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指腹为婚之主角考证

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院

<p class="ql-block">  光武帝刘秀指腹为婚主角考证</p><p class="ql-block"> 贵州 贾铭</p><p class="ql-block"> 大家打开百度搜索贾复,就会看到关于贾复的轶事典故有这样的记载:“指腹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嫁娶形式。所谓“指腹婚”,就是指子女尚在娘肚子里,父母亲就给指定了婚姻。在我国,指腹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贾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后汉书·贾复传》记载,贾复在征战五校农民军时身受重伤,光武帝刘秀十分悲伤,为了表彰贾复的功劳就当众宣布:“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这可能是关于指腹婚的最早记载。</p><p class="ql-block"> 关于贾复的家族成员,有这样的记载:贾复家族成员:儿子:贾忠,胶东侯。儿子:贾邯,胶东侯。儿子:贾宗,即墨侯,朔方太守。儿子:贾武仲,贾复第五子。儿媳:马姜,贾武仲之妻,马援之女。孙子:贾敏,贾忠之子,胶东侯,后因罪废除爵位。孙子:贾育,贾邯之子,胶东侯。孙子:贾参,贾宗之子,即墨侯。曾孙,贾长,贾育之子,胶东侯。曾孙:贾建,贾参之子,即墨侯,侍中、光禄勋。</p><p class="ql-block">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贾复病逝,谥号刚侯。贾复死后,他的儿子贾忠继任胶东侯,贾忠死后,其子贾敏又任胶东侯。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贾敏因诬告母亲杀人而致使胶东侯国被废除。但不久,朝廷就封贾复的儿子贾邯为胶东侯,封贾邯之弟贾宗为即墨侯,各食邑一县。从那时起,郁秩县(今平度)改称胶东侯国,今平度城始称胶东城,胶东和即墨均成为北海国所属18城中的两个县级政权。</p><p class="ql-block"> 终东汉一朝,共有六位胶东侯,分别是:贾复、贾忠、贾敏、贾邯、贾育、贾长。这些记载,无疑是史书上记载明白而辑录到互联网上的。</p> <p class="ql-block">  不过,从以上记载,笔者发现两个疑点:</p><p class="ql-block">一:是上述记载未指明光武帝刘秀“指腹为婚”主角是谁,究竟是刘秀女儿嫁给贾复儿子,还是刘秀儿子娶了贾复女儿,不得而知;二:是贾复家族成员女性不记载属于谱史惯例,但是男性却漏缺一子,五子中只知贾忠、贾邯、贾宗、贾武仲四人。</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两个疑问,笔者对“指腹为婚”主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首先弄清楚贾复现有记载家族成员的关系,从上述记载看,根据古代爵位嫡长子优先继承的原则,贾复死后由贾忠承袭胶东侯,因此贾复长子是贾忠,长子不在依次由次子继承的原则,贾忠死后其长子贾敏承袭胶东侯但贾敏封侯被废,朝廷封贾邯为胶东侯,因此贾复次子是贾邯、五子是贾武仲是明确记载的,所以贾复三子是即墨侯贾宗。</p><p class="ql-block"> 浙江义乌《贾氏宗谱》也记载了义乌贾氏祖公贾宗是贾复第三子,唯独漏缺四子,因为根据古代家族成员女性谱史不记载的惯例,如果没有四子,那么贾武仲就应该是四子,而贾武仲明确记载是贾复五子,这就说明贾复一定还有一个四子,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史书无记载而已。</p><p class="ql-block"> 那么“指腹为婚”主角是这五子中的谁呢?五子中谁娶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儿呢?还是光武帝儿子娶了贾复女儿呢?如果没有笔者家谱《贾氏谱史》记载,恐怕这两个问题就永远成为历史悬案了。</p><p class="ql-block"> 笔者家谱《贾氏谱史》明载:“光武帝时,有贾复封侯,有子贾匡乾为光武帝婿,(娶)尚志太平公主,有子贾声益”。此载结合前述内容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一是贾匡乾是贾复第四子;二是光武帝刘秀“指腹为婚”主角是贾匡乾、尚志太平公主,是贾复第四子贾匡乾娶了光武帝女儿尚志太平公主,而不是光武帝儿子迎娶贾复女儿;三是贾匡乾因此成为有史可查的贾姓第一个驸马。家谱《贾氏谱史》此载填补了史书关于“贾匡乾、尚志太平公主是光武帝指腹婚主角”、“贾匡乾系贾复第四子,长子贾忠、次子贾邯、三子贾宗、五子贾武仲”之历史空白。</p><p class="ql-block"> 单凭笔者家谱《贾氏谱史》这短短三十五字的记载就填补了上述历史空白,也许会有人半信半疑。不要慌,一是本支族香火神龛一直沿用至今的对联也印证了上述内容:上联:洛阳雅郡家风古,下联:颍水腾华世泽长。横批:太傅家风。二是家谱《贾氏谱史》族诗等其它记载内容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贾氏谱史》记载:一世祖贾谊传八代至光武帝时,有贾复封侯,有子贾匡乾为光武帝婿,(娶)尚志太平公主,有子贾声益传至魏文帝时有贾宣为江淮宣抚司,传至隋朝有二十七世祖贾辉为进士加升巡按,传至宋朝时有四十二世祖贾逵为参知政事,传至明代有六十世祖继春(河南新乡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后升为御史,因攻击宦官权臣魏忠贤而触怒皇帝被判刑三年,自恨而死。继春曾孙六十三世祖中长为八镇总兵加封都督元帅,中长曾孙六十六世祖:贾显臣,明朝崇祯年间为工部侍郎,后升提督兵司马外任四川巡抚,起居入籍,举家迁居四川广安小西门外育贤堡,后村外有贾氏牌坊一座名曰至孝坊。显臣祖下荆州向敌开战,因伤其左右二臂而壮烈殉国,葬于四川广安州小西门外育贤堡。崇祯皇帝钦准长子贾宗荣世袭兵司马指挥官一职,因明改清而世袭遂裁。</p><p class="ql-block"> 明末张献忠屠川,我祖宗族在四川属于统治阶级显要贵族,首当其冲遭张献忠乱军入广安追杀,显臣祖三子六十七世祖宗荣、宗华、宗富派部将抵挡,从书房密至江津油溪大河复遇追兵,弟兄相约分散入播,赋诗:“遥从汉代起金芽,洛阳籍展万千家。至今各处宗麟瑞,庶尔不负太傅察。”为联络暗号。为避祸端,弟兄三人虽近在咫尺,入播后竟不复联系。此族诗进一步印证了我族家谱《贾氏谱史》前述记载的真实性。首句“遥从汉代起金芽”意在表明本支系的起源,(金芽意为金枝玉叶,古代专指皇帝子女,除此以外皆不能称金枝玉叶,现当代形容出身高贵),典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我祖贾复将军指腹为婚,贾复祖婆生下第四子贾匡乾即我支系祖公,成人后迎娶光武帝刘秀的女儿——尚志太平公主(刘氏祖婆)。第二句“洛阳籍展万千家”、第三句“至今各处宗麟瑞”,涵盖和阐明了我支系族人的迁徙史:我支系原籍地属于河南洛阳,明末崇祯帝时(约公元1630年左右),我支系祖公贾显臣将军出任四川巡抚,举家随任迁至四川广安(当时四川驻军地)西门育贤堡,贾显臣将军下荆州作战时身先士卒、勇猛杀敌直至壮烈殉国,崇祯帝钦准贾显臣将军的军衔爵位由其长子贾宗荣承袭。</p><p class="ql-block"> 但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北有李自成、南有张献忠暴乱,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3月18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公元1642年,张献忠大军进入四川(1644年建立大西国),首当其冲大肆追杀统治阶级,敌众我寡,我族祖公贾宗荣纵观全国,皇帝也难以自保,求援无望,深感大势已去,于是召集贾宗华、贾宗富兄弟仨密议,命令手下副将带兵抵御张献忠乱军,约公元1643年三人秘密到达播州(现遵义,当时隶属于四川管辖)发展,公元1644年准备招募军勇再战,以图东山再起,无奈此时明朝已灭,新生强大政治军事力量清军入关掌控全国,乱军敌酋张献忠也在与清军的战争中战死了,宗荣祖兄弟仨虽散尽家财,却苦于兴师无名,胜算也不大,于是放弃计划,解散军勇,甘心为民,从此流落民间。为了避免张献忠余党和清军追杀,三人议定赋诗一首作为我支系族人的传承标志留给子孙,长兄贾宗荣居住在播州洪江稗子坎(现新浦境内),后代迁徙至正安三角水乡,二弟贾宗华居住在播州谢家坝(现遵义龙坑谢家坝),后代无迁移,三弟贾宗富居住在播州碱厂,后代迁徙至凤岗湄潭,三人从此不再联系。</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历史已经翻越了300多年,各处本支系贾氏宗亲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已超过了3000人。</p> <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庶尔不负太傅察”,意思是:我支系族人虽在历史长河中由上层社会沦落为庶民百姓,但是始终牢记中兴始祖太傅贾谊遗训,传承弘扬太傅家风:忠于国家、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敬业奉献、勤耕苦读、尊师重教、孝老爱幼、怜贫修睦、万众一心、天下一贾,没有辜负太傅谊祖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后记:大家熟知有史记载:光武帝刘秀有五个女儿:刘义王,建武十五年被封为舞阴长公主,嫁陵乡侯太仆梁松;刘中礼,建武十五年被封为涅阳公主,嫁大鸿胪窦固,汉章帝时尊为长公主;刘红夫,建武十五年被封为馆陶公主,嫁驸马都尉韩光;刘礼刘,建武十七年被封为淯阳公主,嫁阳安侯长乐少府郭璜;五女刘绶,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受封郦邑公主,后下嫁表兄阴丰。</p><p class="ql-block"> 笔者家谱《贾氏谱史》所载“光武帝刘秀女儿刘尚志(太平公主)嫁贾匡乾”与光武帝刘秀与贾复“指腹为婚”相互印证,真实可信。刘尚志(太平公主)不知什么原因未被历史明确记载,说明光武帝刘秀不止上述五个女儿,这是一个历史空白。因为“刘尚志(太平公主)嫁贾匡乾”没有与刘义王、刘中礼、刘红夫、刘礼刘、刘绶悖误,也就是说,不是刘义王、刘中礼、刘红夫、刘礼刘、刘绶其中之一嫁给贾匡乾,这就产生了两个新的历史课题:一是光武帝刘秀女儿刘尚志(太平公主)是什么原因未载入历史?二是光武帝刘秀女儿刘尚志是什么时间被封为太平公主的?期待史学家们进一步探究!</p><p class="ql-block"> 《贾姓文化》编辑部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