们一下子给吃完。我知道妈妈的心思,她知道年货来之不易,她想让我们“细水常流”,想让这些好吃的东西陪伴我们的时间长些再长些。</h3> <h3>"嘭",一声闷响,一股白烟,"铁葫芦"里崩出来的爆米花四处飘香。这种"好吃不贵"的食物,也许是小时候(除了白薯、萝卜代替水果)另一能"管够"的零食。 </h3> <h3>小时候,大都是吃啥都不够吃,所以吃不够;现在是想吃啥,就有啥,而且随便吃;却没啥想吃的了。想起那句话:"有牙时,没豆吃;有豆时,牙没了。"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无奈"。</h3> <h3>除了吃的,吸引我的还有鞭炮。那时候,卖鞭炮没有其他促销手段,全凭吆喝和炮仗的声音效果。打算购买的人,在火药味、爆炸声、吆喝声交织的环境中,观看良久,货比三家,最后才购买既便宜又满意的鞭炮。</h3> <h3>那时候的鞭炮,舍不得成串的燃放,我就把它拆散一个个地点燃,每一声响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每一声响都把我们的欢声笑语带向天空。生活不算充裕,但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h3> <h3>每当有人燃放鞭炮,总会有人围观,燃放的(人)心花怒放,旁观者也瞧(听)得过瘾。过年喜庆的鞭炮,何止响遍宅前院中、村头庄后,城市的大街小巷,农村的田野、林间、麦场都是燃放鞭炮的地方。</h3> <h3>年货置备齐,然后就开始准备过节那几天的吃食,要炸带鱼、炸丸子、炸麻花排叉,蒸花卷、蒸枣馒头、蒸黏豆包,还要炖鸡、炖排骨,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八、九,这些厨房里的活儿才算基本上干完。</h3> <h3>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按着老理,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于是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开始发面蒸馒头。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h3> <h3>蒸馍是过年的大事,中间夹着枣子、旁边捏着小花的馍叫“献爷馍”,用来祭祀祖先;捏着各种造型的叫“娃娃馍”,是长辈给晚辈回礼时用的。虽然造型花色不同,但都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h3> <h3>蒸一锅又一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主食备的足足的,丰衣足食,希望明年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一年的美好愿望全都寄托在食物上。由于米面不多,所以还要准备一些粗粮细作的主食。</h3> <h3>蒸年糕。年糕是一种传统的春节应时食品,以糯米或其米粉蒸制而成,常添加不同的辅料。年糕寓意着人们在新一年里工作和生活提升的美好愿望。年糕有红、黄、白等颜色,亦象征金银财富。</h3> <h3>粘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h3> <h3>摊煎饼。将五谷杂粮磨成面糊,倒入烧热的鏊子,用煎饼筢子摊平烙制而成。饼薄如纸,香酥甘甜,曾为宫廷供品,后为居民普遍喜用的食品。</h3> <h3>烙糕是家乡人用当地所产谷米磨成面,再经烙制而成的具有浓厚香土气息的传统风味食品。做好的烙糕外焦里嫩,味香适口。它与年糕、豆包、煎饼一起被誉为“吉祥四糕”。 </h3> <h3>剪窗花。贴窗花,在所有过年的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的内容也很多,有喜鹊登梅,燕穿桃柳,三阳开泰,二龙戏珠,年年有余等。</h3> <h3>贴窗花。刚娶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窗花,糊到新房窗户上,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看看新媳妇的手艺怎么样。</h3> <h3>过年又怎么能缺少鲜花呢,尤其北方的年,室外冰天雪地,室内花香怡人,生活原本就应该温馨甜蜜。只是小时候买不起鲜花,都是赶年集时买的塑料花,回家插在玻璃瓶里。</h3> <h3>写春联。那时候的春联大都是买红纸找有文化的人写的,内容大多是祈求老年人福寿安康,年轻人茁壮成长,家庭平安和睦;盼望庄稼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之类的。红红的春联贴上去,浓浓的年味渗出来。</h3> <h3>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h3> <h3>腊月三十早饭后,我和爸爸忙着弄浆糊贴对联。贴春联最好时间,是在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当院里院外贴好春联,红红绿绿,“年”的味道一下子飘满整个家。<br></h3> <h3>拉上家里最不积极,或者是小孩打下手,一起研究春联的贴法,彩灯的布置,窗花高度,倒福的角度,让装饰成果也成为整个家庭的劳动成果,节日的氛围也会更浓郁。</h3> <h3>粘挂钱。挂钱,其形状如小幡。新春佳节,北方乡村的人们都喜欢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挂钱”,作为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h3> <h3>挂灯笼,在门口挂上红灯笼增加过年的喜庆氛围,而除夕夜要将屋里的灯全部打开灯火通明,门口的灯笼从初一到十五晚上要一直亮着,寓意着延年益寿,灯火相传。</h3> <h3>贴门神,为了驱灾驱恶,避邪防害,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家家户户要贴门神,祈福来年。通常在除夕当天和春联一起贴,最好是上午6-12点贴。</h3> <h3>除夕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一年祝福和祈盼。</h3> <h3>小时候,年夜饭只有米饭和杂烩菜,等日子慢慢好过了,才开始炒几个热菜,再后来,饭桌上也有了讲究的鸡和鱼。明知道鸡和鱼象征了吉利和年年有余,可是买不起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啊!</h3> <h3>那些年里,到了冬季,只有窖藏的萝卜、白菜、土豆,买不到新鲜蔬菜。妈妈就提前把蒜剥皮用水生起来,到了春节长出蒜苗炒鸡蛋。爸爸用找人打制的铜火锅,装上酸菜、丸子、豆泡等,照样把年夜饭搞的很丰盛。</h3> <h3>除夕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年夜饭,是年末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丰盛的佳肴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幸福真是难以言喻。</h3> <h3>生活越来越好,年夜饭也越来越丰盛。年三十那一顿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一整天,妈妈都是围着厨房在转,烀肉,炒菜,炖鱼,酱肘子,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h3> <h3>年夜饭“鱼”是不能少的一道菜,吃的时候又不能完全吃光,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谐音,有“年年有余”吉祥的意思。而吃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h3> <h3>几乎所有肉类都齐聚了,而且每样的分量都很大,记得小时候每道菜上来都要闻了又闻,急得团团转,就想吃年夜饭。煎、炸、烹、炒,听着锅里滋滋啦啦的热油声,那叫一个馋。</h3> <h3>家家过年的筵席上,美味菜肴、杯盘罗列。如此丰盛的大餐,即使盼望已久了,也只能是"眼大肚子小",吃得"沟满壕平"还会剩更多。好在天气冷,没冰箱也易保存。</h3><h3></h3><h3> </h3> <h3>不管平时有多难的事情,年夜饭桌上大家都开心的吃着,开心地笑着,就连平时很严肃的爸爸看着一家其乐融融,也满脸笑容,现出和蔼可亲的样子。</h3> <h3>除夕夜也称“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h3> <h3>全家人的合影很有必要,也是仪式感很强的一个东西。自从那年时间都去哪里了这首歌火了以后,对时间的流逝和家人的感概真的很多。所以年三十的晚上如有机会都要整整齐齐的照一张全家福,留作纪念。</h3> <h3>除夕丰盛的晚宴过后,家家户户的男同胞们要么"酒足饭饱,床上一倒。"要么帮着简单地收拾后,有的自家人下棋、打上了扑克(那时可没见过麻将);或出去燃放鞭炮、溜达赏景,释放心情。</h3> <h3>年夜饭后,四舍邻里都会出来放炮仗,此起彼伏,响声一片。儿时的感觉中,放鞭炮是最重要的过年符号,它是让节日气氛热烈起来,让年味浓烈起来的一种味道。</h3> <h3>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放过鞭炮,把所有房子都点亮岁火,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br></h3> <h3>压岁钱可是这一年最受孩子们喜欢的事情了,年夜饭过后晚辈要给长辈们拜年这样可以得到一份压岁钱,那时候给孩子们准备的压岁钱,都是一角、两角的纸币,用红纸包着作为压岁红包。</h3> <h3>那时候的红包只有几块钱,但对我们来说那也是巨款啊!放在兜里怕掉了,放在其他地方怕丢了。正月里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盘点自己的收获,小心的放在罐子里,我的积蓄都用来买连环画了。</h3> <h3>小人书又称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一毛、两毛甚至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是当年我们那代人既喜闻乐见又引以为自豪的精神食粮。</h3> <h3>童年似光,白驹过隙;童年似梦,一晃而逝。小人书的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而童年时代的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发酵,深深的印在回忆的脑海中,那么甜美,那么自由,那么有味,那么深刻。每每想起,乐从中来!</h3> <h3>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守夜也是件挺乏味的事情。人们凑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的话,聊着各自关心的事,展望着最朴素的愿景,玩着最简单最传统的游戏。<br></h3> <h3>那个年代,看电影是一种奢侈。有时候赶上当地驻军或砖厂放露天电影,跑几里夜路也要去看。虽然演的都是看过几遍的“八个样板戏”,那也会从始至终聚精会神地观看至剧终,图的是那热闹劲。</h3> <h3>当时,家有一台收音机,调频不多,听听新闻,听听“样板戏”,大家嬉笑欢乐在一起,共同守夜迎新年。这样的时刻,如此的夜晚,怎不令人激动难以忘怀。</h3> <h3>后来又有了收录机能够听磁带了。那时候的收录机有三种炫耀模式,一种是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一种是提着走用电池播放,还有一种就是穿着牛仔裤把收录机扛在肩膀上,声音放得大大的,边走边摇晃。</h3> <h3>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极少数的单位和个别的人家,有了黑白电视机。哪家有电视,亲朋好友、邻居们聚集到那家一起看电视,是很常见的情形。</h3> <h3>七十年代末,爸爸托人买了三洋牌电视,一台黑白的电视,几个有限的频道,几部本色演出的电视剧,足以慰藉单调的年华,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和幸福。电视信号不好,家家户户自己树一个高高的电视接收天线!</h3> <h3>有了电视,有了春晚,过年的味道除了物质上的丰盈,更有了精神上的愉悦,一曲《难忘今宵》的乐曲让人久久回味又深深期待。</h3> <h3>晚饭后,女人们就开始忙下一顿年夜大餐:包饺子。年夜的饺子有讲究,有白菜馅的,意为百财进门,要有芹菜馅的,期待家人靠勤劳致富。年夜的饺子里还要包上一枚硬币,谁要是能吃到,那可是一年的好兆头啊!</h3> <h3>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h3> <h3>子夜已到,就要起来发“纸马”,祭拜天、地、先人。在院中供桌上摆酒菜,点香,用芝麻秸、豆秸或棉柴等在院中生火,烧纸磕头,敬拜先人和天地三界诸神,最后燃放鞭炮。</h3> <h3>放完鞭炮,仪式才算结束。谁家起来得早,谁家的鞭炮响,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这是世世代代沉甸甸的传承,包含着敬畏、感恩的精神寄托就是年味。</h3> <h3>当静守的时针转到零时,钟声响起,也就意味着跟这一年该说再见了。吃着饺子,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才叫过年!守岁,守来的是如春的暖意和满满的祝福。</h3> <h3>除了年夜饭、压岁钱之外,穿新衣服也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春装夏装秋装冬装之分,每年添新衣服总是在过年的时候。想象着穿上新衣服的开心,睡梦中都是甜甜的微笑!<br></h3> <h3>每逢过年,妈妈都会为我们每人做一套新衣裳。那个时候很困难,做衣服要布票,小孩每人每年只有3尺布票。日子再艰辛,母亲也要点灯熬油给我们兄弟姊妹缝制新衣,那个时候心里是美滋滋的。</h3> <h3>棉鞋也是母亲亲手做的。有一年年前,我穿着妈妈新做的棉鞋去大众浴池洗澡,等我出来时发现放在门口的新鞋不见了,留給我的是一双又脏又臭的破棉鞋,这是我那年过年最囧的一件事。</h3> <h3>那一年,爸爸精心給我织了一件毛衣,毛衣上编织着喜鹊登梅,图案用线色彩不一,甚是鲜艳夺目。那段时间,这件衣服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高兴的我跑到照像馆,拍下了我童年的第一张照片。</h3> <h3>大年初一,天刚刚亮,家门前,街两旁,庆新年的爆竹噼噼啪啪已燃响。炸碎的纸屑,铺满了院落,踏在脚下软软的,闻在鼻里香香的,看在眼里浓浓的。</h3> <h3>穿上妈妈放在枕边的新衣,吃完饺子,便开始走街串巷,相互拜年了。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碰头见面,相互恭手,互送一句新年的祝福。“过年好”,一句简单的问候,含着浓浓的年味。</h3> <h3>还记得,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过年嘴一定要甜,因为不仅能得到好吃的,还能得到平时不敢想的压岁钱。去人家拜年的时候,大人们总会抓一大把零食塞你口袋里,你揣着一大兜的好吃,心里比吃了蜜还甜!</h3> <h3>拜完年就开始跟着花会后面跑,印象中那时候的冬天很冷,穿着家做的棉袄、棉裤、棉鞋,整个人显的那么臃肿,跟在秧歌队的后面除了看秧歌以外还可以捡鞭炮,一直到花会散了我们才回家。</h3> <h3>每年春节从初一开始,周边乡村都会举行民间花会表演,其活动内容多为高跷、旱船、秧歌、舞狮等等。虽然民间花会表演方式、表演内容都比较老套,年年如此,但活跃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給孩子们带来乐趣。</h3> <h3>我们会跟着这些表演队伍,一家一家看,其实表演都一个样,我们只是喜欢这热闹的场面,霹雳拍拍的鞭炮声。长大了,还常常想起这种热闹场面,余音绕梁,终久不息。</h3> <h3>花会挨家挨户耍,到谁家谁家要放炮仗,递上香烟犒劳。除了舞龙灯,最有阵势的数踩高跷的。当时很惊奇,踩在那么高的木棍子上,不仅行走自如,还要表演各种动作。</h3> <h3>踩高跷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h3> <h3>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h3> <h3>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h3> <h3>跑旱船是一种民俗艺演节目。道具船比照"桨船"外形,用竹木材料制成,周围装饰水纹布裙,再用红绸、纸花和彩灯打扮的花枝招展。撑船者把"彩船"吊挂在脖子上或腰间,艄公前面划桨带路。</h3> <h3>抬歌是我国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表演时,可以看到4~7岁的小演员在三米高台的彩台上潇洒自如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通过戏装和道具的遮掩,给人们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h3> <h3>背歌在表演时,分上角和下角,上角为6岁左右小孩扮演,下角利用道具把小孩子背在身上,就像人头顶上面站着个人。下角依照鼓乐扭动,上角自然的进行表演。</h3> <h3>耍马叉,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伴随着锣鼓的节奏,一根马叉时而在胳膊、后背、脖颈等处来回旋转,时而被抛向天空上下翻飞,一杆看似普通的马叉被舞的虎虎生威。</h3> <h3>跑驴,是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舞蹈。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h3> <h3>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h3> <h3>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男角动作粗犷有力,女角动作优美利落,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h3> <h3>正月里除了表演花会,在古戏楼上还要唱上几天大戏,最初唱的是古装戏,后来改唱样板戏。上初中时,我们学校还排演样板戏“红灯记”呢,我扮演磨刀师傅,也走村串乡的去演。</h3> <h3>那时在花会上,在戏楼前,随处可见一个个卖糖葫芦的挑子。那一串串儿晶莹剔透的糖葫芦,被精心地插在草把子上,宛如一个个诱人的宝塔,在冬日的阳光下向人们眨着眼睛,非常的诱人。</h3> <h3>妈妈常给我们几个孩子买上一大串儿糖葫芦。大家举在手里,喜欢得不忍心去咬。一直到了家中,才把最下面那几个小的吃掉,然后把余下的糖葫芦插在院子里的杖子上,留着第二天去向小朋友炫耀。</h3> <h3>吹糖人好看、好玩、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糖人有各种形状,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子。</h3> <h3>从大年初一到十五,是孩子们的天下。这个时候,父母是不管孩子的,任凭孩子们玩耍。藏猫猫、跳皮筋、掷石子、滚铁环、弹珠珠、煽三角、老鹰捉小鸡等等,游戏很多,都是原生态的,天天玩得不亦乐乎。</h3> <h3>跳皮筋,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h3> <h3>斗拐,是那个时候比较普遍的活动。斗拐不仅限于孩子,大人也斗,有时候参加的人分成两队进行比赛,一会儿就会满头大汗。</h3> <h3>荡秋千用的绳子是生产队牲口拉犁用的套。玩儿的自然是年轻人,他们会进行比赛,看谁荡的高。这时候就招来很多人围观,越是人多,荡秋千的人就越想表现自己,所以就会掀起高潮。</h3> <h3>滚铁圈是以前的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由一个铁圈和一个铁钩组成,操作时需要极大的平衡能力和技术。</h3> <h3>弹玻璃球,一种流行于20世纪下半叶的儿童游戏。男生大多热衷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对他们来说,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h3> <h3>抽冰尜,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是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的运动,也是春节假期小孩子们玩的主要游戏。</h3> <h3>打沙包,如果中间的人能躲过沙包,则两边的人捡起沙包后继续投掷。如果中间的人未能躲过沙包,则被击中淘汰出局,若两人都被打中淘汰出局,则站在两边的人赢此局。</h3> <h3>我们小时候,没有地暖,没有空调,只有锅底下燃起的柴火,只有炉子里烧红的煤球。一家人,围着火堆谈天说地,嘴馋的我们烤红薯,烧玉米,一个个啃黑了嘴巴。</h3> <h3>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但是却有很多乐趣。女孩子踢毽子,跳皮筋,男孩子打陀螺,玩溜冰,遇到下雪天,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小脸通红,小手冰凉,身上却热得出汗。</h3> <h3>我们小时候,没有羽绒服,没有保暖衣,只有妈妈做的棉裤棉袄,虽然不时尚,但是实用,虽然不好看,但是暖和。不管风雪多大,穿着有妈妈味道的衣服,从来都不觉得冷。</h3> <h3>我们小时候,没有吃过火锅,没有吃过汉堡,最喜欢的零食就是爆米花。家里带点米和糖,欢欢喜喜排长队,惊天动地一声响,米花香味飘万里。</h3> <h3>我们小时候,吃着姐姐炸的丸子,吃着妈妈包的包子,还有爸爸买来的酥糖果子,一家人围着炉火说话。长大以后才明白,这是再也回不去的幸福,再也找不到的牵挂!</h3> <h3>我们小时候,没有护肤品,没有保湿霜,早上起来匆匆洗把脸,寒风一吹皴成了猴屁股。我们用过最好的乳液就是雪花膏,稍微抹一点,香气扑鼻,惹得旁人直羡慕。</h3> <h3>我们小时候,没有钱,吃着廉价的零食,玩着便宜的玩具,用简单的心看世界,用善良的心对待人,家家户户不用关门,你来我往都是真心。</h3> <h3>我们小时候,风雪那么大,为啥不怕冷?因为那时候,人善良,心真诚,有爱有幸福!因为那时候,风和雨,雪和霜,都化成了爱,装在心间,围在身边!</h3> <h3>我们小时候,没见过大世面,却有着一张真诚的脸,却有着一颗温暖的心,谁家有难都帮忙,谁家有事都出现,人和人之间不玩心眼,互帮互助,互爱互敬!</h3> <h3>现在孩子们永远也想象不出我们那代人的贫穷,永远也不能理解那个年代的我们所拥有的最为朴实的快乐。那些年穷的像孙子,但快乐的像爷。</h3> <h3>这种浓浓的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收官之节,集年味之大成,热闹异常。它给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奉上一段精美的结尾,留下了一串回味无穷记忆。</h3> <h3>元宵节已过,年也就过完了。过年,虽然忙碌,但是能让人精神获得寄托,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快乐,充满了人情交往,充满了敬畏和仪式感,让传统在我们心里有了痕迹,这就是儿时的年味!</h3> <h3>童年的年味,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尝不够;童年的年味,来得风风火火,走得急急匆匆,留下太多温馨的回忆和怀念。</h3> <h3>童年的年味,充满了温馨、祥和、喜庆、吉祥;童年的年味,承载着童年的记忆,也孕育着童年的梦想,有滋有味,回味无穷!</h3> <h3>童年的年味,辉映于红彤彤的春联上;年味,珍藏于大大的红包内;年味,弥散于丰盛的佳肴美酒间;年味,洋溢于天伦之乐的氛围中;年味,传递在幸福的笑声和美好的祝福里。</h3> <h3>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也被赋予了鲜活的内涵,很多儿时的美妙的记忆正在一年年淡化;很多儿时甜蜜的感覚正在一年年消失;很多儿时过年的物质条件一年比一年丰盈,很多儿时过年的规矩逐渐被取代!</h3> <h3>如今过年,人们更喜欢简单了,很多传统的习俗都一一省略,其实省略的恰恰是能穿起未来美好记忆的仪式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没有亲情的思念,就没有了过年的乐趣,记忆中的那种甜蜜的年味也就逐渐的淡了。</h3> <h3>过年一定要有“仪式感”,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过年的特殊和不平凡的意义。而我们的父母是最会制造生活仪式感的人,她们从不怠慢岁月,用勤劳的双手和生活积累的智慧一点点酿造生活的美,酿造孩子们儿时的美好回忆。</h3> <h3>正是凭着这种仪式感,她们才走过艰难而无趣的岁月,拥有了对抗生活的勇气。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带给我们仪式感的人,往往是真正爱你的人,凭着这爱意,不知创造了多少美好和感动。</h3> <h3>之后,我慢慢长大,不管是在外上学,还是参加工作后,都虔诚地遵循着年俗的传统,年复一年,每年都要陪伴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尽享浓浓的亲情与浓浓的年味。</h3> <h3>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就是父母的味道。而如今,父亲母亲已相继离我们而去,没有了父母,过年多了些许伤感;没有了父母,儿女就失去了团聚的核心;没有了父母,这个年也就索然无味了。</h3> <h3>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新春佳节,特别思念天堂的父母,怀念儿时和父母家人一起欢度春节的美好时光,那浓浓的年味儿,像一股甘甜的清泉,浸入心扉,又似一杯醇香的美酒,韵味悠长。</h3> <h3>也许,过年是一份记忆,一种思念,一段生活的品味。若干年后,当生活的内容在不停删除刷新的时候,儿时那令人梦萦魂牵的年,却始终留在心底的那片净土,飘溢着我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愁。</h3> <h3>我怀念小时候的年,因为有太多的故事沉淀在心间;我留恋那个时候的年,因为每当过年的时候,已故先人的音容笑貌会飘至眼前;&nbsp;我喜欢那个年代的年,因为我喜欢那个年代人们的善良、实诚和简单。</h3> <h3>一幅幅画面勾起了回忆,让我把许多心思写进关于年的平仄之中。倚窗望月,擦去字画上散落的尘埃,将埋藏许久的心事化成夜空中璀璨的焰火,也把许多故事留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品读。</h3> <h3>也许这些过时的画面,就是最真真切切的"年味"!它们不仅仅是些可闻可见的味道、景象和气氛的组合,更是某种难以言述的感觉、心绪和情愫的构成。或许还因为有许多趣闻、故事,及深切的经历,年味才会那么浓烈,令人难忘。</h3> <h3>儿时的年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无论世事怎么变迁,我们还是需要过年,需要一年中有这样特定的日子,让我们重温孩童一般的快乐,舒展一下积压已久的情怀。</h3> <h3>过年,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无数质感、元素的画面。因为它是吉祥与喜庆的化身,是美好与幸福的象征,是团聚与亲情的体现。没有年也就没有了光景,没有了一年的期盼,也没有了憧憬的美好。</h3> <h3>年,永远是一个留住了难忘记忆的日子。她是血缘的牵绊,是亲情的召唤,是记忆的重温,是能量的重聚,是传承的演绎,是生命默默的延续,是岁月辞旧迎新的更替,是维系民族精神和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h3> <h3>年年过年,年就是历史,写满了沧桑与故事;年更是期待,期待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更加精彩与丰富,一年比一年更加美好,让年的味道永远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永远回味。</h3> <h3>过年,让我们阅历了成长;过年,让我们读懂了感悟;过年,让我们收获了喜悦;过年,让我们丰富了旅程。如今, 又快过年了,以此美好回忆献给大家,千秋岁月万代年,愿年年岁岁一帆风顺,愿祖祖辈辈安康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