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会飞的石雕

红枣茶

<h3> 2019年即将离我们远去,而“大盛敦煌艺术展”却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了北京,带我重新走近莫高窟千佛洞,走近敦煌石窟精美的建筑、壁画和民俗生活,让我又一次近距离地感受了“飞天”的美轮美奂。<br></h3><h3><br></h3><h3> 到敦煌看到过各种姿态优雅的飞天,他们不仅服饰不同,神情各异,体态更是千变万化。还以为这里是他们的故乡,不曾想他们原本来自印度。飞天进入敦煌后,经过印度、西域、中原文化的共同孕育,成了新的文化复合体,他们没有翅膀,不生羽毛,却凭借着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就凌空翱翔,奔驰腾跃。<br></h3> <h3> 飞天本来是佛教中的一个形象,佛经上说,飞天有三个职能,一是礼拜供奉,二是散花施香,三是歌舞伎乐。但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加入了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内容,让他们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敦煌石窟中,不仅装饰了佛国世界,也让看到他的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h3> <h3>莫高窟285窟(西魏)</h3><h3> 壁画中既有佛教的飞天,没有翅膀有飘带;也有道教的羽人,有翅膀。</h3><h3> 西魏时,飞天形象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艺术形态,并受中国神话的影响,将西域式飞天画在佛龛内外,而把中原式飞天画在四壁及窟顶,飞天头束双髻,细腰长裙,奏乐散花。羽人、飞天和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各自飞舞,守护宇宙四方。</h3> <h3>飞天、摩尼宝珠和诸神(莫高窟285窟,窟顶南坡) 窟顶画象征天地宇宙、诸神万物,佛教和中国神话人物。图中上部为一朵盛开的莲花,内有摩尼宝珠,两侧有两飞天相对扶持,下面有乌获、飞廉、羽人、青鸾飞翔,天花旋转,流云飘掠,满墙风动。<br></h3> <h3>中原式飞天(莫高窟285窟 南壁) 伎乐飞天头梳双髻,上身挺立,挥手击鼓,鼓面有脐。长巾飘飞,空中点缀有无数天花流云,构成整体的动感和装饰效果。此伎乐飞天为中原特有的秀骨清像造型,姿态极有韵律感。<br></h3> <h3>裸体飞天(285窟 南壁) 裸体飞天为男身,白色肌肤,两颊加色渲染,双腿上翘,披蓝色长巾,赭兰线条勾线。敦煌壁画中有裸体飞天仅十五身,此图像为其代表作。<br></h3> <h3>窟顶藻井和龛内布满了飞天。<br></h3> <h3> 图上右边的“童子飞天”,是自净土世界莲花中化生的童子,身着童男装。头梳双鬟髻,上身裸露,双手持幡,腰带系犊鼻裤,披长巾,巾脚呈锐角飞舞;在天花流云中歌舞散花,双髻勾线后未着色。</h3> <h3>飞天表演服饰。参考敦煌壁画中飞天服饰,一般有抹胸、批帛、裙裤三部分,再以长裙加腰裙搭配;飘带为水波纹卷曲形状,与长裙一起飘摆游弋,超过裙子长度,飘带会增加舞蹈时的飘逸感;臂环和腳腕手腕处有铃铛配饰,舞蹈时,每每动作都有铃响之音。</h3> <h3>莫高窟428窟内景(图片引自互联网)</h3> <h3>裸体飞天(北周 ,莫高窟428窟窟顶) 四角处的四个裸体飞天,在三角形空间里做出各种舞姿。线描技法纯熟,人物造型准确。方井中心的莲花水池中画有旋涡纹。<br></h3> <h3>第428窟中的飞天,是最具有北周风格的飞天。飞天的体态健壮,脸形丰圆,头后有圆光,戴有印度宝冠,五官具有五白特点;上身裸露,腰系长裙,肩绕巾带,躯体用浓厚有凹凸晕染,后因变色丰乳圆脐更为突出。<br></h3> <h3>伎乐飞天(北周,428窟南壁) 这一四人组飞天,头戴花冠,身体呈“V”字形,飘带短而向上。脸上的眼晴、鼻子、下巴用白色高光表现;胸部、腹部、肘关节处绿染成圆园,头光;衣裙用四种颜色间隔排列,演奏琵琶、箜篌、横笛和腰鼓,气氛热烈祥和。<br></h3> <h3>双飞天(唐,320窟南壁)</h3><h3> 此图为释说法图上部双飞天,飞天身体轻盈,姿态优美舒展,长裙裹足,装饰华丽而别致。双飞天在庄严华丽的宝盖上方,互相追赶,前后顾盼,扬手散花。</h3><h3> 画面中流云飞动、衣袂飘飘,花雨纷落,充满生气和欢乐吉祥情趣。<br></h3><h3> 唐代的飞天多为菩萨装的女性体型,由浪漫、夸张转向现实,由天人转变为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进入了人物画的范畴,工笔勾勒,重彩平涂,形象鲜明。飞天造型贴近现实生活 ,完全成为写实的仕女画,有着鲜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但依然保持了飞天半裸、露臂、赤足等基本特征。<br></h3> <h3>散花飞天(盛唐,320窟南壁) 四身飞天相对盘旋于阿弥陀佛宝盖上方,前后顾盼,扬手散花嬉戏,充满生气和情趣。姿势富有力度,飞动感强。“黑飞天”是颜色变化而造成的。此图为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飞天代表作,在很多装饰、工艺品上被广泛引用。如邮票图案、茅台酒商标。<br></h3> <h3> 茅台酒飞天商标图案由两个飞绕在天空的仙女组成,形象是佛教中的人物造型,选自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一一飞天献酒。飞天图案既代表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又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自互联网)<br></h3> <h3>群飞天(初唐,329窟佛龛顶) 此图为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前者表现佛陀诞生前佛母摩耶夫人梦见菩萨乘象而来;后者表现太子看透了世间疾苦,欲求解脱而逾城出家。前面有数身飞天,或托花供养,或演奏音乐,载歌载舞,姿态优美。<br></h3> <h3>华盖上的飞天(隋,390窟北壁) 悬挂在佛陀上空的华盖,是神圣庄严的象征。华盖顶上面饰有摩尼宝珠,周围掛垂流苏,中心为大莲花,其结构与同期藻井无异。华盖上部有流云、飞天、天花,周围是菩提树冠。构图谨严精细,敷色纯厚朴实。<br></h3> <h3>三兔莲花飞天藻井(隋,407窟窟顶) 四层莲花中心画了三只追逐奔跑的兔子。井心四周是多层菱格莲花纹,小形垂幔纹边饰。莲花四周蓝底色上,画有八身飞天,彩云飞旋。莲心奔跑的兔子和莲心外飞翔的飞天,飘旋的天花方向一致,仿佛连静止的莲花也在旋转。<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