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旧一四豆的美篇

人来人往余生不长一四豆

<h3>魂牵梦绕一相约剑阁</h3><h3>2019年12月9日</h3> <h3>再见老王(王长喜)又是十几年后。记得前次剑阁相见是应邀参加他兒儿(小虎)的婚礼。时间过得真快,我们早已退休,老王的孙子也已上高中了。</h3> <h3>我们一行十四人,当年下放剑阁龙源的知青,相约去看望王书记(当年曾管知青的干部)。</h3><h3>我们不再是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都早已年过半百。再次相见:忆不完的往亊,述不完的情,此情此景,催人泪下。</h3> <h3>岁月改变了我们容颜,却带不走那段真情。</h3> <h3>思念是温情的等待,陪伴是长情的告白。</h3><h3>那些没说出的思念,却熬成了黑眼圈。(新县城下寺老王小区合影)</h3> <h3>从新县城(下寺)回龙源,途经剑门关。</h3> <h3>栏马墙,至今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一段翠云廊。</h3> <h3>从老县城(现普安区)到龙源有23公里路程。原龙源埸镇其实只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亍道,两旁民居古朴,沧桑。每逢赶埸天,十乡八里的社员都会去,尤其是当年知青。</h3><h3>记得埸口有几株大的皇柏,右边上坡不远的一排平房就是龙源供销合作社。龙源埸镇不大,却远近闻名,许多不赶埸的乡镇都会来赶龙源。</h3><h3><br></h3><h3><br></h3> <h3>埸镇除了是乡政府所在地,饭店,茶铺,理发店,邮电所,学校一应具全。记得饭店的旁边有一条小巷,不长;下去三,五百米就是当年修的和平水庫。从那里,沿上沿下,沿小路可到达和平,胜利,石门等大队。</h3><h3>当年下放龙源公社插队的知青,有的就在場镇边,而远的少则二,三十里。龙源下放的知青全部来自于成都。除成都25中学69年1月下放的老三届外,陆续又来了一些新知青,前后一共一百多。</h3> <h3>龙源到新民,7公里多,那是老邱生活过的地方。与当年的队长王明生相识已整整几十年。旧居难舍,二位老人仍居住在那里…那是一生的念想!</h3> <h3>老王家的祖屋,仍座落在这里。原先的四盒院巳拆除了一部分,其中有一间上百年历史。立柱,横梁,门窗雕龙刻凤。百年风雨早巳把它染得斑斑驳驳,却舍不得拆它。</h3><h3>屋前挂满了玉米,一片金黄。院前农田一片绿色的麦苗,油菜。四周山峰在雾中若隐若现,依稀能看见不远过农舍冒出的渺渺炊烟。</h3> <h3>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们一行十四人与主人将坐在这院子里,把酒言欢。</h3><h3>在社员们的眼中,当年这些知青,是好是坏;至今也不重要了,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已成为历史。能再相聚,就是一个“缘”!</h3> <h3>一路上;时而兴奋,时而沉寂。一陳陳清凉的风悠悠吹佛,送来温馨的泥土气息和田野幽香。</h3><h3>夜风象一壶老酒,把房前屋后的树灌得微醉,把我们的思绪唤醒。</h3> <h3>小路旁,许多不知名的小花;红的,白的,星星点点,五颜六色干姿百态,美丽极了。虽早巳是初冬,却带给我们阵阵暖意。</h3><h3>这山,那水;那段青春岁月巳离我们远去。</h3> <h3>知青,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它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五十年后回想他,是对是错,谁也无法说清。</h3> <h3>再见,我们的第二故乡。</h3><h3>再见,盛情的父老乡亲。</h3> <h3>梦回萦绕,总有你在梦中欢笑。</h3><h3>2019年12月2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