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香格里拉,藏语寓意为:心中的日月,包含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和至高无上的境界。</h3><h3>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发表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描写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四周环绕着连绵不断的雪山,起伏的草甸缀满了鲜花,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生活祥和安宁……小说发表后引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热潮。1997年云南省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原为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也被我列入必去之地。但后来不断传来旅游方面的负面信息,因此在2019年10月底参加雨崩徒步活动后,我只安排了两天的时间游香格里拉的白水台和虎跳峡,算是心中无法舍弃的日和月吧。</h3><h3> 白水台是我国最大的泉华台地之一,也是纳西文化的发祥地,位于县东南三坝乡白地村,距县城101公里,位于哈巴雪山山麓,海拔2380米。白水台的形成是由于泉水中的碳酸钙经阳光照射发生分解反应,形成白色沉淀物,不断覆盖地面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白水台在纳西语意为“逐渐长大的花",又有“仙人遗田"之美称。</h3><h3> 因路途太长,我和徒步的同伴选择去县客运站坐班车。在候车室遇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西安大姐,她慈眉善目,语音轻缓,主动和我们交谈起来,才知她是深资独游侠,经常一个人游山玩水,此行是独自一人去雨崩,我知道那可是60公里的原始森林崎岖陡峭山路,在她却云淡风轻野外郊游一般。由于要赶车,我们加了微信便匆匆而别,只听说她姓白,也不知还是姓柏。我时常关注她发的朋友圈,总会把她和“白月光”这三个美好的字联在一起,并在心里祝她旅途平安,在路上能遇好人相伴。惜别了白月光姐姐,一上车又捡了一山东深资男游侠,他与我们这些摄影小白不同,他是带着单反的摄影师。</h3><h3> 饱览了一路美景,我们下午一点多才到达白水台,此时阳光还好,我迫不及待在车上给大家分享一点干粮,想先去观景,这可是千年等一回,更何况白水台必须在明媚的阳光下才能显现她的美。无奈这些同伴不为所动,坚持要吃了饭再去,看在他们把酒店老板自己准备吃的热饭热菜抢买过来的份上,我只好随大家了。</h3><h3> 沿着景区左边的登山小道,大约二十来分钟我便被观景台那边满山满坡的白棉花惊艳到了,这白色的棉花质地坚硬,表面还有浅浅的水缓缓流下。整个山坡,层层叠叠的像城堡一样,因此又有中国的“棉花堡"之别称。</h3><h3><br></h3> <h3> 再往上走登上一个位置稍高的观景台,这里视野开阔,前方的山坡上层层叠叠排列着许多边缘弯弯曲曲的钙化池,也许是水池深浅不同的缘故吧,有一个稍大的彩池碧蓝夺目,有些是浅浅的淡蓝,还有的淡成了浅灰色。抬头一望,天空中已不见太阳,蓝天也被乌云遮盖了一大块,果然天气没中午那么好了。倒也让我领教了阳光在这场视觉盛宴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h3><h3> 下观景台再往上便来到开阔的平地,左边散落着一些稍大的彩池,再往后便是高大的古树和苍郁的山峦。沿着中间一条散落在钙化浅水地上的石板跳桥穿越到了景区的另一边。</h3> <h3> 穿过古老的树木,来到泉水的源头。左边古树下有一个用石块砌了围栏的古井,井水清澈晶莹,井底小石、水草历历在目,仿佛一块水草碧玉,围栏留下的缺口两端石头上插满了类似香烛的纳西族敬神之物。这是我见过的最梦幻的一汪泉,让我大气不敢出,只觉心灵澄澈,仿佛受到神圣的洗礼。中间有一间很小的庙,右前边远远望见石块堆积起来的一个大大的惊叹号,隐隐约约传来激越的水流声,我走近一看,惊叹号的圆是一个大泉眼,泉水从洞中沿石渠汹涌而下,真是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就是白水台美景的源泉,我们有幸欣赏到这稀世美景,她是立了首功的。顿时心生敬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h3> <h3> 泉水缓缓流淌过一大片平地后,有的依恋着大山,在树丛中的洼地便凝成一块大碧玉,献给大山母亲。有的向往山下的世界,流淌着来到坡地或陡坎,泉水中的碳酸盐在地上逐渐沉淀,天长日久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成就了“仙人遗田"奇观。</h3><h3> 沿着右边的步道便跟着泉水缓慢下山了。最上面的缓坡形成的是小而浅的彩池,水却呈绿色。接着往下是陡一点的坡,梯田的坎也高些,池水变成了淡蓝色,再往下的池水也都是蓝色的了。最下一段的坡上和左边步道上的一样,由于碳酸盐在这里失去了凝埂成池的地理条件,因此漫坡的泉水便凝结起层层白色钙华滩,远观就像棉花堡。白水台在纳西语中意为“逐渐长大的花",真是十分贴切。</h3><h3> 下到山脚便是景区大门前的广场,矗立着许多纳西族祟拜的图腾柱,凸现出白水台在东巴教徒心中的神圣。</h3><h3> 我意尤未尽,见天色尚早,一个人又从右边步道上返上去,我要来个反方向的360度大圈,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饱览这绝世美景。上至坡顶那片绿色的彩池,我蹲下仔细观察,但因栏杆隔离,肉眼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上网一查,才知是藻类的原因。文章后面还写到钙华梯池形成的一个最重要条件:池中的水刚巧漫过坝顶,形成一层簿薄的水膜,从坝顶流过。我定晴一看,真的是水刚好漫过坝顶,呈薄膜状漫流而过。我激动得想用手机拍下来,但拍不出想要的效果。</h3><h3> </h3> <h3> 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下了山。和大家一起在就近的老村庄里溜达,想找好第二天的包车司机,顺着大路往丽江方向走两分钟便遇见大名鼎鼎的三斤客栈,这是当年中央电视台《边疆行》节目组下榻的酒店,网上评论也很高。中午因赶着去景区,匆忙便在吃饭的地方把住宿已订好了,否则真想体验一下这名扬四方的小客栈。总算与这酒店有点缘,我们包了酒店的股东之一,陈三斤老板的妹夫和金富师傅的车去虎跳峡玩。</h3><h3> 第二天约定时间一到便出发了。出发前张大哥拿了个大馒头问我们谁要吃,我因吃了点干粮便谢绝了,张大哥只好把馒头送回和师傅家,上车才得知那是和师傅家自己做的。我后悔不已没尝尝这原生态的馒头,更让我羡慕的是张大哥还喝了原汁原味的耗牛奶,真后悔没在和师傅家订早餐。和师傅人很和气,黝黑的脸上总是透着纯朴的笑意,他一路给我们介绍纳西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奇闻逸事,大家交谈甚欢,气氛友好热烈。途中和师傅还特意在哈巴雪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停车让我们去赶集。虽然因时间尚早,集市不是很热闹,但也让我惊喜连连了,好多新奇的,新鲜的,未见过的,不认识的农作物让我恨不得都买一点,但我还要在云南游玩一段时间,只能买几个模样怪怪的西红柿解谗,好在西红柿味道好极了,不负这一场雪山下小村庄的意外赶集。还有卖东西的本村人留我去她家住宿,说这里可以登顶哈巴雪山。我知道主峰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是云南乃至中国的第一入门雪山。只是以前连雪山徒步经验都没有不敢向往,没想到这次刚有了一点底气机会就来了。但因已包车去虎跳峡,装备也不够,只能错过这意想不到的好机会。我记得书上说哈巴村的本地向导在多年的培训和服务中,有不少人已能提供比较到位的服务了。但我忘了问那是否就是哈巴村。</h3><h3> 从白水台方向去虎跳峡,首先到达的是下虎跳,这里江面缓和,地势宽阔。往前看,左边玉龙,右边哈巴,金沙江被两山夹峙,两边的峰顶云雾飘缈,一条简易道路沿哈巴雪山山脚蜿蜒。下车拍照观景,算是打卡下虎跳。车行未至中虎跳,路边设有售票点,只要路过,不管你是否要去游上虎跳景区,一律购票。早就在网上见无数不满之言,轮到自己亲身经历才深同感受,前边的中虎跳都不是景区,就因为这条路两边高处有雪山,伴随着金沙江就要交买路钱吗?</h3><h3> 中虎跳虽然深受徒步爱好者青睐,但这次因考虑同伴体力也没安排体验了,还是下车拍两张照片后前往上虎跳景区。</h3> <h3> 虎跳峡是世界著名的大峡谷之一,在金沙江上游,全长18公里,</h3><h3>分上,中,下三段。金沙江在长江第一湾石鼓镇一带,江面宽达150一350米,水流平缓,而下行至上虎跳峡口,被两大雪山夹峙,江面急缩至30米,加上江心巨石的阻挡,江水狂奔怒号,缴起滔天浪花,发出雷鸣般轰响,成为虎跳峡最壮观的景点。</h3><h3> 从景区验票口进去,沿着木板台阶而下,不远便到了江边,只见玉龙雪山临峡一侧山体高峙,几乎是绝壁。哈巴雪山一侧山坡稍缓,金沙江被两岸峭壁夹峙咆哮着飞奔而来,江心立着黑色的虎跳石,据说有13米高。汹涌的江水以雷霆万钧之力,猛烈撞击着巨石,溅起千万朵浪花在空中激舞。相传古时有猛虎从一侧雪山下山,从江中的礁石上一跃跳至另一侧雪山,故称此石为虎跳石,虎跳峡也由此而得名。</h3><h3> 景区在观景台上设有免费拍照之处,拍完后可从前方另一条陡峭一些的路上去,凭票单在出口处领照片。这种景区的意图我前几年在荔波小七孔景区也领教过,免费领的是一张袖珍小照,目的是让游客买放大的20元大照,但小照虽小,面目却清晰,游客可自由选择买不买放大的照片,千真万确得到一张免费小照。但这个景区的小照片却惊人地一概模糊,面目连六亲都认不出。纵然放大的30元大照片很合我意,我也断然放弃不要。真是时代在前进,洗片技术也与时俱进啊。</h3><h3> 出得景区,看看周边,这是一个封闭的景区。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景区的售票点不设在进口处,而要设在路两头离景区分别近10公里的地方?不管是否进景区只要路过一律要买门票?假如下次我想来中虎跳徒步或去哈巴雪山登山,不都必须再买一张上虎跳景区门票吗?总不能为此绕很远的路先到香格里拉吧?</h3><h3> 香格里拉,应是天下无数人的心中日月。可为什么她在旅人的心目中已渐渐失去光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