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丽江,她是很久以来人们心中的寻梦天堂。</h3><h3> 丽江,地处横断山脉,四面环山,地势落差非常大,风景雄奇壮丽。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且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高原古城,风情渊源流长。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采的人文风貌,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历史文化遗产获取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h3><h3> 十多年前我便慕名去丽江寻梦。去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等主要景点。玉龙雪山第一次圆了我的雪山梦,让我念念不忘她的瑰丽梦幻。丽江古城虽然也让我惊喜不已,但因游客太多,商业气息太浓而让我颇感失望。如果不是2019年10月底参加的雨崩徒步活动是以这里为集散点,我是不会特意安排第二次丽江之旅的。也正如此,我利用早到的一天安排了古城北面的一条线上的三个小众景点。但因顺路而贪多,玩得走马观花,未能慢慢领略,只能略记一二,以作纪念。</h3><h3> 最先到达的是玉水寨景区。本来我对新建的景区是不感兴趣的,原想坐公交去玉湖村,但只有一条公交线路,而且发车时间间隔太长,所以改乘至玉水寨的公交,再步行大约半个多小时到玉湖村去。既然已到玉水寨,当然要游一游了。</h3><h3> 玉水寨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圣地,也是丽江古城泉水的源头之一,位于丽江古城北十余公里的玉龙雪山南麓,海拔2500米。她虽以纳西族东巴文化闻名,但她的自然景观也瞬间把我吸引住了:雄峻的山脉如同一幅山水屏障守护着她,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叠翠泼绿,云遮雾绕的玉龙雪山在前方若隐若现……</h3><h3> 一进景区,就见高高挺拔的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纪念碑雄立于五彩斑斓的彩林中,彰显着东巴文化的古老和神圣。旁边还立着一座青石神门,神门的右边是纳西族父神,左边是纳西族母神。门牌坊上三个大东巴文字意为:东巴祭祀的圣地,门柱右联意为:父神保佑万事顺利,左联意为:母神下凡保佑平安。我默默伫立,心灵仿佛得到了神灵的抚慰。</h3><h3> 逆泉而上,水流声越来越大,一会儿便来到层层叠叠像阶梯状的瀑布群旁。阶梯落差虽不大,幅面却很宽,泉水飞珠溅玉,宛如珠帘。这应该是玉水寨“神龙三叠水"中的第三叠“送龙瀑"。</h3> <h3> 再往坡上走,又见到两个有点不同的瀑布,这两个瀑布上面的台阶和下面的台阶间隔很宽,由满满的水潭形成台面,水光潋滟,好似琼浆玉液一般。天空和云彩在微微荡漾的柔波中变幻出迷人的倒影。泉水清澈见底,谭底沙石,游鱼,水草清晰可见。</h3><h3> 在第二叠“戏龙瀑"的水潭中还养了许多珍贵的虹鳟鱼,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三文鱼,是由北美洲引进的贵族鱼种,因鱼体表有彩虹状纹路而得名,这种鱼对水质要求很高,适宜于清澈并流动的水体饲养,可见这泉水水质有多好。</h3><h3> </h3> <h3> 最上面的第一叠是“出龙瀑",风情与第二叠相似,吸引着我走进树荫深处寻找源头。只见清泉从遮天蔽日的两株大树底下喷涌而出,大树为三角枫,因为纳西族自古以来对自然生态的崇拜和保护,这两棵千年古树完好地保留下来,并已列入《云南古树名录》。纳西人称这两棵大树为“夫妻树",大树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树叶呈淡黄色,尚未转红。树干上生长着的寄生植物诉说着悠悠岁月,两棵大树伸展枝叶,密密地遮住源头,仿佛在护着他们的孩子。泉水古代就被称为“神泉",是玉龙雪山顶上的雪融化而成,经过2400多米的岩石渗透后从石缝中涌出,因而可以直接饮用。这大树前也成为周边纳西族人自古以来祭祀东巴教自然神的圣地。</h3><h3> 水在纳西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向往山清水秀,祥和宁静的家园。神泉涌出的泉水,经白沙古城穿城而去,再流至丽江古城(即大研古城),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纳西人,给了他们美好宜居的家园。“神龙三叠水"也因此与纳西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他们把生活用水修成三眼井(分三叠),并把“三叠水"寓意的菜肴摆上家宴。</h3> <h3> 最后一组建筑群是东巴神殿。向游客展示着神奇的东巴宗教,经书,文物,绘画,音乐和舞蹈。但因时间关系,我只匆匆浏览了一下,也不便拍照,便在神泉的欢送下出了景区。</h3> <h3>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山边公路步行,我来到了玉湖村,慕名参观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故居。</h3><h3> 洛克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后任美国地理学会赴中国云南探险队队长,兼受美国农业部派遣到我国西南部考察研究植物。他在玉湖村一住就是27年,虽然其间多次远行探险考察,但玉湖村始终是他的大本营。</h3><h3> 玉湖村坐落在玉龙雪山南麓,在雄奇壮丽的雪山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美丽。村庄的民居围墙和房屋外墙大多是用乱石砌成,显得十分古朴自然,仿佛让人穿越到了洛克居住的年代。洛克的故居是一座三坊一照壁庭院,三坊都是两层楼房,主房门囗挂着“美国地理学会中国云南探险队总部旧址"的牌子,楼上是洛克当年的起居室,室内原样保留着洛克当年用过的物品:地毯、床、桌椅、火盆、闹钟、马灯等等,仿佛还散发着洛克的气息。</h3><h3> 旁边有一耳房上挂着“洛克旧居陈列馆"牌子,里面陈列着洛克当年拍摄的大量历史照片,我惊喜地看到有我计划过几天去玩的白水台旧照。还陈列有洛克留下的皮箱,羊毛藏毯,稿件,一套西式拔牙器械,让我仿佛回到了久远的年代。</h3><h3> 据资料介绍,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少年时代便幻想着漫游世界,为此他自学外语,掌握了10种语言,并加入美国国籍。来到中国后他的足迹遍布云南西北部和四川一些地区,收集了六万多种动植物标本,这些标本被送到美国博物馆,成为珍宝。1936年他专门包机,盘旋在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的上空,创造了丽江历史上的两个第一:空中拍照第一人,开辟了第一条飞机跑道。他先后在美国《国家地理》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探险考察文献,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丽江及其周边的独特美景,也催生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因为作家没有到过中国的藏区,但他通过照片和想象,把中国藏区描绘成人们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引发了无数人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热潮。</h3><h3> 洛克终身未娶,当时在中国连女朋友都没有,他寄情于中国滇西北高山狭谷之间,这片神奇的土地是他的精神依托,他在告别人世的前夕还表示:更愿意死在开满鲜花的玉龙雪山怀抱中。</h3><h3> 洛克的事迹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h3> <h3> 当天的第三站是白沙古镇。丽江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三个古镇组成,大研古镇(即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书上有一个形象比喻:白沙是20年前的丽江古城,束河是10年前的丽江古城。我当然愿意穿越到更古老的古城去,因此选择了白沙。</h3><h3> 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古城以北约8公里,北临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在丽江坝子的最初居住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丽江古城中四通八达的水系布局也是以白沙古镇的流水为原型的。这里有长达2公里的千年白沙老街古村落,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纳西族人传统的劳作和生活方式。</h3><h3> 现存有明代建筑瑰宝:大宝积宫、琉璃殿、文昌宫等,著名的白沙壁画就在这三处古建筑群内。这些被称为“木都"的殿宇群落也是白沙曾作为丽江统治中心的历史见证。</h3><h3> 下了车走几分钟便进入一条东西向的古街,青石板铺成的地面,两边都是民居,临街的一楼都改成了铺面,很多出售扎染和小铜器的商店,这是古镇有名的特产。走走看看,一会儿便来到镇中心四方街,它是古镇的商贸交易中心,取名四方街,意为“四通八达,权证四方之意"。两条主街在这里交叉汇合,白沙民居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是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而立,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中,形成“家家流清泉,户户垂杨柳"的特色。</h3><h3> 虽然四方街是白沙最热闹的地方,但游人稀少,没有喧嚣,没有过度商业化。更吸引我的是还有几位老人穿戴着纳西族服饰在卖自家种的农产品,说着我听不懂的纳西语,此街此景,此时此刻,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h3><h3> </h3> <h3> 四方街南侧有一牌楼,上有牌匾“世界文化遗产纳西古王国之都一白沙",过牌楼南边一条街是纳西民居,大部分是留存完好的一两百年老建筑。我漫步其中被一堵花墙吸引住了,花墙由红泥块砌成,墙顶的阶梯上摆满了色彩艳丽的盆花,很多花朵垂落在墙面上,墙底一排则种植了五彩缤纷的鲜花,花朵向上攀援,共同编织了一面花墙,我驻足打量,很多花都叫不出名,但每一朵都那么美,那么可爱。</h3> <h3> 好不容易在花墙前挪开步,即刻又被旁边的花巷吸引过去,小巷的两边都挤满了鲜花,更让我惊喜的是巷里有一座纳西古院,似乎无人居住,但有参天古树,有清澈池谭,有繁花似锦,有宠萌多肉。任我一个人在里面流连,微笑,幻想,发呆。</h3><h3> 由于天色已晚,只能匆匆浏览一下北街,西街都没时间走了。</h3><h3> 小众丽江,倒也不负我的期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