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转角楼位于大理喜洲古镇市坪街119号,原为喜洲城北村村民杨如轩的旧宅,建于1945年,是喜洲古镇民居建筑中结构、造型最为独特的历史建筑。</p> <div>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以喜洲商帮四大家、八中家和十二小家为代表的喜洲工商业集团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交流。他们的商号延伸到省内的昆明、下关、丽江、云县、保山和省外的武汉、广州、上海、泸州、香港等地,国外则到印度、缅甸等国家,其思想认识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随着近代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喜洲古镇白族民居建筑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特征鲜明的民居建筑局部造型,主要表现在门楼、墙面、门窗形式等方面。<br></div> 杨如轩的宅院就是这样一座既遵循了白族民居建筑传统,又受到上海等地西式建筑构造特点的影响,外圆内方的民居院落, 是喜洲民居建筑中非常另类的地标建筑。 杨如轩是喜洲商帮中杨家的支系子弟,也是四大家中声势最为显赫、人生经历最赋传奇色彩的董澄农的妹夫,既沾杨家的声威,又有董家的照顾,虽然没有独立创业跻身四大家、八中家和十二小家之列,但也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在家乡修建了属于自己的民居宅院一“转角楼”。<br><br> <p><br></p><p>杨如轩目睹了董澄农在商场上的大起大落,深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道理,在起房盖屋之时,特意选择了两面临街的位置,采用外层为商铺、内层为住宅的特殊构造形式,在六合同春的传统民居宅院外围,临街修建了一圈商铺房,以备不时之需。</p><p><br></p> 新中国成立后充公,转角楼成为军产,先后作为解放军六十医院院址和教导队的营房宿舍,改革开放后划归地方使用,其风貌、建筑也因此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得以完整保留下来。<div>2017年,喜洲开启了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杨如轩宅的修缮也加入到这一新浪潮大军中。<br></div><div>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喜洲始终高度重视历史院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总体思路,把白族民居建筑群作为喜洲古镇的最美底色,为古镇、古村、古院、古街保护开发、活化利用和风貌改造提供“喜洲方案”。<br></div><div><br></div> 转角楼两面临街的选址、外商内宅的构思、中西合璧的设计和圆弧形外观的选择,也许是出自七十多年前前杨如轩自己的一次突发奇想,又或许是源于董澄农随口而出的一个建议,却在不经意间为喜洲古镇留下了一个奇迹般的建筑,为今天喜洲古镇旅游塑造了一个的极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div>(文字摘自: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