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小说)

何以笙箫默

<h3>八月的海风携带着太平洋温润的气息吹拂着秦皇岛沙滩上憩息着的人们的脸庞,凉爽宜人的笑声漂浮在空气中和情侣的热吻传递着陶醉的音符。</h3><h3>这是2005年8月,正赶上暑假,雷蒙夫妇和六岁的女儿在海边游玩。</h3><h3>“爸爸,你看这是什么?”</h3><h3>女儿手举着一只表面结满砂石和贝壳的褐色瓶子好奇地举给雷蒙夫妇看。</h3><h3>雷蒙拿过瓶子摇了摇,没有声响,用小刀轻轻剥去瓶子的盖子,一张泛黄的折成细长条的纸片从瓶子里掉出来。</h3><h3>纸条上有一段用秀丽的行书写成的文字。 </h3><h3><br></h3><h3>同志: </h3><h3>明天,我们就要开赴朝鲜作战,我是1948年8月入伍的某部第七连队的一名战士。我想给母亲报个平安。可是,家中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我就做了这只“漂流瓶”。如果您捡到这只瓶子,请您替我给居住在沈阳大街109号的我的母亲罗思女士打个电话,就说我还活着,我很好,我会回家的。请您一定转告我的母亲,因为,得不到我的消息,母亲会寝食难安的。 </h3><h3> —— 罗思鹏</h3><h3> 1950年11月2日 </h3><h3></h3> <h3>雷蒙夫妇是海城师院的大学教师,又是城市爱心服务队的成员。他们认为,这只瓶子辗转55年,最后来到他们手里,是上天的信任。他们决定将这件事情弄清楚。 </h3><h3><br></h3><h3>结束了短暂的旅行,一回到学校,雷蒙就来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抗美援朝时期有关的历史资料。</h3><h3>在王树增《朝鲜战争》这本书第二章“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中,记载着在那天的战斗中,1950年11月入朝的一个连队遭遇了美军空军的轰炸,全连阵亡。</h3><h3>也就是说:罗思鹏早在1950年11月9日就牺牲了。 </h3><h3><br></h3><h3><br></h3> <h3>那么,罗思鹏的母亲怎么样了呢?按时间推算,她应该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h3><h3><br></h3><h3>雷蒙夫妇不敢怠慢,他们立即飞赴海城着手打听有关罗思鹏母亲罗思的消息。雷蒙夫妇首先来到当地的派出所。令他们十分意外的是,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线索。 </h3><h3><br></h3><h3>“你们有罗思老人的儿子罗思鹏的消息吗?天啊,57年了,老人终于可以瞑目了。”</h3><h3><br></h3><h3>在派出所,雷蒙夫妇刚讲完来意,一位老民警就紧紧拉住他们的手,再也不肯松开。</h3><h3>雷蒙夫妇倒有些不知所措了。 </h3><h3>这位老民警邀请雷蒙夫妇坐上他的车子,向城郊缓缓驶去。 </h3><h3><br></h3><h3>在车上,这位老民警给雷蒙夫妇讲了罗思老人的故事。</h3><h3><br></h3><h3><br></h3><h3></h3> <h3>罗思早年丧夫,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十几年。57年前,罗思刚满20岁的儿子罗思鹏就参加解放战争了。最初的两年里,罗思鹏几乎每周给母亲写一封平安信。可是不知什么缘故,从1950年春天开始,罗思再也没有得到过儿子的任何消息。 </h3><h3>罗思以为儿子战死了,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她到处打听儿子的消息,并查阅了大量的战死者名单,都没有罗思鹏的消息。</h3><h3>得不到儿子阵亡的消息,就说明儿子可能还活着。</h3><h3>从此以后,罗思像着了魔一样,天天拽个小凳子在门口等儿子。到了夜晚,大门也不关闭,说是怕儿子回来听不到动静。</h3><h3><br></h3><h3>没想到,罗思这一等就等了将近60多年,等得黑发成了白发。</h3><h3><br></h3><h3>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海城开始城市改造,罗思老人的旧房子也被列入改造范围。可是,老人始终不肯搬迁,说是怕自己的儿子回来找不到家。</h3><h3>后来,这件事情越闹越大,引起一批志愿军老战士的关注。最后,政府只得答应保留罗思老人的小房子。</h3><h3>2000年,罗思老人病逝,弥留之际,她用颤抖的双手摸索着写下这样几句话:</h3><h3><br></h3><h3>“我死后,不要拆迁房子,不要关闭大门,直到我的儿子罗思鹏回来为止。” </h3><h3><br></h3><h3>说话间,他们一行已经来到罗思老人生前住过的房子前。</h3><h3>远远望去,这栋淹没在高楼大厦中的老宅就像一座孤岛,与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格格不入。</h3><h3>大门依旧敞开着,雷蒙夫妇的眼睛湿润了。他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罗思老人仍旧坐在门前望眼欲穿。 </h3><h3><br></h3><h3>这扇开了57年的大门,这一刻,它终于可以关上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