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前夕,38军奉命回国,并在距离朝鲜最近的吉林省通化、辽宁省抚顺地区集结待命。当时,部队住民房。军部在山城镇;112师在通化、集安;113师在辽宁省抚顺、清原;114师在海龙、磐石。1953年下半年和1954年上半年,38军转入了以营房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到1954年11月,部队营建任务基本完成,达到了人有屋、马有厩、车有库、炮有棚,为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新营房建好后,38军军部驻通化市内,112师驻通化市郊庙沟,113师驻山城镇,114师驻海龙,军炮兵团驻山城镇。</p> <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p><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中央军委一道电令划破天空。</p><p class="ql-block"> “奉毛主席、中央命令,为了更好地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加强战备”,决定对陆军第21、69、38军的部署,作出调整:</p><p class="ql-block"> 21军由山西移驻西安、宝鸡地区,由北京军区调归兰州军区建制。驻甘肃平凉地区之62师,归还21军建制。69军,由河北保定地区移驻山西,接替21军防务。38军,由吉林通化地区移驻河北保定地区,接替69军防务,由沈阳军区调归北京军区建制。</p><p class="ql-block"> 军委又令:“以上部队接到命令后,应迅速做好行动准备,尽快开动。21军、69军务于3月5日以前全部到达指定地区,38军务于3月8日以前全部到达指定地区。”</p><p class="ql-block"> 38军3月8日全部到达,也是一种数字上的巧合。</p><p class="ql-block"> 2月15日4时许,刚刚过完春节不久的38军接到移防预先号令,同时,沈阳军区的飞机已抵达到通化三源浦机场。当天,军长,副军长,副政委,各师师长和作训处长,乘飞机到沈阳军区受领任务。</p><p class="ql-block"> 2月16日0时15分38军受领部署调整命令,18日19时,第一列车梯队334团1营乘火车离开通化。这样,38军从接受预先号令,进行动员、部署、准备,到第一列梯队发出,仅用三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随后,38军以临战姿态组织部队实施跨战区机动,全军部队编成133个列车梯队(农场,幼儿园,在地方工作的家属一律随部队调走),每个列车梯队都安排了协同动作,部署了对空火力,随时准备展开战斗队形。坦克,车辆一律都加足油和水,枪不离身,马不离鞍。要求火车到站一停,就能立即开动。每个列车梯队到达驻地车站,都有军首长前来迎接。</p><p class="ql-block"> 38军到达保定地区后,军部驻保定市内七一路,112师驻新城县高碑店,113师驻满城县于家庄(后移防保定市内五四路),114师驻定县,军炮兵团驻满城县市头村。</p> <p> 38军在紧张移防的同时,认真组织交接通化地区的营房,部队将所有房屋打扫干净,将烧炕取暖的煤堆好,引火柴劈好成捆,每个炉子前放一捆柴,一盒火柴,营区墙上贴满了欢迎和祝福的标语,连接防部队做第一顿饭的大米,菜都给放在锅台上。</p><p> 38军抵达保定后,受到了北京军区,原驻军69军,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及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保定还是河北省的省会。69军移防出保定之前,从军部大院到各部队营区,张贴了醒目的欢迎标语,到处打扫的窗明几净,炉灶边堆着煤饼,灶膛里放好了生火柴,有的连队还准备了饭菜。河北省军区给军部送菜送肉,38军指挥小组到北京军区请示工作,军区领导和机关干部,到百里之外迎接,并举行了欢迎会。</p><p> 50年前,初到保定地区,我那时还是小学生,虽然不知道大人们的事,但还是有些感受的:</p><p>一、土地</p><p> 吉林通化地区大部是山区,黑土地,属长白山系,道路多为沙石路。</p> <h3> 河北保定地区是冀中大平原,黄土地,太行山东麓,道路多为土路。记得,在定县一下火车,马路上尘土很厚,一脚踩下去,土能没了鞋面,车辆一过,尘土飞扬。</h3> <h3> 看到那田野一望无际的返青麦苗,在东北没有见过,不知为何物。</h3> <h3>二、冰棍</h3> <h3>网上小孩吃冰棍照片</h3><h3></h3><h3> 定县的冰棍,2分钱一只,很便宜。第一口冰棍的感觉是甜中带苦,苦中有甜,没吃几口就仍了。原来冰棍是糖精做的,不好吃。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吃多了,也就习惯了。</h3><h3>三、温度</h3><h3> 通化夏天凉爽,冬季寒冷;保定夏季十分炎热。第一次在保定度过夏天,热得一塌糊涂,树上的知了不断地鸣叫。</h3> <h3> 特别不习惯看见小孩光腚满街跑,东北很少有这样的风景。现在,也不足为怪。</h3> <h3>四、地瓜</h3><h3> 地瓜,保定叫山药,2分钱一斤,部队每家成麻袋地分,蒸的、煮的、烤的、生的、地瓜干等等,吃够了。特别是地瓜面,开始特别愿意吃,烙饼能吃好几张,最后总吃都吃伤了,甚至一闻到地瓜面的味,就想吐。虽然这么说,现在提倡养生,地瓜成了好东西,天天吃。</h3> <h3>五、柿子。</h3><h3> 保定的柿子,漫山遍野,2分钱一斤,秋天吃,冬天吃,硬的吃,软的吃,黄的吃,绿的吃,也吃伤了。</h3> <p class="ql-block">六、口音</p><p class="ql-block"> 初到定县,大院里有河北省直机关的家属(河北省省会从天津转到保定),孩子们是一口天津话,我们是东北话,当地是保定话,各种口音混杂在一起,挺有意思。因此,时间久了,我也能说天津话和保定话了。</p><p class="ql-block">七、野味</p><p class="ql-block"> 那时文革,学校也不怎么上课,满院子的孩子每天就是玩,“作”呗!院里天津的孩子会玩,而且爱打野味。跟着他们,我们在河沟抓泥鳅,用弹弓打麻雀,然后拿纸一包,用泥一糊,烧着吃;地里的庄稼,长什么吃什么,那时,地都是生产队的,管理也不严。麦子一抽穗,孩子们就揪下然后用手搓着吃麦粒;地里的地瓜、土豆、玉米、花生,能生吃的生吃,复杂一点在土坎边上挖洞垒灶,点火烧热,将地瓜、土豆、玉米仍进去,然后用脚踩实。玩一个小时以后,回来挖出来吃,还挺香。树上的槐花,有点很高,爬上去吃,穿的新裤子,没几天就磨破了,小孩们都玩“疯”了。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太重,有点时间就上电脑、看电视、打游戏。时代不同了,乐趣也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38军移防保定50年,我在保定也生活了50年。上学、参军、入党、提干、结婚、养家糊口、努力工作,直到从38军退休。</p><p class="ql-block"> <b>38军,我爱你!保定,我爱你!但是,老了,更要爱自己!呵呵!</b></p><p class="ql-block">(2017-05-08 19:48:28 1815 往事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