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的意义~《资治通鉴》觅珠之二百九十四

包山种树

<h3>后周纪四<br></h3><h3>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h3><h3><b>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晏,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b></h3><h3><br></h3><h3>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在事后来看得失昭然,可对于当局者而言,如处迷雾。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我们便可以幸运而坦然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前人的是或非、得或失、善或恶、贤或愚,心中自成评判,以此形成行为标杆,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h3><h3><br></h3><h3>司马温公历经19年,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洋洋三百万言,此书自问世以来,即被置于诸多史书之顶端,其意义重大自不待言,其浩瀚磅礴的内涵赋予了这部巨著传世千年的能量,后世之读者能从中各取所需,营养自己。可以说司马温公为此巨著耗尽了心血,人生有几个十九年呀!温公编著此书的初衷在于帮助帝王“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就是我们日常所说学习别人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用前人之得失校验现世之得失,远恶近善,开创超越前人之盛世。此等愿心,善莫大焉!</h3><h3><br></h3><h3>于我而言,史书为我打开的是一扇门,走进它,万千世界色彩缤纷,英雄帝王,魑魅魍魉;珠玉美人,流沙庶民;死之无奈,生之艰辛;青山依旧,悲喜众生…通过史书我更多的体悟到,每个时代都是精英们站在金字塔顶端,分享着最优质的社会资源,有的醉生梦死,有的奋发图强;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无论盛世乱世都是无比艰辛的维系生存,充当着简单的繁殖工具。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作用依旧,人的生物属性中的诸多例如贪财好色好逸恶劳的特质仍旧主导着我们的行为。</h3><h3><br></h3><h3>我以为,史书中无数鲜活生动的形象其实都在告诉我们,生而为人,男女不是问题,出身不是障碍,美丑亦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不舍不弃的强大自己,纵然功成名就,仍旧不可丧失进取之心。作家冯唐说:“《资治通鉴》三百篇一言以蔽之,狗改不了吃屎。”虽然人性的诸多特质始终是我们的桎楛,但史书的确给我们指明了通往强大的途径,也为我们标注了前进途中的陷阱,使得我们做更好的自己具备了参照基础,面对前人如此情深义重的馈赠,我们怎能轻易辜负?</h3><h3><br></h3><h3>2019.8.5</h3><h3><br></h3><h3>图片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