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大峡谷徒步之旅

头头

<h3>♥2019.12.29年终收官,经典行程路线:土坨~鲤鱼山~拴驴泉~沁河曹魏栈道~饮马道~黄六甲~沙腰河~紫泊滩~渠首~火滩~曹魏石门铭记~拴驴泉水电站,全程25公里用时8小时。</h3><h3>2020让我们幸福遇见!</h3> 起点:土坨古堡 <h3>土坨村极富现代气息的门楼,在巍峨大山和古朴村落的映衬下熠熠生辉。</h3> <h3>山路弯弯</h3> <h3>仰望古堡,晨曦中分外宁静。</h3> <h3>顺古老而的小道拾阶而上</h3> <h3>一老乡,悠然吃着早餐。还是这种乡村式饭饭,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边吃也跑。好自在!</h3> <h3>村背后一大石,可当晒谷场,可做大石床,可做练武场。更可做大餐桌,一群人夏季的微风中火锅,烧烤,小酌两杯,来个扑克娱乐自是美不胜收!</h3> <h3>又一个角度,山腰处看古村,山势险要,易守难攻</h3> <h3>一块块田地,付出了多少血汗才开垦成的,愚公移山精神再现!</h3> <h3>人去石墙在,冬至草木枯</h3> <h3>老者精神矍铄,老当益壮!</h3> 平切:远晀层峦叠嶂 <h3>层峦叠嶂,似仙境,似国画。山的那一面是我家……</h3> <h3>俯瞰鲫鱼山</h3> <h3>道道山梁酷似鱼排</h3> <h3>那山似马似虎,昂首挺胸</h3> 下山:山里泉就在眼前 <h3>穿越一片原始森林</h3> <h3>看到了山里泉景区的湖水,深遂的像一块绿宝石</h3> <h3>穿越石洞</h3> <h3>阳光洒落山岭,倒映翠绿湖中,闪你的眼。水天一色,自然风景</h3> <h3>稻草人</h3> <h3>彩虹桥</h3> <h3>直叫人心旷神怡</h3> 跋涉:顺峡谷而行 <h3>铁路穿越,给宁寂的峡谷平添了几分热闹</h3> <h3>河岸边不见羊倌,只见群穿梭,只听羊儿咩咩,自由自啃草饮水</h3> <h3>岸边开阔地方发现院落人家,太行山居</h3> <h3>涉水</h3> 探秘:曹魏古栈道 <h3>三国时期古栈道遗址,石崖上的方孔是古代沁河栈道横梁插孔。据碑文记载为三国时期公元244年,属人工开凿,曹魏曹芳时期兵马粮草运输通道。</h3><h3>该河段地处沁河峡谷,山势高峻,在河段东岸石崖上,考古专家发现与河床高低平行,排列有序的多处小方形石孔。经实地丈量,方孔呈正方形,边长三十厘米,孔深五十厘米,孔距三至四米,有的地方分为上下两排,排间距离约二至五米不等。</h3><h3><br></h3> <h3>耳旁响起千军万马嘶鸣声</h3> 游戏:攀爬沙坡头 <h3>遇见金沙滩,老少喜上颜。</h3><h3>花样姿势摆,定格童心间。</h3> <h3>溪流,草原,行人,倒影。和美画面!</h3> <h3>潭水如镜</h3> <h3>长长的路伸向远方,伸向山水,伸向未来</h3> <h3>松坚强</h3> <h3>通往山外的公路,承载着山里人的梦和远方</h3> <h3>炊烟升起,山村人家不知雾霾,不知蓝天保卫战</h3> <h3>又见铁路</h3> 愚公渠首 <h3>穿太行南麓,环王屋东峰,贯北邙岭脊,总长2000余公里,润泽40万亩农田———她,就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河南省济源市引沁济蟒工程。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济源人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是河南省山区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大丰碑。</h3><h3>从古至今,济源大地干旱与农业生产如影随形。1959年,旱灾又一次侵袭了济源大地。人民赖以生存的蟒河成了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溪。吃水非常困难,怎么办?人们发现,除了蟒河外,流经济源的还有一条沁河。沁河是黄河的一大支流,从济源北部穿行而过,长年有水且水量充足。由此,饱受旱灾的济源人就萌生了引沁济蟒的想法。但是,要引沁河水,就得在太行山腰修一条明渠,把水引过来,那就只能在悬崖绝壁上施工。面对困难,济源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发出了“宁可紧上三五年裤腰带,也要为子子孙孙造福”的豪迈誓言。<br></h3><h3>1965年,引沁济蟒渠工程开工。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经济非常困难,为了节省资金,上万民工自带工具,啃凉馍,饮山泉,住山洞。与这些生活困难相比,最大的障碍还是施工难度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土专家”、“土办法”面前,一道道工程技术上的难题迎刃而解。要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炸石槽,上山下山都没有路,怎么到达工作面?于是群众把绳子一端固定在悬崖顶部,另一端牢牢地系在工人的腰上,靠着鸡蛋粗的大绳爬上爬下,打钎放炮、凌空劈石,当时人们还总结出一句顺口溜:“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条绳”。“建筑物资无法用机械运输,就把沙子、水泥装在衣袖里、裤腿里,背上山。靠这种方式,硬是把数十万吨沙子、水泥运上山。”当年引沁济蟒工程副指挥长李传清说。<br></h3><h3>从1965年11月到1975年12月的10年间,10多万济源人民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以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实际行动,先后劈开300多个山头,跨越200多条河谷、闯过80多处险滩恶崖,终于修建了一条震惊世人的“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建成通水以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沿途灌溉面积达40余万亩,惠及50万人口。<br></h3> <h3>正始五年十月廿五日,督治道郎中上党司徒悌,监作吏司徒从掾位下曲阳吴放,督将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道,作徧,偏,桥阁,凿开石门一所,高一丈八尺,广九尺,长二丈。都匠木工司马陈留成有,当部匠军司马河东魏通,开石门师河内司马羌。</h3> <h3>在附近的石崖上,还有一高零点七米、宽零点六米的摩崖石刻,上有“建元正始五年十月五日,曲阳吴某督将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行道,作偏桥阁,凿开石门一所”等字样。</h3><h3>据有关专家考证,中国古代建元“正始”者有四,此处石刻上所写“正始五年”只能是三国时期曹魏曹芳之年号,即公元二二四年。</h3> <h3>  沁河古栈道亦名为太行山沁河谷曹魏军事栈道,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和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沁河谷右岸。全长约90公里,这是三国曹魏时期洛京通向上党(今山西长治市高平县)的军事栈道,济源市境内古栈道长达36公里。古栈道南端起自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五龙口,向西北蜿蜒至紫柏滩,隐现于丛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间。根据栈道遗址分布情况可分为六个区。</h3><h3> 一、马鞍山区:栈道遗迹长223.1米,排列着1—3层壁孔,壁孔呈方形,高20—30厘米,宽20—30厘米,深20—60厘米,有壁孔73眼。壁孔西有石龛造像一尊,面目风化不清,衣着宽袖长袍,疑为栈道营造的最高指挥者司马懿造像。<br></h3><h3>&nbsp; &nbsp;二、张庄对岸区:遗迹主要有壁孔6眼,分三层。另有步道长约30米,宽约2米。</h3><h3>&nbsp; &nbsp;三、司马懿藏兵洞区:遗迹仅存邸洞一座,洞口高80米,宽95米,主洞深170米,为栈道上行者中途寄宿与炊食的邸洞。</h3><h3>&nbsp; &nbsp;&nbsp;四、和滩区:有壁孔、柱孔、石门、石门铭等。南段壁孔7眼,其中有一壁孔呈月牙形,这是曹魏时代工匠和兵徒开凿壁孔遗留下来的手扒窝。中段沁河流向呈“U”字形,栈道壁孔排列有序,长达143米,壁孔计有62眼,分两层,壁孔间距在2.5—3.3米之间。栈道经此要架起一座桥阁,现仅存桥阁的柱孔,呈圆形,直径13厘米,深30厘米。北段凿石步道残存长度20米许,宽度1.3—1.7米。</h3><h3>&nbsp; &nbsp;五、1号石门区:在石门山东麓的两峰开凿了一条隧道,长5.1米,宽1.75米,凿壁如削,距底部4.3米有壁孔残存2眼,可插入横梁。北壁有一方石门铭,高48.5厘米,宽42厘米。铭刻汉隶字9行,每行11字,计95字,每字高3厘米,宽3.8厘米。</h3><h3>&nbsp; &nbsp;铭文笔力遒劲,字体具有汉隶遗风,又有向楷书过渡的特征。石门铭记载开凿石门的确切时间与《三国志.魏书》所载的正始二年司马懿采纳邓艾建议,大积军粮,又通曹运之道,准备用兵吴国的史实相吻合。</h3><h3>&nbsp; &nbsp;六、紫柏滩区遗迹残存栈道壁孔3眼,现存三国曹魏正始五年开凿的沁河古栈道,这是洛阳至上党粮道中最浩大的军用交通工程。</h3><h3>&nbsp; &nbsp;1983年公布为河南考古重大新发现,它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交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h3><h3>&nbsp; &nbsp;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