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故事

雷利荣

杨亿,字大年,少年天才,北宋名臣,西昆体派创始人,史学家。《宋史》称其:“首以辞章擅天下,为时所宗,盖其清忠鲠亮之气,未卒大施,悉发于言,宜乎雄伟而浩博也。”即杨亿初以文章出名,是当时文坛的宗师。清廉、忠诚、鲠直、亮坦,可惜才华没有得到施展,是一位非常伟大、浩博的历史人物。生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卒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享年四十七岁。杨亿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着许多传奇故事。 一、怀玉精灵 《宋史·杨亿传》:“亿将生,文逸梦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谒。未几,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文逸即其祖父杨文逸,南唐玉山县令。即杨亿即将出生前,杨文逸做有一梦,梦见一怀玉山道士(曾巩《隆平集·杨文公传》称为怀玉羽衣,即怀玉精灵),前来拜谒,梦醒,杨亿出生——怀玉精灵化身。杨亿在其《武夷新集·故信州玉山令府君神道表》中记载到:“府君之任玉山也,其孙亿始生。亿将生之夕,府君前得吉梦”府君即其祖杨文逸。说明该传说应为杨亿出生时就已形成了。在其《表弟廷评章得象知信州玉山县》一诗中写到:“怀玉烟霞接武夷,我思祖德涕沾衣。县斋制锦留遗爱,庭树藏环长旧围(开宝末,大父宰是邑,予生于县斋)。津亭送别空搔首,籍在金门未得归。”即:杨亿出生在玉山县衙内(杨亿表弟章得象,曾任玉山县令,是玉山历史上唯一一位官至宰相的县令,他把杨亿出生的斋堂命名为制锦堂)。从该诗看,杨亿很想来玉山看看他的出生地。 清光绪版《浦城县志》卷四十二·《丛谈》引《福建通志》则为:“杨亿之初生也,母章氏梦羽衣人,自言武夷仙讬化,既诞,则一鹤雏也,尽室惊骇,贮而弃之江。其叔曰:吾闻间世之人,其生必异,姜嫄有弃,简狄有契,是其类也。追至江滨,间视之,鹤已蜕,而婴儿具焉。取以归,体有紫毛,长尺余,弥月乃落。”即杨亿出生时系其母章氏梦见武夷仙人,是鹤的化身。 章得象 宋浦城人何䓕《春渚纪闻》卷一·《杨文公鹤诞》:“杨文公之生也,其胞阴始脱,则见两鹤翅交掩块物而蠕动,其母急令密弃诸溪流。始出户,而祖母迎见,亟启视之,则两翅歘开,中有玉婴,转侧而啼,举家惊异,非常器也。”与《浦城县志》大体同,而且还“余宣和(宋徽宗年号)间闻于其五世孙德裕家。” 两个版本,哪个更为可信?杨亿自己所作的记载明显更为可信。另据《故信州玉山令府君神道表》记载:“府君取武宁章氏驾部郎中嵩(应为仁嵩)之女也…先君(父亲)终鲜兄弟。”即杨亿祖母姓章,没有叔伯。另据《武夷新集》卷十七·《南郊奏舅状》:“臣有亲舅张仅…臣母亲弟。”可见,杨亿母亲姓张。光绪版《浦城县志》所引《福建通志》和何䓕《春渚纪闻》卷一·《杨文公鹤诞》,明显为后人所编。 二、少年神童 杨亿天性颖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宋史·杨亿传》:“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亿天性颖悟。”《小经》:启蒙教育读本。《故信州玉山令府君神道表》称:“(亿始生,府君)躬自抚养,特所钟爱。才免襁褓,教以诗书。及府君之捐馆舍,亿五岁矣。”捐馆舍:即去逝。即杨亿刚学会说话,祖父杨文逸就教他背诵诗书。王偁《东都事略·杨亿传》称:“六岁学吟诗,七岁善属文。”两宋文人何䓕《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称,曾见过杨亿八九岁时所作的诗——《病起谢郡官》(现无存)。 两宋文人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幼敏门,有两则杨亿故事。一则为:“杨亿数岁不能言,一日,家人抱登楼,忽触其首,便能语。家人曰:‘既能言,可为诗乎?’曰:‘可。’遂吟《登楼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该诗实为李白所作,应为后人附会)一则为:“杨文公幼而不言,文公之父告之曰:‘后园梨落篱,神童知不知?’文公发声曰:‘不是风摇树,便是鹊惊枝。’” 十一岁时,作为神童,被选送进京。《宋史·杨亿传》:“雍熙初,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削章为贺。翌日,下制(即下诏)曰:‘汝方髫龀(tiao chen 指幼年),不由师训,精爽神助,文字生知,越景绝尘,一日千里,予有望于汝也。’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即十一岁时名声传到了宋太宗那里,经过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内侍都知王仁睿、“宰相”层层考核,反复审查(“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确认为神童,宋太宗很高兴,当即授予秘书省正字(从八品),并赐“袍笏”。 宋太宗赵光义 故信州玉山令府君神道表》也记载到:“逮十有一岁,太宗皇帝遂闻其名,征诣阙下,试以词赋,官于秘书。” 据北宋文莹《湘山野录》记载:“杨大年,年十一,建州送入阙下,太宗亲试一赋一诗,顷刻而就。上喜,令中人送中书,俾宰臣再试。时参政李至状:‘臣等今月某日,入内都知王仁睿传圣旨,押送建州十一岁习进士杨亿到中书。其人来自江湖,对扬轩陛,殊无震慑,便有老成。盖圣祚承平,神童间出也。臣亦令赋《喜朝京阙》诗,五言六韵,亦顷刻而成。其诗谨对进。’” 喜朝京阙 <br> 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br> 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br> 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br>(即该诗为杨亿十一岁进京时作,现存杨亿最早诗作,充满正气) 三、辞擅天下 杨亿一生主要在宫中负责起草诏书、文告,编修国史。《宋史·杨亿传》:“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略不凝滞,对客谈笑,挥翰不辍。精密有规载,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时多取正。……首以辞章擅天下,为时所宗。” 在被确认为神童之后,虽授予馆职,并未就职,而是送秘阁就读。13岁,父亲病逝。服丧期满后,投从祖杨徽之(宋初名臣、文人)处就读。17岁,仍就读于秘阁。19岁,作《二京赋》、《甘露颂》,深受宋太宗赵光义赞赏,赐进士第(未经科举考试),迁光禄寺丞。23岁,迁著作佐郎,“时公卿表疏,多假文于亿,名称益著。”(《宋史·杨亿传》)即23岁时就已名称大振,公卿表奏多由杨亿代书。“真宗在京府,徽之为首僚,邸中书疏,悉亿草定。”即宋真宗担任开封府尹时,任杨徽之为首僚,于是,杨亿跟随到开封府,所有书信表奏均由杨亿负责起草。 28岁,被任命为知制诰。据《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宰相李沆向宋真宗举荐杨亿时,“上乃惊喜曰:‘几忘此人!’”而且未经试用就直接任命。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到:“国朝之制,知制诰必先试而后命,有国以来不试而命者才三人,陈尧佐、杨亿,及修忝与其一。”时人皆以能获杨亿起草的诏书为荣。大中祥符五年,皇上册封刘娥为皇后,刘娥就很想得到杨亿起草诏书。 33岁,被授予翰林学士,非常罕见。 四、秉笔直书 杨亿曾参与编修《太宗实录》,共八十卷,其中杨亿一人完成五十六卷。主持编纂了宋初四大书之一——《历代君臣事迹》(又称《册府元龟》,共一千卷。其他三部为《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宋史·杨亿传》:“会修《册府元龟》,亿与王钦若同总其事。其序次体制皆亿所定,群僚分撰篇序,诏经亿窜定方用之。”该书至今仍具史料价值。 《太宗实录》中关于他丈人张洎(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记载“多丑辞”(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语),《宋史·张洎传》依《太宗实录》而作,故非常负面。如:“尤险诐(阴险狡诈),好攻人之短。”“李煜既归朝,贫甚,洎犹丐索之。”(李煜即作“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李后主,张洎曾为李煜第一宠臣。)“尤善事内官”,“性鄙吝,虽亲戚无所沾,及江表故旧亦罕登其门”等。实属罕见,引起了众人的猜测。如,司马光认为是杨亿老婆引起的“洎女嫁杨文公,骄倨不侍姑(杨母),或效其姑语以为笑,后终出之。由是两家不相能,故文公修国史,为张洎传,极言其短。”(司马光《涑水纪闻》)张洎,至道三年卒,是年,杨亿娶张洎女,是年修《太宗实录》,出张氏在后,司马光猜测不当。 现代史学家王仲荦认为,“张洎行事如此,诚倾侧小人,亿直笔诋之是也,岂得以翁婿之故,讳而不敢言邪!”秉笔直书、不徇私情是一个史学家的基本要求,况杨亿又生性鲠直。 五、对酒高歌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九月,契丹辽圣宗耶律隆绪和母亲萧太后率军20万,一路南下,抵近澶州。“是夕内人相泣”。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金陵(今南京),副枢密使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召问从官,皆默然。”众皆惊恐不安,束手无策。时宰相寇准极力主战,“阳为不知,曰:‘谁为陛下出此下策者?罪可斩也。今虏势凭陵,陛下当率励众心,进前御敌,以卫社稷,奈何欲委弃宗庙,远之楚、蜀耶?以今日之势,銮舆回轸一步,则四方瓦解,万众云散,虏乘其势,楚、蜀可得至邪?’上悟,乃止。”(《涑水纪闻》卷六)杨亿虽体弱多病,一介书生,却与寇准主张一致,但“其说数千言,真宗以一言折之曰:‘儒不知兵。’”(陈师道《后山谈丛》) 广东雷州寇准塑像 后来,在冦准极力主张下,宋真宗被迫亲征。到了黄河边,真宗不肯过河,寇准设计让殿前都指挥使高琼抬着真宗过河。真宗极度恐惧,尤其是在夜晚,每天派人打探寇准动静。寇准也猜透真宗心理,于是每天晚上与杨亿在军营饮酒高歌,以宽慰君心。同为《涑水纪闻》卷六记载到:“寇准从车驾在澶渊,每夕与杨亿痛饮讴歌、谐谑喧哗,常达旦。上使人觇知之,喜曰:‘得渠如此,吾何忧矣。’” 由于宋真宗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很快就取得了胜利。面对胜利,宋真宗却迫不及待地与契丹签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通过这场战争,杨亿和寇准结下了深厚友谊,但也成为王钦若打击的把柄,被宋真宗疏远的根源。 六、反对封禅 澶渊之盟,宋真宗本颇为得意。然由于王钦若曾建议迁都金陵被冦准痛骂,怀恨在心。一日,对真宗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宋真宗问:“为之奈何?”王钦若说:“惟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然后可尔。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即所谓的祥瑞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蒙人的。于是,上演了一幅天降瑞书的闹剧。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初三,宋真宗装模作样地对群臣说:“朕于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半,方就寝,忽室中光耀,见神人星冠绛衣,告曰:‘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自十二月朔(初一)起,即蔬食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适睹皇城司奏,左承天门屋之南角,有黄帛曳于鸱尾(屋顶)上,其所陈之书乎?”随后率众步至承天门,命两内侍至屋顶取下,果系天书。上书:“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宋真宗名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于是,改元,大赦天下,宴请百官。在王钦若等人组织下,三月初六,“兖州并诸路进士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十三日,“兖州父老千二百人八十七人诣阙请封禅”。二十一日,“文武官、将校、蛮夷、耆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余人诣阙请封禅”。为了把假戏做真,宋真宗一概“不允”,群臣又“表凡五上”。四月初一,天书又降于大内之功德阁。初四,方始“同意”,“诏以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对于真宗装神弄鬼,杨亿极其反感,于是在草诏中写到“‘不求神仙,不为奢侈’等语”,宋真宗大怒,杨亿也因此失宠。北宋田况《儒林公议》记载到:“朝廷在初议封禅,亿谓不若爱民息用为本。后益为邪佞者所排,卷宠寝衰矣。” 宋真宗 杨亿向来反对方士。咸平五年(1002),杨亿时年29岁,著名道士种放应诏至京,宋真宗大加赏赐,杨亿作诗讽刺。《宋史·种放传》:“(咸平五年,诏放。)九月,放至,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余皆谦让不对。即日授左司谏、直诏文馆,赐巾服简带,馆于都亭驿,大官供膳。”可见,宋真宗极其信奉方士,还问以“民政边事”,方士实无一策,徒会奉承而已,真宗却大加赏赐。《湘山野录》:“真宗初,诏种隐君放至阙,以数对称旨。日既高,中人送中书膳,诸相皆盛服俟其来,种隐君韦布止长揖而已。杨大年闻之颇不平,以诗嘲之曰:‘不把一言裨万乘,只叉双手揖三公。’上闻之,独召亿曰:‘知卿有诗戏种某?’杨汗浃股栗。……奏曰:‘臣当翊日负荆谢之。’”还迫使杨亿负荆谢罪! 泰山封禅 为此,还作《汉武》一诗:“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①。光照竹宫劳夜拜,露薄金掌费朝餐②。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③。待诏先生齿编见,那教索米向长安④。”劝谏真宗。 ①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古代方士认为,渤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为神仙居所,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岛上有长生不老药。距离不远,只是很难到达:一是三仙山周边都是弱水,连鹅毛都飘浮不起来;二是风浪很大,靠近时都将被吹回。②竹宫即甘泉宫;露溥金掌即承露仙人掌。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有一名叫少翁的方士,用诈术取得汉武帝信任,被任命为文成将军,说,要通神须建竹宫、栢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食露水。一年后却仍不见神仙踪影。后因诈术被汉武帝识破而被杀。再后来又一道士说汉武帝错杀了少翁,汉武帝就说文成是食马肝而死的。③《北史·吐谷浑传》载:“青海周四千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得驹,号为龙种。”史料当中无汉武派人到青海寻龙种的记载,只有张骞出使西域,为汉武帝带回了汗血马,汉武帝很高兴,并命名为“天马”。④待诏先生即东方朔,齿编贝即口舌伶俐。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很有才华,汉武帝也很欣赏,但不重用,仅令“待诏公车”,俸禄微薄,食不果腹。于是,东方朔设计使汉武帝召见,说:“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意为可用则用,不可用则辞,不要让我空领这微薄的俸禄。 该诗意为,虚幻仙界是根本不存在的,汉武帝听信方士,渴望长生不老,一切都是徒劳。一生功名赫赫,最终毁在了方士身上。象东方朔那样有才华的人,养在朝中又不用。学界历来对该诗评价极高,认为该诗是劝谏真宗不要听信方士,装神弄鬼,要重用真正有才华的人。 七、西昆酬唱 《册府元龟》前后编纂了八年,参与编纂者,食宿均在馆阁,餐饮非常丰盛,“饫赐双鸡膳,亲回六尺舆”、“嵇康真懒慢,谢客本空疏”、“雅饮欢娱洽,清言鄙吝祛”(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酒酣饭余之际经常作诗唱和。大中祥符元年(1008),因杨亿、刘筠、钱惟演酬唱《宣曲二十二韵》,被御史中丞王嗣宗以“述前代掖庭事,词涉浮靡”告发,大中祥符二年(1009)正月,宋真宗下《诫约属辞浮艳令,欲雕印文集,转运使选文士看祥诏》:“词臣,学者之宗师也,安可不戒其流宕。”予以禁止(陆游认为《宣曲二十二韵》暗讽宋真宗宠幸刘德妃和杨淑妃)。于是,杨亿将编修《册府元龟》以来,和刘筠、钱惟演等其他十五位酬唱者的247首律诗(其中杨亿75首),编印成集,取名为《西昆酬唱集》。《山海经·穆天子传》称:昆仑山中有座群玉山,为西王母所居之处,也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后常喻朝廷秘阁。故“取玉山策府之名,命之曰《西昆酬唱集》。” 《西昆酬唱集》用辞雍容华丽,一扫唐末五代颓废文风,引领了宋代文坛变革,为宋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北宋田况《儒林公议》称:“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极一时之丽,亿仍编而叙之,题曰《西昆酬唱集》,当时佻薄者谓之‘西昆体’,其它赋颂奏章,虽颇伤于雕摘,然五代以来芜鄙之气,由兹尽矣。”即《西昆酬唱集》一出,就被称之为西昆体了,杨亿为西昆体派领袖。《宋史·杨亿传》称:“自唐末词气浸敝,迄于五季甚矣。先民有言:‘政庬土裂,大音不完,必混一而后振。’宋一海内,文治日起,杨亿首以辞章擅天下,为时所宗。”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云:“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宋大诏令集·赠杨亿官赐谥诏》称:“革时风之浇浮,润皇藻之雅正。……清庙之圭壁,儒林之蓍龟。” 八、拒书草诏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宋真宗立德妃刘氏(即《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娥)为皇后,很想得到杨亿起草的诏书,杨亿再三推辞。于是,叫丁谓(时任参知政事)做杨亿工作,丁谓说,起草好了这个诏书,你一辈子就不愁荣华富贵了。杨亿回答道,这样的荣华富贵也不是我想要的。就是不起草。最后,宋真宗不得不叫别人起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及议册皇后,上欲得亿草制,使丁谓谕旨,亿难之。因请三代,谓曰:‘大年勉为此,不忧不富贵。’亿曰:‘如此富贵,亦非所愿也。’乃命他学士草制。”) 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刘皇后,四川成都人,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寄养在舅舅家中,长大后,擅长摇拔浪鼓(即成为一名街头艺人)。被一善于煅银(即制作银饰银器)的龚美带到了京城。《宋史·后妃传》:“章献明肃刘皇后……华阳(古蜀国名)人……襁褓而孤,鞠于外氏(母舅家),善播鼓。蜀人龚美者,美以煅银为业,携之入京。后年十五入襄王邸。”时真宗为襄王、太子、开封府尹,杨亿也在襄王府,故对刘娥知根知底。刘娥为一歌伎出身,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时年十五岁。 狸猫换太子故事 《涑水纪闻》卷五记载到:“时真宗为皇太子,语之曰:‘蜀妇人多才慧,汝为我求一蜀姬。’美因纳后于太子。太子见之大悦,宠幸专房,太子乳母恶之。太宗尝问乳母:‘太子近日容貌瘦瘠,左右有何人?’乳母以后对。上命去之。太子不得已,置之于殿侍张耆之家。耆避嫌,遂不敢下直。未几太宗宴驾,太子即帝位,复召入宫。”即真宗主动要龚美介绍蜀姬,相处几天,真宗就“容貌瘦瘠”。卷六则记载到:“龚美以煅银为业,纳邻娼妇刘氏为妻,善播鼓,既而家贫,复售之。张耆时为襄王宫指吏,言于王,得召入宫,大有宠。……乐道父与耆俱为襄王宫指使,故得其祥耳。”即刘氏原为歌伎,龚美纳为妻,后因生计所迫,欲卖之,张耆介绍给宋真宗。 大中祥符五年,真宗议立刘氏时,大臣普遍反对,“大臣多以为不可,帝卒立之。”(《宋史·后妃传》)后来,李宸妃生子(即后来的宋仁宗),刘皇后据为己有,李宸妃被逼而死。宋真宗去逝后,刘皇后改为章献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直到章献太后去逝后,燕王元俨(世称八王)才告诉仁宗真正的生母李宸妃。这就是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形。 九、热衷教育 《宋史·杨亿传》:“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隆平集·杨文公亿传》:“真宗尝谓王旦(宰相)曰:‘亿词学无比,后学多所法则。如刘筠、宋绶、晏殊而下比比相继,文章有贞元、元和风格,自亿始也。’旦曰:‘后进皆师慕亿。’”刘筠,初为杨亿所识,荐其共同修史,同为西昆体派创始人,世称“杨刘”,刘筠一直奉杨亿为师;宋绶,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文学家;晏殊,抚州临川人,北宋名相、婉约派词人,也是北宋著名的小年神童,十三岁时拜杨亿为师。 司马光《温公日记》:“晏公殊父本抚州手力节级,晏公幼能为文,李虚己知滁州,一见奇之,许妻以女。因荐于杨大年以闻,时年十三。”景德二年(1005),晏殊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时年15岁。三年(1006)秋,迁奉礼郎,回乡探亲,向杨亿告别。杨亿作《晏殊奉礼归宁》以送:“垂髫婉娈便能文,骥子兰筋逈不群。南国生刍人比玉,梁园修竹赋凌云。堵墙看试三公府,反哺知干万乘君。赐告归宁来告我,亭皋木叶正纷纷。” 北宋名相、文学家晏殊 《儒林公议》:“居阳翟治疾,然门生馆食者尚千余人,逾年费用渐窭。”即在阳翟(今河南禹县)治病期间,还授徒千余人,仅一年多就把家产都赔光了,不愧为一代宗师。 十、英年早逝 天禧四年(1020)六月,宋真宗得“风疾”,刘皇后干预朝政,宰相寇准(天禧三年复相)拟太子监国、废刘氏、黜丁谓(时任枢密使),密令杨亿起草诏书(《宋史·寇准传》称此事系寇准征得宋真宗同意而为之;苏辙《龙川别志》则称,此事系宋真宗主动向宦官周怀政提出,周怀政告诉寇准,“遂议立太子”),后来谋泄(《资治通鉴长编》称杨亿很谨慎“亿畏事泄,夜屏左右为之辞,至自起剪烛跋,中外无知者。既而准被酒,漏所谋。”《龙川别志》则称系杨亿泄漏,“亿私语其妻弟张演曰…稍泄。”《龙川别志》与理均不符),罢冦准为太子太傅。此时,周怀政“反侧不安,且忧得罪,乃谋杀大臣,谋罢皇后预政,奉帝为太上皇,而传位于太子。”又谋泄,于是降寇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杨亿虽未受处分,但“及准败,丁谓召亿至中书,亿惧,便液(屎尿)俱下,而无人色。谓素重亿,无意害之…亿乃稍安,卒保全之。”(《资治通鉴长编》)惊恐过度,于是年十二月初一(公元1020年12月17日)卒,享年四十七岁。 玉山《莲湖杨氏宗谱》称,莲湖杨氏为杨亿后裔,莲湖古称玉山一都,为金沙溪与玉琊溪交汇处。当前市里正在规划建设百里信江风光带,在建的西环线恰好经过莲湖杨宅,在此建一杨亿广场和西昆体长廊将有利于提升整个玉山县的文化品位,展现玉山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