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合阳县黑池镇南社300余亩的秋千谷内,35个品类,42架各式秋千,让游客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世界最高木秋千带来的震撼与刺激。</h3><h3> 88岁高龄的雷秒春是合阳县黑池镇峪北村人,自小就喜欢荡秋千,老人说,自己12岁就开始荡秋千,到现在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别看老人年龄大,荡起秋千来确是挥洒自如。</h3><h3> 合阳南社秋千谷依沟壑而建,在长约2千米,占地300余亩的秋千谷内,辘轳秋、长板秋、生肖秋等各式传统秋千与各式现代秋千完美融合,古朴与现代并存,吸引许多游客体验游玩。</h3><h3> 最抢人眼球的就是这个重20多吨、高达40多米的全木质的扛旗秋千,它将“华夏一绝”的南社秋千升级为世界之最,目前已通过扛旗世界纪录认证。游客可以一个或两个人同时玩,体验惊险与刺激。</h3><h3> 合阳县黑池镇南社秋千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一绝”,2011年被列入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些秋千的取材,都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用具,再由当地的老艺人采用流传下来的木头嫁接术、铁匠包扎技术等制作完成。对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助推合阳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合阳县黑池镇南社社区居委会主任邹振学介绍,秋千谷规划面积是2000亩,目前已经建成300亩,建成后的秋千谷将是集餐饮、娱乐、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建成以后,将把它打造成陕西的一张名片,全国的一张名片。</h3> <h3>黑池镇也能吃上坊镇茂林踅。</h3> <h3>踅面[xué miàn],是陕西合阳独有的传统特色面食。有的人写成“旋面”,是因为“旋”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h3><h3>踅面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踅面历史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10 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h3><h3>踅面有2200多年的历史。吃着踅面,再想想这个关于踅面起源的典故,就知道当年韩信怎么发明出踅面作为行军打仗的饭食。一是踅面劲道。厚且筋大,吃在嘴里耐嚼,咽在肚里耐饥。二是味醇。吃踅面时除了盐、味精等其它常用调料外,要拌以大油和辣子,所以吃起来油香浓郁,辣味悠长,两者都能增进食欲。三是方便。这与踅面的做工有关,我曾见过做踅面的过程,先是和面,在一个很大的瓷盆里倒进面粉和适量水,用一根粗木棒顺着同一方向搅,搅得稀稠匀当了,舀一勺子倒在一张直径差不多有2尺多的大铁鏊中心,再用半月形的木踅子从鏊心向四周一圈一圈旋着刮开摊平。据说踅面的名子就是由那个半月形的木踅子而得的。但街上也有把“踅面”写作“旋面”的,想必也与一圈一圈地旋着刮摊有关。烙熟后一张张搭在外面凉冷,再切成宽窄与薄厚相当的条形,码得整整齐齐,这样能保质三、五天,吃时只需在开水锅里滚一下即可。相对于其他饭食,踅面的三个特点都更有利于行军打仗,汉高祖能稳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