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商曹家大院

山西百年升达商贸有限公司

<h3>曹州史略【曹国的由来】 曹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地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后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宣政元年,即公元578年。唐朝组织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记录了曹州的由来:“周武帝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北宋初,由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更加具体地写明了曹州的设立时间,即“周武帝宣政元年(578),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 为什么取国名为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曹的解释是:“曹,狱之两曹也。在廷东。从東東,治事者;从曰。”意思是说“曹”为管理打官司的人。由此可推测,曹国第一代国君曹(姬)振铎,可能在西周建立之初,掌管过诉讼狱刑,是行使诉讼权的官员。在现存的《诗经·曹风》中,有一篇《鸤鸠》,就歌颂了曹振铎勤政廉洁、治理有方,使得曹国夜不闭户,人民安居乐业的事迹。而《括地志》则认为,曹国是因境内有曹南山而命名的。 曹姓来源   1、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与自然的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国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因此曾出现过“积芦灰以止淫水”的著名女神女娲。居住于共(今河南省辉县)的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据说在颛顼时,共工曾与颛顼争“帝位”,发生了战斗,共工企图放水来淹颛顼,结果被颛顼杀掉。但是共工的后世子孙仍作水官,在部落联盟中担任治水的职务。到了“华夏部落联盟”时期,又出现了治水英雄鲧和禹。鲧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治水却未取得成功。其后,禹总结了鲧用筑堤堵流的方法而致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人大河的方法,终于治住了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另说为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   曹安始居于今河南灵宝县曹水,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为夏代国君,附近有曹阳坑、曹阳墟。   曹安后来曾被禹所攻。禹为什么攻曹呢?原因是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东夷族大部分融合了,禹是三族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相传他在晚年曾举荐东夷族首领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着想,竭力为其子启培植羽翼势力。三年后伯益把政权让给了禹的儿子启。大概由于从尧到舜、从舜到禹,都是实行禅让制,惟独从禹到启是传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骜等氏的不满和反对,于是禹攻曹。曹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诗序》所谓“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到商灭夏后,曹姓又常与商朝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因被商讨伐,而东迁于山东定陶县。河南滑县曹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卫国的曹邑。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击败,漕(同曹)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汉代有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千家姓》云:西河族(今河南省浚县、滑县及其迪南、迪北一带)。漕氏又演化为糟氏,《续通志·氏族略六》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   2、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出自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国。周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是为曹氏。   3、出自姬姓。   相传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在封商旧臣曹挟于邾的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省定陶西南,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有曹县)。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振铎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锋即为曹姓的受姓始祖。   曹国共26任君,10伯16侯,立国636年。其世系为:   曹叔姬振铎,西周曹国始封之君,父姬昌,兄姬发。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曹国国君。曹叔振铎子,继曹叔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曹平,曹国国君,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卒,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曹侯,曹国国君,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曹云,曹国国君,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曹喜,曹国国君,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疆立。   曹幽伯曹疆(公元前?—公元前826),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公元前826),其弟鲜(一作苏)杀幽伯自立,是为戴伯。   曹戴伯曹鲜(公元前?—前796),一作苏。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公元前796)卒,子雉(一作兕)立,是为惠伯。   曹惠伯曹雉(公元前?—前760),一名兕。西周春秋之际曹国国君。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0)卒。子石甫立。   曹君曹石甫(公元前?—公元前760),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公元前760年在位。既立,其弟武杀而代之,是为穆公。   曹穆公曹武(公元前?—公元前757),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石甫弟。杀石甫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公元前757),卒,子终生立,是为桓公。   曹桓公曹终生(公元前?—公元前720),春秋曹国国君。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02),卒。太子射姑(一作夕姑)立,是为庄公。   曹庄公曹射姑(公元前?—公元前671),一名夕姑。春秋曹国国君。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卒,太子羁立。   曹君曹羁,春秋曹国国君。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 671一前670年在位。既立,戎(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伐曹。羁奔陈。曹赤(一作夷,赤为戎之外孙)归曹,是为僖公。   曹僖公曹赤(公元前?一公元前662),一名夷。春秋曹国国君。继曹羁而立。公元前670一公元前662年在位。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公元前 662),卒。子班立,是为昭公。   曹昭公曹班(公元前?—公元前653),春秋曹国国君。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公元前662一公元前653年在位。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59),赤狄攻邢,邢溃。乃与齐、宋之师救之,败赤狄。邢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又与齐、宋之师为之筑城。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参与齐桓公会诸侯与周太子郑盟,以定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曹襄(公元前?—公元前618),春秋曹国国君。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公元前653一公元前618年在位。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公元前645),与齐、宋、鲁、陈、卫、郑、许之君盟于牡丘(齐邑,今山东省聊城东北)。谋救徐伐楚。与齐师伐厉(楚与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以救徐。十一年(前642),与卫、邾助宋襄公平齐乱,以纳齐太子昭。十二年(公元前641),不服宋,宋师围之。十六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过曹,公欲观其骈胁(肋骨相连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谏,不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伐曹,执公。后释之。公乃会诸侯于许。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卒。子寿立,是为文公。   曹文公曹寿(公元前?—公元前595),春秋曹国国君。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多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95),卒。子庐(一作疆)立,是为宣公。   曹宣公曹庐(公元前?—公元前578),一名疆。春秋曹国国君。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公元前595一公元前578年在位。周简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晋谋伐秦,征师于诸侯。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之君会于京师。晋率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庶弟(一作庶子)负刍杀太子自立,是为成公。   成公曹负刍(公元前?—公元前555),春秋曹国国君。宣公庐庶弟 (一说为庶子)。继宣公而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曹屡参与晋会诸侯,随晋而征战。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重丘(今山东省茌平西南),执之。晋平公会诸侯伐齐,围临淄,负刍卒于伐齐军次,子滕(一作胜)立,是为武公。   武公曹滕(公元前?—公元前528),一名胜。春秋曹国国君。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28),卒。子湏(或作顷)立,是为平公。   曹平公曹湏(公元前?—公元前524),或名顷。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曹平公四年,公元前524),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曹午(公元前?—公元前515),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湏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公元前515),朝于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为声公。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曹野(公元前?—公元前510),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演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周敬王十年(曹声公四年,公元前510),乎公之弟通杀公而自立,是为隐公。   曹隐公曹通(公元前?—公元前506),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平公湏弟。继声公野而立。前510—前506年在位。周敬王十四年(曹隐公四年,公元前506),参与晋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会诸侯之盟,谋伐楚。是年,声公之弟露杀公自立,是为靖公。   曹靖公曹露(公元前?—公元前502),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湏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公元前502),卒。子伯阳立。   曹伯曹阳(公元前?—公元前487),春秋曹国末代国君。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公元前502一公元前487年在位,既即位,好田猎之事。曹鄙人公孙疆亦好田猎,获白雁而献给曹阳,且言田弋之说,曹阳便喜欢上了他,并与他商讨政事,使为司成。公孙疆说服曹阳背晋伐宋。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阳三年,公元前498),卫伐曹,克郊(今山东省菏泽境)而还。三十二年(公元前488),郑大夫以宋人有曹,乃郑之患,不可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宋破曹,俘君而杀之,曹亡。   国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为始祖。旧时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庙,额曰“西周旧国”,地方官岁时祀之。因曹姓是上古皇姓著姓,旧时菏泽、定陶二邑,凡曹姓纳粮,每升较他姓减三文。《县志》载,定陶为古曹国,曹伯墓在北门外,十七世皆葬于此。<br></h3> <h3>近一段时期,随着邳州曹氏各支系修续谱工作的推进,为了便于和异地其他支系曹氏对接联谊,将邳州曹氏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要想落实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各支系主事人本着“虚心学习,认真探讨,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各举其证,辩证协商,只有找到邳州曹氏的主脉线,方能建立统一的基础。 我说碾庄曹氏是来邳州最早的一支,并且也是邳州曹氏的祖源地,这话绝不是信口开河!理由如下:1.在民国二十年,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九年修续谱的的时候都是以过满山六泉祖{或六公祖}为主脉线的,除邳州个别支系没入谱外,其他支系全都入谱了。把碾庄安在茂泉祖后裔,当时就有疑议。六泉祖不是过满山曹氏的始迁祖,他的上面至少还有四,五代人。那六泉祖的高祖又是谁呢?2.据过满山曹氏河涯谱序和八义集谱序记载,过满山曹氏祖籍在邳州,自前明卜居邳邑过满山随家焉,迄今近600年。既然祖籍在邳州了,就要从邳州各支曹氏的历史考证有没有符合该条件的了。3.碑刻墓碣,据考邳州曹氏碑刻墓碣的时间都比过满山的晚。一九八六年水泥厂征地,过满山曹氏祖茔从山上迁往祠堂安葬,主要墓碑有南门曹三公碑,阁老曹炳碑,曹大公碑,六公祖里面的奉泉,临泉碑;阁老碑,曹大公碑都有后裔子孙的名字;依据碑记时间曹大公出生于1531年,六公祖的出生时间应在1530---1550年之间。临泉,奉泉和南门曹三公碑都没有后裔子孙的名字,只能依据奉泉碑上的“先考”和曹三公碑上“显考”来区别世辈高低,南门曹三公比曹大公,六公祖要高四代以上。南门曹三公上山时间约在1430年前后。由于其他支系祖源,历史,世系已都明确,不再一一列表。 看到这里,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六公祖的高祖是谁了,对!就是南门曹三公。南门曹三公是经同宗族人确定公认的碾庄人,还是碾庄老三房后裔南门一支弟兄仨当中的老三。大家把自己的世序自下往上捋顺,先捋到六泉祖{六公祖},再捋到南门曹三公,最后捋到碾庄。这个结果咋一看,大家可能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以前大家伙都说碾庄曹是从过满山下山来的,怎么又变成上山老祖了呢?这里面的历史原因就不明说了。我们也一直都对碾庄曹氏的历史,迁居,世系情况持有异议,为什么碾庄世序和其他支系不能吻合?直到发现睢宁丁字山的谱序才揭开这个谜底。从而证明了碾庄是来邳州最早的曹氏!<br></h3> <h3>丝带绣也被称为洛可可式刺绣,18世纪初期首次出现在英格兰(传统认为应该在法国,因没有相关文献证明,至今丝带绣出处仍有争议)。那段时期,伦敦的裁缝开始模仿深受法国大众喜爱的刺绣技术。此后,大约每隔50年,丝带绣便会在时尚界重新掀起一股时尚潮流。 同时,丝带绣仍在欧陆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被带到英格兰并在英国流行起来。在那一时期,绣针变小了,为了与外套和礼服像匹配,丝带绣开始出现在鞋子上。慢慢地,这种时尚潮流和刺绣技术传到了美国并在那里盛行起来。 在18世纪后半期以及19世纪初期,由于其他的装饰形式开始流行,丝带绣失去了一些人气。随着女装设计师查尔斯·沃思的成功,丝带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一些人气。查尔斯·沃思改变了服装产业。 女人的衣柜不断扩大,因为她们有时每天换装次数高达七次。对于那些最时尚先进的女士来说,换装还包括换鞋。再次追溯到先前的流行趋势,为了与礼服相匹配,鞋子上再次开始流行刺绣。 随着刺绣在19世纪后的兴起,丝带绣在衣服、手提包、帽子和手套上都盛行起来。女士们还用它来美化普通的披肩、毯子以及其他的家居用品。 20世纪初期,它又渐渐过时,直到20世纪90年代,绣者再次拿起丝带,用丝带作绣,这才又一次复兴起来。 近几年,丝带绣在中国市场开始逐渐取代十字绣流行起来。<br></h3> <h3>松江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顾绣是上海松江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起源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松江 地区的顾氏家族。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曾筑园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今上海露香园路,即为纪念此园得名)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顾氏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素来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清初松江府状元戴有祺著作《寻乐斋诗集》“露香园缪氏绣佛诗注”曰:上海顾绣始于缪氏(缪氏是顾汇海之妾),尤其擅长山水人物。顾绣,作为绘画中的一种特别形式,早就引起了有祺的关注与兴趣。“顾绣始于缪氏”之说,是戴有祺第一个指出的,这是他悉心研究顾绣后的结果。 明代还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在'顾绣'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认为刺绣不应只是衣裙装饰的从属物,而应以它的独特风格,显示出独立的艺术地位。其绣品大多以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的名画为题材,她充分运用针锋特技来表现画面的神韵。所绣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始设立刺绣作坊,广收门徙,传授'顾绣'技法。自此'顾秀'在上海附近地区流传开来,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传遍江南。据传顾氏的绣法出自皇宫大内,绣品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做工精细、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以及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但是,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难以为继。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1年)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至失传。新中国成立后,这项绝技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红楼梦》中所说的苏州“慧绣”,其实就是松江“顾绣”,就是不言自明的。这再次证明了松江 与《红楼梦》的关系是那样的不可分割。《红楼梦》中说“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可谓丝丝入扣。《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大家也松江都熟悉了,也就开篇就说的“真事隐假语存”,作者用“惠顾”一词做敷衍,以“惠绣”而代“顾绣”,又敷演了一个“慧娘”名字,便成了“慧绣”继而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得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了,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由此可见,“慧纹”“慧绣”乃讲述松江故事,从而反映了当时松江刺绣艺术的高超与精湛。 作者:云间方圆(资料来源《华亭客》,在此一并感谢华亭客。) 举报/Report 普通人也能做枭雄!真实三国战场,拼的是真策略!高晓松也在玩! 普通人也能做枭雄!真实三国战场,拼的是真策略!高晓松也在玩! <br></h3> <h3>欧式刺绣针法分为平面刺绣,圈形绣,锁链绣,结粒绣,钉线绣,独立刺绣。 常见针法目录如下: 直线绣、十字绣、平针绣、回针绣、轮廓绣、缎面绣、长短针绣、平面绣、雏菊绣、锁链绣、法式结粒绣、绕线绣、钉线绣、蛛网玫瑰绣。 针法图解如下:(更多教程,请关注sugar懒人手工) 1、直线绣:1针就能完成的刺绣,将线迹的方向、长度、排列方法等变化组合在一起,能够绣出各种各样的花样。 2、十字绣:将线交叉成X形的刺绣,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排列刺绣,应用范围广泛。 3、平针绣:按照一定的出入针规律,重复刺绣。 4、回针绣:每缝一针就返回上一针的出针处,继续刺绣。 5、轮廓绣:用线条表现出图案的轮廓或花茎等的代表刺绣。 6、缎面绣:将直线绣整齐的并排填充平面的刺绣。将刺绣起点的线头如a~c处理,隐藏于刺绣针迹之下。 7、长短针绣:第1行以不同长短的针迹刺绣,第2行以相同长短的针迹刺绣。 8、平面绣:运针方法不同,但是形成了和鱼骨绣完成时一样的针迹。 9、雏菊绣:常用于刺绣小花或小叶片。可以分散或排列着表现出各种花样。 10、锁链绣:将锁链状的线环连接起来做刺绣。 11、法式结粒绣:结粒绣的代表性针法。 12、绕线绣:在针上绕数圈线的刺绣。 13、钉线绣:将置于图案线条上的线用别的线固定的刺绣。 14、蛛网玫瑰绣:在底绣上间隔1根线的穿线,像编织那样绕线,形成旋涡状的玫瑰花的样子。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