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国度——印度瓦拉纳西漫记(3)

有句无篇

<h3>在瓦拉纳西的最后一天,我和小张去了鹿野苑,网上说从瓦拉纳西火车站,有公交车可以到达。但这样我们就有点南辕北辙了,经小张与当地人交流,先20卢比坐突突车到一个地方,转公共巴士就到了。</h3><h3><br></h3><h3>下车不少印度人导游围上我们,我们拒绝了,查看谷歌地图,景区应该在往回走的方向,所以我们扭头往回走,但印度人叫住我们,用手指着马路对面一个院子,我们认为一定是表演一类的,劝我们如何如何,赚我们的钱,所以没理他们,继续往回走,没多远就看见了下图那个像炮楼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塔”。</h3><h3><br></h3><h3>门口站着一位台湾的老年人,告诉我们,进这里面要买票,还给我们看了他买的门票,并告诉我们鹿野苑就在下车那个地方,他是刚从那边过来的。这时我们才知道那帮印度人,是好意告诉我们走错方向了,又一次错怪了人家。</h3><h3><br></h3><h3>由于当时我们见里面只有一堆黄土加一个炮楼,所以也没买票,就在铁栅栏门处拍了两张照片,就返回刚才下车的地方。</h3><h3><br></h3><h3>没想到回京后查资料,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乔堪祇塔,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建于笈多王朝,原为覆钵型型,顶端的八角亭是莫卧尔帝国时(16世纪)所建。</h3><h3><br></h3><h3></h3><h3>这来历是: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五位侍者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因此到此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h3><h3><br></h3><h3>这处乔堪祗塔(Chaukhandi Stupa)遗址,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就是佛陀初转法轮的纪念地。我也猛然醒悟,假如我们下车直接找到了鹿野苑遗址,很有可能参观完就走了,因为我们不会了解到,佛祖的初转法轮地点,会另外在这里!</h3><h3><br></h3><h3>如果真是这样,也就与此没了缘份,看来我与佛有缘啊!是不是我此次来印度尼泊尔,与我发愿一定要拜谒世界佛教的四大圣地有关?佛祖加持了我的愿望?</h3> <h3></h3><h3>7世纪玄奘赴印时,这里仍十分兴盛:“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后来逐渐荒芜。</h3><h3><br></h3><h3>近代曾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现存就是这个遗址乔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h3><h3><br></h3><h3>瓦拉纳西的鹿野苑,因佛陀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故此这里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h3> <h3>下图:为五比丘礼敬表征佛法的法轮</h3> <h3>我们返回鹿野苑,先参观了鹿野苑博物馆,博物馆门票价格便宜,好像每人20卢比吧?反正不贵,因为后边参观的鹿野苑遗址门票,要每人600卢比!</h3> <h3>1910年,鹿野苑博物馆建立,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h3> <h3>这就是鹿野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馆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在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h3> <h3>阿育王石柱残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h3> <h3>这是鹿野苑博物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释迦摩尼的初转法轮!</h3> <h3>这是佛教八大圣地的石刻。</h3> <h3>哪一次参观博物馆都能看到有印度小学生,印度的儿童教育还是不错的!</h3> <h3>鹿野苑遗址公园售票处</h3> <h3>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属于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默默地见证着1,600多年前的历史。</h3><h3><br></h3><h3>但也有资料说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h3> <h3>可能是一群日本佛教信徒,在跟着僧人念经。</h3> <h3>这个要是晚上看见,能吓死几口子!</h3> <h3>近看答枚克佛塔,我把四面各拍照了一张照片,总觉得这不像个塔。</h3> <h3></h3><h3>19世纪末期,伴随着考古发现大量佛教遗存,在印度国复兴佛教的运动兴起,来自斯里兰卡的高僧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到鹿野苑内,现在已成长为一棵很大的菩提树,但不知指的是哪一棵树?</h3> <h3>这两棵树挺漂亮,但种植在遗址外的高岗上。</h3> <h3>我猜测,可能是这一棵菩提树,按道理应该在遗址中补种?</h3> <h3>阿育王石柱虽然被破坏,但底部仍然在原址。据说原来的柱高达15米,后来我在尼泊尔的蓝毗尼看到的阿育王石柱没有这么高。(见后集)</h3><h3><br></h3><h3>有资料说:玄奘公元7世纪时看到,石柱高达70余尺(约17米)。</h3> <h3>回头拍一张阿育王石柱的全景。</h3> <h3>小张看这里的英文标注,说这位印度妇女站着的地方,是一座庙。写此篇游记时有资料写到:鹿野精舍遗址旁,有建于公元前2世纪修建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地理坐标:北纬25.3813706度,东经83.0231419度)遗址。</h3><h3><br></h3><h3>这就说明,这位印度女士站着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鹿野精舍遗址。初转法轮后,在接下来的雨安居中,佛陀在鹿野苑的鹿野精舍传道,僧团逐渐扩大到60余人,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h3> <h3>这是出口处的塔,不知跟里面遗址中的答枚克佛塔是什么关系?</h3> <h3>附摘录资料(以供读者):</h3><h3>根据法显在《佛国记》的记述,佛祖的前世迦叶佛(辟支佛)居住于此并有野鹿经常出没,故而得名“鹿野苑”。<br></h3><h3><br></h3><h3>《佛国记》记述:波罗捺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谓言:‘此瞿昙沙门本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况入人间,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日来者,慎勿与语。’佛到,五人皆起作礼处。复北行六十步,佛于此东向坐,始转法轮,度拘鳞等五人处;其北二十步,佛为弥勒受记处;其南五十步,翳罗钵龙问佛:‘我何时当得免此龙身?’此处皆起塔,见在。中有二僧伽蓝,悉有僧住。”<br></h3><h3><br></h3><h3>公元7世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述:“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究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陛,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其侧不远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见菩萨舍苦行,遂不侍卫,来至于此,而自习定。”原书对鹿野苑其他景观的记述也非常周详,成为19世纪末考古的重要依据。</h3><h3><br></h3><h3><br></h3><h3>1861 年,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亚历山大·卡宁厄姆Sir Alexander Cunningham, A.D.1814 年~1893 )创建印度考古勘探团,以发现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遗址而闻名于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