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工作·中山装

水草蜷龟

穿中山装出行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之后就很少以中山装为主装了,再后来就不穿它了。<br> 说起来穿不穿中山装还和改革开放还有些关联,且不说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穿西服接见外国人,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北京人穿中山装还是很有范儿和面子的,但是一次广州之行让我改变了看法。记得当年临行前我特意换上中山装以彰显出北京人的庄重和体面,火车行驶了一天两夜才到达广州。因为去的时候是三月北京还比较冷,原以为广州应该暖和些,没想到下了火车感觉比北京还冷,等出了车站放眼望去却豁然一亮,街面上五光十色亮丽鲜艳,全没有北京那种非蓝即灰的压抑感,不由得暗自称奇,等坐上公交车才注意到除了我自己,周围乘客居然没有一个穿中山装的。那时的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人们已经穿的色彩缤纷五花八门并且习以为常了。可是我这个首都人却看着很新鲜。广东人个子比较矮,我站在车厢里高出周围人一个脑袋,属于典型的“北方大汉”,再加上这身中山装,真的就像老农民进城土的掉渣了,这是我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乡下人。<br> 在广州的十来天这身中山装为我带来烦恼,我很羡慕同伴的夹克装,虽然颜色也是灰了吧唧的但是至少还能融入市井不被耻笑,更显不出地域特色,好在我除了遭白眼外并没有受到其他侮辱,算是很幸运了。<br> 当结束行程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后却发现,北京街头的色彩依然如故,我不由得佩服改革开放政策确实是正确的,北京及北京人应该及时追赶上来并且有所作为。<br>  这以后中山装就成了压箱底的东西,以至于后来不知所终。 九十年代初期我所在单位实行多种经营,我和几个同事进入三产直接面对市场找饭碗,这在当时被多数人视为另类,似乎只有在单位里混得不咋地的人才迫不得已出来干的,是落后分子干的事情。多年以后的实践证明,这次选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br> 面对市场的第一要务就是找活干,有活干才能有饭吃才能活着,我和同事琢磨着怎么开展工作。首先联系业务就得有名片,上面印上单位联系电话等,其次将各种材料及报价单准备好,出门在外服装是身份的象征,不能穿的太随便,但是中山装太老气和庄重不适合跑业务,要穿西服打领带,这既表明了对客户的尊重,也展示了公司与时俱进的向上精神。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穿上西装打着领带从东北三环三元桥一代开始了“扫马路”,寻找那些可能需要我们提供服务的单位。或许是天道酬勤或许是运气比较好第一单业务很快就顺利的签订了,当我俩拿着预付款出来后,高兴的仿佛中了头彩。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br>  经过几年市场的洗礼我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都有了充分自信,对市场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于是在九十年代末毅然辞职下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又经过几年的拼搏努力,公司得到了发展壮大同时也遇到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公司决定增加新项目,于2008年进入婚庆行业。这个行业的竞争其实也很激烈,好在我们公司利用资源优势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发现婚礼上主持人的服装是个问题。一般婚礼除了中式婚礼外,新郎必定穿西服,然而主持人通常也穿西服,这样就和新郎雷同,不容易突出新郎。这个问题如果新郎年轻问题还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新郎年龄比较大主持人年轻就会喧宾夺主,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改变这种情况有多种办法,我采用了让主持人身穿改良中山装的办法,效果不错。<br>  改良后的中山装为立领有三个兜,有点像民国时期的学生装。年轻的主持人穿上显得比较庄重,年岁较大的主持人穿上显得活泼有活力,最重要的是和新郎着装有了明显区别,不会再发生误会和尴尬的局面了。婚庆行业协会的资深主持人对此赞赏有加,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算是一种尝试吧。 <h3><font color="#010101">&nbsp;传统民族服装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被淘汰,并能发挥新作用,这个课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山装这个承载了太多意义的民族服装,必定会在创新中发展,并且一定能续写出新的篇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