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说文人在写诗词时,往往寓意于景,景中藏意。但往往我们很多诗词爱好者,特别是创作者,在欣赏和创作时不能很好的领会这点,就严重影响了诗词的理解,也造成了今天很多诗词大都是直白的描述,写出来的诗词缺少文字的美感和意境。</h3><h3><br></h3> <h3> 其实所有的诗词都是文人为了传情达意而作。在古诗词中,文人为了传情达意,经常会借助各种外在“景”的描写来达到吟咏“情”的目的,也就是以景寓情。那么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只需要搞清楚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表达的是什么“意”就可以了,诗词中“景”究竟是如何“传情”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诗词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传情服务的,这是正确理解诗词的前提。其次,既然“景”是为传“情”的,那么,弄清楚“景”是如何传“情”的就可以了。</h3> <h3>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也就是借景抒情。两者所不同的是,先有景后生情,还是先有情再景。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原本心情平静,登上高楼后看到眼前涛涛江水,猿鸟飞回等景象就兴起长年漂泊,老病孤愁之感。而缘情写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还是杜甫在《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h3> <h3>二,情景交融,即情与景合二为一,分不出哪里是写景哪里是抒情。所谓移情于景很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景物情感化,景物带上了人的情感,例如杜牧《赠别二首》中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本无情,通过拟人化的处理后就具有了人的情感会垂泪,会伤感。还有晏殊《蝶恋花》中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拟人化,懂得离恨,在夜晚有意地照耀离人窗户。</h3> <h3>三,以景衬情,有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所谓乐景哀景,就是给人的心理上带来欢乐和哀伤的景物。例如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会让人觉的心情愉悦,阴风怒号,狂风暴雨,日落西山会让人觉得心情低沉落寞孤独等。文人在描写欢快,幸福等情感时,自然就会选用一些乐景,在描写孤独失落悲伤的心情时,自然也会采用一些哀景。乐景写乐情的例子,有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等。以哀景写哀情的例子,有《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h3><h3> 另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关于前者的例子有白居易《长恨歌》中“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句就是用蜀山蜀江的碧色来反衬唐玄宗回宫后对贵妃的入骨相思。关于后者的例子有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在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极力渲染春光逝去无影无踪的哀伤气氛,就是为了在三四句反衬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h3> <h3> 综上所述,情与景是欣赏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只有理解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地理解诗词,进一步欣赏诗词。当然诗词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掌握一些景与情的关系,也可以利于我们理解和创作诗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