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雪原

心依旧

<h3>土神与狐狸</h3> <h3>  白茫茫的雪原上,远远地走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是四郎和康子。他们穿着小雪鞋,咯吱咯吱地朝一只可爱的小狐狸走去。他们是来参加小白狐狸举办的幻灯会,会上要放映好几部好看的幻灯呢……看完幻灯,狐狸邀请兄妹俩吃它们亲手做的玉米团子,兄妹俩接受了。这让狐狸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传说人的孩子吃了狐狸亲手做的东西,长大以后就再不会去骗人了,狐狸以往的坏名声从此消除了。</h3><h3>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h3><h3>  作者:宫泽贤治</h3><h3>  宫泽贤治,(1896~1933),1896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花卷,童话作家,代表作有《银河铁道之夜》《风又三郎》《水仙月四日》等多部,多篇作品入选日本小学语文教材。</h3><h3>  他终生独身,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年,是一位死后才成名的悲剧性作家。有人说,宫泽贤治的死,意味着巨大的“诞生”。他的人与作品一样,单纯而又复杂,有人评价说他“将趣味写给了儿童,将对社会的讽刺与进言写给了青年,将宗教的平和与慈悲写给了老人”。他的作品在日本家喻户晓,他本人长年名列日本人最喜爱的作家之首。</h3><h3>  在他的家乡岩手县,建有“宫泽贤治的纪念馆”及“宫泽贤治童话村”。宫泽贤治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散布在英国、德国、瑞典、印度、中国、韩国、北朝鲜等各地,这些国家的学者还时常赴日进行宫泽贤治研究。日本国内的宫泽贤治研究团体则无计其数。</h3> <h3>接下来温老师引导孩子们做对比,基本都能做出来;而且连象征的人物,孩子们也很好地写出来,这点很不错。</h3> <h3>温老师将课本其中的一段文字朗读出来,让孩子们将文字转换成画面,告诉孩子们:文字可以转换为画面,画面可以转换文字。作家只不过是将自己观察或想象的画面,转换为文字。</h3> <h3>这个绘画不是看美观,是看孩子们是否在短时间内听清了我说的内容元素(比如说到鸟,要画鸟);同时,看孩子们对画面的表达方式。我发现一个现象:凡是画面比较简单的,孩子们写作时语言相对比较简单;凡是画面画得比较丰富的、活泼的,写作的语言也相对活泼、生动。这说明孩子们对观察的世界,每个人在脑海中呈现的图像和画面差异是比较大的,每个人的感官捕捉信息的角度和方式都特别,这个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孩子语言比较丰富,有时候不丰富,说明观察时的画面感不够细致或者印象不深。</h3> <h3>安兆涵</h3> <h3>陈振嘉</h3> <h3>闫思聪</h3> <h3>雷潇文</h3> <h3>李含之</h3> <h3>冯宇豪</h3> <h3>沈致远</h3> <h3>李沛璇</h3> <h3>潘右媛</h3> <h3>李雨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