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区探索活动:跳跳糖的秘密

酒泉子和萌萌猫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班科学区探索活动:跳跳糖的秘密</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动起源</b><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又香又甜的糖果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我喜欢》的主题活动,期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歌曲《跳跳糖》。范翊博小朋友对于“跳跳糖为什么会跳”这个问题产生了疑惑。奶糖、水果糖、棒棒糖、太妃糖都不会跳,为什么跳跳糖会跳呢?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会有哪些奇思妙想呢? 王子旋说:因为它本来就会跳呀。 吴子晗说:因为它有脚,但是很小看不见。 尹悦桐说:因为里面有辣椒,会让我发麻。 范翊博说:不对,跳跳糖很甜的,没有辣椒! 这个问题也难倒了老师,于是老师自己先查阅了资料,发现 “跳跳糖会跳”是因为里面含有二氧化碳。那如何让小班的孩子理解这个深奥的问题,并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疑惑呢?我们在科学区展开了一段和糖果有关的奇妙之旅。<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篇章一:验证猜想</b></h1><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镜头一:</b>自由探索</div></b> <h3>  范翊博拿起放大镜仔细的看了看,说:“它的脚呢?看不到啊。不过闻起来挺香的!”戎佳毅尝了尝说:“真甜,还是草莓味的呢!”范翊博听了之后也拿起一包尝了尝说:“我的是菠萝味。看,它在我嘴里跳呢!”说完,还伸出了舌头。王子旋、杨翊把头凑过来,仔仔细细的看了看范翊博的舌头。王子旋说:“真的没有脚啊。”杨翊说:“它化了。我们把它放水里看看。”<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镜头二:</b>初步感知<br></h3> <h3></h3><h3></h3><h3></h3><h3></h3><h3>  于是孩子们将一包跳跳糖倒入盛有冷水的杯子中,并轻轻搅拌。 王子旋说:“有声音!”范翊博说:“真的,小小的声音。”“哇,好多好多声音。”范翊博把头凑近杯子说:“我看看。”“快看,还有小泡泡。一点点的小泡泡。”王子旋说:“哪里呀?”范翊博说:“跳跳糖化掉了!”说完,嘴巴里发出模仿跳跳糖的声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这时,教师说:“那些小泡泡就是二氧化碳气体,就是它们让跳跳糖跳起来的。”孩子疑惑的看了看老师。 <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篇章二:教师支持</b></h1> 跳跳糖的颗粒较小,不能及时观察到,但跳跳糖会“跳”和泡腾片会“冒泡”的原理是一样,因此接下来的实验教师就将跳跳糖替换成泡腾片<b>。</b><br> <h3><b>  新增材料:</b>提供泡腾片、油、可食用色素、维C瓶子。<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镜头一:</b>水底珍珠雨<br></h3> <h3></h3><h3></h3><h3></h3><h3></h3><h3>  在教师的指导下,王子璇和范翊博先往杯子里倒入了1/3的水,接着在水里滴入色素,将水变成了自己喜欢的绿色和橙色。再往杯子里的倒入了2/3的油,最后将泡腾片放了进去。3、2、1,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就跟龙卷风一样!”“有声音呀!”“下雨了下雨了!”“好像水母呀!” <br></h3><h3></h3><h3></h3><h3></h3><h3></h3> <h3>  孩子们看到神奇的现象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等孩子们平静下来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自己的发现,最后终于明白跳跳糖为什么会跳了。原来:跳跳糖里有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气体,它一点也不喜欢水,当它碰到水的时候就想赶紧跑,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的小气泡,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小气泡逃跑时发出来的。<br></h3> <h3></h3><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篇章三:初探记录</b></h1> 在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跳跳糖会“跳”的原因后,教师认为可以带孩子做对比试验,并帮助孩子初步学会使用记录卡,促进孩子表征能力的发展。 <b>材料提供:</b>分别贴有热水和冷水标记的杯子、放大镜、热水、记录表。<br><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镜头一:</b>对比试验</div> 教师根据和孩子们分别用冷水和热水进行了对比实验。 冷水组:<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范翊博:听,有噼里啪啦的声音。 吴子晗:我怎么没听见? 范翊博:你把耳朵靠过来。 吴子晗:好小的声音啊。 范翊博:要仔细听。你看,还有小泡泡呢。 吴子晗:好小啊。 </h3><h3><br></h3><h3></h3><h3></h3><h3></h3> <h3>  热水组: <br></h3> <h3></h3><h3> 王子璇、杨翊:好多泡泡!好多泡泡! 杨翊:泡泡变大了!它pi出来了! 尹悦桐:就跟可乐的泡泡一样。 尹悦桐:跳我脸上了!跳我脸上了!跳我脸上了! 听尹悦桐这么一说,孩子们纷纷把手放在杯子上方,希望跳跳糖也能跳到自己手中。 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将孩子的操作视频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游戏分享,和孩子一起进行了对比、总结了跳跳糖分别在冷水、热水里的变化: 1.跳跳糖在热水里声音大,在冷水中声音小。 2.跳跳糖在热水里气泡多,在冷水里气泡少。 3.跳跳糖在热水里化得快,在冷水里化得慢。 </h3><h3><br></h3><h3></h3> <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镜头二:</b>学会表征</div> 在总结了跳跳糖在冷水、热水中的反应之后,教师问:“你觉得很多很多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可以给它画一个什么样的标记呢?”问题抛给孩子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像葡萄,有的说像珍珠,有的认为可以用“点点”来表示,有的认为可以用“圆圈”来表示。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起完成了以下记录表:<br></h3><h3></h3><h3></h3> <h3>  但还有一部分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使用记录表,因此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用动作模仿或照片记录跳跳糖的变化。<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篇章四:家园合作</b></div> 在进行跳跳糖实验的这段时间里,家长们也在和孩子玩一些好玩的游戏,如小火箭、火山喷发和糖果变色等游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杨翊爸爸带给我们的“火箭喷发”小实验吧。<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师反思:</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b>本次探索活动由孩子提出的问题“跳跳糖为什么会跳”而引发。在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对这个孩子其实是有敬佩之心的。因为很多孩子都吃过跳跳糖,但只有范翊博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可见,这个孩子的求知欲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div> 在每一次的实验当中,我们都可以看见孩子的成长。从需要教师引导到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从用语言表达发现到用符号或动作记录发现,从在科学区不停的换游戏到一种实验可以进行整个游戏时间,点点滴滴都说明了孩子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征的能力、专注能力、认知能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在本次探索活动中也有一定收获:如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观察分析能力、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能力有进步了。 另外,我们还围绕孩子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跳跳糖不跳了”进行了“抓住空气中的水”小实验;还有的孩子提出“跳跳糖做成的棉花糖会跳吗”这样奇思妙想的问题后,我们还特地借来棉花糖机,用跳跳糖做了棉花糖请孩子品尝,结果发现跳跳糖做成的棉花糖是不会跳的。尽管孩子的想法天真稚拙,但我们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和孩子共同探究,共同进步。<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跳跳

孩子

范翊博

泡泡

教师

冷水

热水

糖会

实验

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