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兄弟故居

处处留香

<h3>  刘氏兄弟故居位于江阴老城的西端。故居坐西朝东,三开间两进,由前、中、后三个院落和后面两个侧厢房组成,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0余平方米。故居由刘氏兄弟的曾祖父刘荣于清咸丰年间建造,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民宅特点的清末建筑。</h3> <h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里诞生了三位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因其显赫的业绩与成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h3><h3> 刘氏兄弟故居大门,也可称作故居前门。</h3> <h3>  刘氏兄弟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刘半农,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敎育学家。他一生追求真理,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斗士”和“闯将”。他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h3><h3> 刘半农1891年生于江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受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1918年《新青年》编委改组,参与编揖工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坐守北大指挥部,支援和营救被捕师生;1920年赴欧留学,首创“她”、“牠”二字;1925年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重返北大任敎;1929年创办的中国第一个“语言乐律实验室”在北大成立,任主任兼任辅仁大学敎务长;1930年被南京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32年任北大研究院文史部主任;1934年7月赴绥远地区考查时染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h3><h3> 刘半农一生创作了上百首白话诗,出版有《扬鞭集》、《瓦釜集》诗歌集。</h3> <h3>  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奠基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第一次将二胡和琵琶的表现力发挥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用西方的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h3><h3> 刘天华1895年生于江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返故里参加反清青年团;1912年随兄赴沪加入剧社乐队,学习管弦乐器、钢琴等;1915年开始拉二胡;1917年师从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二胡;1918年师从沈肇洲先生学习琵琶;1920年赴河南郑州学习古琴;1922年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执教,任琵琶导师;1923年师从俄国小提琴家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又执教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1926年除任职“北大”与“女师”外,又执教于“艺专”并学习昆曲;1927年师从燕京大学音乐系外籍教授学习作曲理论;随后几年创作不断,以琵琶曲、二胡曲居多;1932年赴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染猩红热,罹病仅一周逝世。</h3><h3> 刘天华创作的琵琶曲有《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创作的二胡曲有《空山鸟语》、《月夜》、《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良宵》、《闲居吟》、《烛影摇红》、《光明行》、《独弦操》。另外他编有大量的二胡、琵琶练习曲;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改编的《飞花点翠》已成为琵琶经典曲目。</h3> <h3>  刘北茂,中国民族音乐大师、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他思想上受长兄影响,接受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思想,在音乐方面得到二兄的指导。在刘天华逝世后,毅然放弃英语教习而改治民乐,决心为继承和发扬二兄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愿而献身。</h3><h3> 刘北茂1903年生于江阴;1912年读小学时,随二兄天华习奏二胡、琵琶和笛子;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北联大等学校从事英语敎学;1932年继承其兄天华遗志,开始发奋研究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并自学音乐创作;1935年在北京协和礼堂举行的“刘天华遗作演奏会”上,首次独奏二胡曲《病中吟》获得成功;1940年创作了第一首二胡独奏曲;1942年走上二胡敎学、演奏与作曲道路;1943至1945年任四川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民乐教授;1946至1949年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民乐敎授;1955至1957年借中国盲人训练班任教;1958年借调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1971年病休,回中央音乐学院居住;1981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h3><h3> 刘北茂创作的二胡曲有《汉江潮》、《漂泊者之歌》、《乘风破浪》、《小花鼓》、《农民乐》、《欢乐舞曲》、《太阳照耀到祖国边疆》、《良辰》、《欢送》、《千里淮北赛江南》、《缅怀》、《流芳曲》等一百多首。</h3> <h3>  故居前院的南半部分实景。</h3><h3> 从故居前门进入,沿青砖走道首先来到前院。前院是故居内面积最大的露天场所,四面围墙围成的院子,除走道外,其余地面泥土裸露,用于种植树木、花草或晾晒衣物等。</h3> <h3>  故居前院的北半部分实景。北墙上开有门洞,这是通往北侧副房的出入口。</h3> <h3>  故居北侧副房前端的院子。院子不大,靠北墙种植一丛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词中说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h3> <h3>  故居内宅的院门。位于前院与第一进房屋前的天井之间的隔墙中部。<br></h3> <h3>  第一进三开间的硬山顶砖木结构瓦房。中间是序厅,落地格扇长窗。右侧房间用木板隔成前大、后小两间。朝前的、稍大的房间是私塾;朝后的、稍小的房间是书房。</h3> <h3>  1896年刘氏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中秀才,有了当教师的资格,便在家设塾挣钱。刘北茂和刘天华先后在这里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h3> <h3>  与私塾一墙之隔的书房。刘宝珊熟读四书五经,但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取消,他与杨绳武先生于1901年创办了江阴第一所新式学堂,成为江阴有名的敎育家。</h3> <h3>  序厅左侧房间也用木板隔成前大、后小两间,朝前的、稍大的房间是刘氏兄弟父母的卧室;朝后的、稍小的房间是刘北茂的卧室。</h3> <h3>  刘氏兄弟父母的卧室也是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的出生地。父亲刘宝珊6、7岁时过嗣到刘家;1915年病逝,享年46岁。母亲蒋氏,她是祖母夏氏在河边捡来的弃婴,抱回后收养为媳;1910年病逝,年仅40岁左右。</h3> <h3>  与刘氏兄弟父母的卧室一墙之隔的刘北茂卧室。刘北茂8岁时母亲病逝,13岁时父亲病逝。刘北茂仅少年时在此居住。</h3> <h3>  第一进房屋前的天井青砖铺地。南、北墙根的花坛里生长着刘氏兄弟父亲当年手植的天竺,虽经百余年风雨沧桑,依然郁郁葱葱。</h3><h3> 靠南墙花坛里的天竺。</h3> <h3>  靠北墙花坛里的天竺。</h3> <h3>  站在第一进房屋的序厅里往进门方向看,近处是天井、内宅院门,远处是前院、前门。</h3> <h3>  第二进房屋与第一进房屋的式样、大小、格局完全一致。中间客堂名为“思夏堂”。匾额字是刘半农所书。1925年7月,留欧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的刘半农荣归故里。这时二弟天华已是北京大学音乐教授;三弟北茂也在燕京大学就读。为世代铭记重振家业的夏氏祖母,经刘半农提议,将客堂命名为“思夏堂”。</h3> <h3>  思夏堂的匾额下悬挂一幅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中堂,两旁配“仙露凝珠滋翰墨,卿云流彩焕文章”对联。刘氏兄弟从小接受良好的家风、家规教育,为后来的个人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h3> <h3>  思夏堂右侧房间用砖墙隔成前大、后小两间,朝前的、稍大的房间是刘半农的卧室。朝后的、稍小的房间是纺织间。</h3> <h3>  刘半农完婚后的卧室。1910年上半年,母亲蒋氏病情加重。为冲喜,尚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的刘半农匆匆与朱蕙英结婚。</h3> <h3>  与刘半农卧室一墙之隔的纺织间。刘氏兄弟的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夏氏年轻守寡。因无子嗣,从丈夫的堂兄膝下过继了一个男孩,取名刘宝珊,以自己微薄的财力培养他读书成长。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夏氏外出,又从河边捡回一个女弃婴抚养。女婴长大后就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又过了几年夏氏给他们圆了房,刘宝珊夫妇先后生养了刘氏三兄弟。当年的夏氏为抚养刘宝珊和蒋氏,除纺纱织布为自家穿衣所用外,也织布卖与他人以补贴家用。</h3> <h3>  思夏堂左侧房间也用砖墙隔成前大、后小两间。朝前的、稍大的房间是刘天华的卧室。</h3> <h3>  刘天华完婚后的卧室。1914年秋,父亲刘宝珊病危,遂将同窗好友的女儿接来冲喜。</h3> <h3>  第一进房屋与第二进房屋之间的天井青砖铺地。原来这里有金、银桂各一棵。其中一棵在1925年直奉军阀混战中被炮弹击毁,另一棵在抗战期间被日冦砍掉。现在的桂花树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补栽的。</h3><h3> 靠南墙、刘半农卧室前的桂花树。</h3> <h3>  靠北墙、刘天华卧室前的桂花树。</h3> <h3>  第二进房屋后面的天井青砖铺地。左侧是故居的后侧厢房;右侧是厨房,厨房门对着天井;天井对面墙上有门洞通往后院。</h3> <h3>  厨房外观。沿厨房墙下有晒醬台、石磨、水井、石鼓墩。191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刘天华坐在井台旁的石鼓墩上拉二胡。月亮洒下一片银光,清风徐徐,他忽然有把“月夜”这个题材创作成乐曲的想法。于是他经常在月夜徘徊,捕捉月下的景色,终于写出了《月夜》。</h3> <h3>  厨房内景。厨房内各种物件及摆放真实还原了当时江南典型的居家生活场景。1920年刘天华在河南郑州学古琴染癣疥回江阴,曾经在此借助炉火熏烤止痒并坚持练习琵琶。</h3> <h3>  刘氏兄弟故居后门。</h3> <h3>  出刘氏兄弟故居后门,向西行约一百米的刘天华塑像广场摆放着一尊刘天华的汉白玉座像。基座的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贺绿汀“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题字。</h3> <h3>  现今城市的人行道旁普遍都设有安全护栏,而刘氏兄弟故居周围设置的防护装置比较特别,但与故居的氛围相当契合。</h3><h3> 石制的二胡部件(琴轸)组成防护排桩。</h3> <h3>  近观石制的二胡部件(琴轸)。</h3> <h3>  石制的二胡部件(琴马)组成防护排墩。</h3> <h3>  近观石制的二胡部件(琴马)。</h3> <h3>  以上是刘氏兄弟故居景点的简要介绍,谢谢收看本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