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九华山三日游(一)

吴宝森

<h3>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h3><h3>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h3><h3>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h3><h3>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h3><h3>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游览九华山时写赠青阳县令韦仲堪的诗。人以文传,山以诗传。早知九华山的名气,只是未能前往目睹芳容。2019·12·8—10,儿子利用短期休假时间陪同我们前往安徽池州九华山,游览了这一著名的佛教名山。</h3><h3><br></h3><h3>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相邻,为皖南地区“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之一。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h3><h3><br></h3><h3> 九华山是风景名山。有名峰达99座之多,其突出者有9座,其形状若莲花,故名“九华”。境内群峰竞秀,川谷呈奇,垂涧渊潭,流泉飞瀑,奇松挂壁,怪石嶙峋,加之民居古刹、楼台亭阁巧布其间,使自然美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处处有景,移步换景的神奇妙境。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又新辟十大景区,百余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令游人流连忘返。</h3><h3><br></h3><h3> 九华山是佛教名山。“天下名山僧占多”。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天竺高僧来到九华山建庵布道,后有新罗僧金乔觉(金地藏)渡海东来,弘扬佛法,广度信徒,苦修成佛。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与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齐名的佛教名山之一。现今尚有寺庙九十余座,其中国家级重点寺庙九座,省级重点寺庙三十座。在这莲花佛国之境,古刹林立,香烟缭绕,佛乐阵阵,晨钟暮鼓,经声朗朗,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h3><h3><br></h3><h3> 九华山是历史文化名山。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圣地和宗教文物艺术博物馆,也是历史文化博物馆。古代先哲和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许多宝贵遗产。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化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众多千古诗词;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太白书堂,腾子京书堂,阳明书院,甘泉书院,费冠卿书馆,天柱书馆等历史文化建筑,都是九华山文化历史的写照。</h3> <h3>  一,来到九华</h3><h3> 北京大兴机场有专程前往九华山的航班,每天一次。飞行时间仅为两个小时左右,旅游淡季,机票价格便宜。</h3><h3> 到达九华山机场后,有大巴和出租车到九华山柯村镇(九华新街)九华山旅游接待中心,然后在这里再买票乘旅游专车到山上的景区(九华街)。住景区,游览各景点方便,省时,只是住宿稍贵。如你自驾游,或想住山下,也可采取每日开车或打的或乘大巴的方式上景区。这里距九华街核心景区还有30公里左右,需盘山而上下。</h3> <h3>  二,街区拾景</h3><h3> 九华山核心景区就是九华街,该街面积不大,约4平方公里,但集山景、风景、寺院、民居一体,老街店铺,古刹林立,僧俗共处,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香客游人集散之地。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同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就是都以山间小镇为中心庙宇庵堂遍布于镇中,山间。只是九华街的寺庙密度要高于台怀镇。九华山许多寺庙分别建在九华街区及周边附近,与四围山川和村落相映衬,取貌于皖南民居,散乱中取和谐,朴实中见庄严,古朴典雅,清幽灵秀。来到佛国,必要看佛,若要见佛,必要进庙。在这里,信佛者可敬佛拜佛,参禅悟道,与佛祖交心。非信佛者,亦可以从宗教文化的视角学习研究佛教知识,领略到教化、心理、哲理、人生等方面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思想相连相通的东西。</h3><h3> 有人说,天下百庙三殿,千佛一面。其实他没有认真体查,自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长期的传播中已与中国的国家文化和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了,其外部形式和内容都有很大差异。且不论佛像供奉、宗教仪轨等方面的区别,就寺庙建筑就足以令人细观。九华山的佛寺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枝奇葩。九华山的佛寺殿堂就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馆,欣赏这些艺术佳品,会使你大开眼界,获益匪浅。</h3><h3><br></h3><h3> </h3><h3> </h3> <p class="ql-block">初冬时节的九华街</p> <p class="ql-block">下榻的旅馆</p> <p class="ql-block">店铺与行人</p> <p class="ql-block">香火气息</p> <h3>  三、寺院追踪</h3><h3> 1·化城寺</h3><h3> 位于九华街中心区域。该寺创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九华山开山之祖寺。可谓先有化城寺,后有九华街。</h3><h3> 早在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人杯渡远道而来,在此筑室为庵。唐开元末,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王室近属金乔觉辗转来到九华山,修行布道,扩建寺院,广招信众,使化城寺香火旺盛,声名远播。在其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及其寮房遂辟为地藏王道场。清代康乾时期,化城寺已成为规模宏大,属有东西七十二寮房的著名寺院,一寺僧众几千人,为九华山的总丛林,百寺之首。</h3><h3> 化城寺名称的由来,起于《华严经》所载的神话故事。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个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寺僧取前进途中“化一城郭”为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h3><h3> 由于原建筑曾遭损毁, 现在的化城寺建筑基本都是16世纪以后重建的。并已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昔日的寮房已经成为独立寺院,化城寺已渐失往日风光,但它还是九华山的第一寺。</h3><h3><br></h3> <h3>  化城寺的建筑风格为江南民居(徽式)式。四进院落(灵官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h3><h3> 门楣上方“化城寺”匾额之右“九华圣境”为康熙御笔,之左“芬陀普教”为乾隆御笔。</h3> <h3>  这是护法的韦驮像。其佛像左右的对联写得很好。“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极有警示性,哲理性,可见撰写者深悟佛理和哲理之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自警,自省,自律,慎独,为佛道俗道,入世出世的至理名言。</h3> <h3>  大雄宝殿前的对联:“开山寺洒祭开山佛祖;僧地藏示现地藏菩萨。”对联明确的揭示了地藏菩萨和化城寺的地位。化城寺为九华山的开山祖寺,金地藏为化城寺的开寺祖师。</h3><h3> </h3> <h3>  依山势递进的四进式建筑,并不追求规模和气势,却充分体现了“化渡众生”的亲和力。</h3> <h3>  香火依然旺盛,膜拜者仍然不少。</h3> <h3>  藏经楼。现珍藏有明版藏经6777卷,弥足珍贵。清代化城寺多次遭受火灾,建筑多毁,唯独藏经楼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建筑。</h3> <h3>  开辟成文物馆,馆中不乏无价之宝。这里有崇祯,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御赐的匾额;名朝神宗皇帝颁赐的《藏经》;无暇和尚花费28年,用自己的舌血调研银粉书写的《华严经》;还有其他书画,法器等千余件。</h3> <h3>  金地藏的像碑</h3> <h3>  金地藏的僧帽,僧靴。如为真品,不亚于耶稣的裹尸布。</h3> <h3>  国家一级文物,九华山镇山之宝——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此物为清代苏州人梅城吾捐赠的。</h3> <h3>  馆中有九华山历代高僧事迹展及有关法器等实物。</h3> <h3>  化城寺门前金地藏的放生池。</h3> <h3>  寺前广场上的娘娘塔和古井。塔已早毁,古井犹存,诉说着传奇的佛教故事。</h3> <p>  化城晚钟,是九华山十景之一。每当暮色苍茫,晚钟敲响,低沉而悠长的钟声回荡山谷,各寺僧人同时诵经,居民游人听声心动,充满神奇、静谧的气氛。</p><p> 这钟声,借景,借诗,借歌,借故事,在中国人的心中响了上千年。从西安的雁塔晨钟,到洛阳白马寺的钟声,从姑苏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到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再到韶关的南华寺……</p> <h3>  化城寺的鸽子。上百只鸽子每日停在化城寺门上的屋檐,不时围绕寺前广场,九华街回旋飞舞,并在广场与游人相亲相近。</h3> <h3>  2·肉身宝殿</h3><h3> 这是九华山核心景点,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由来的象征,也是地藏菩萨生前讲经说法之地,所以这里又叫“布经圣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h3><h3> 公元794年农历7月30,金地藏忽召徒众告别,安然圆寂于化城寺。其肉身被安放在石函内,三年未腐,颜状如生,据此徒众认定他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于南台(神光岭)建石塔安奉肉身,后建肉身殿保护石塔,逐渐形成以肉身宝殿为主体的寺院。“不到肉身殿,不见菩萨面”。这里也是众生竞相礼拜地藏菩萨的重要场所。</h3><h3><br></h3><h3> 从北路走,先到山门。从山门进去,爬几百级台阶,才可以到达肉身宝殿的主殿。沿途会经过弥陀殿和地藏禅寺两个大殿,殿与殿之间有回廊相连。</h3><h3> “山门”二字题额为钱学琛所题;“行愿无尽”四字题额为赵朴初所题。</h3> <h3>  弥陀殿里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h3> <h3>  地藏禅寺。匾额为赵朴初所题。</h3> <h3>  地藏禅寺供奉着九华山最高的一尊地藏菩萨坐像。地藏菩萨坐像右边站立的是慈明和尚塑像,左边是闵公(慈明之父,也是慈明的僧弟)塑像。</h3><h3> 殿堂左边还供奉着传奇僧人慈明的不腐肉身。</h3> <h3>  慈明和尚的不腐肉身。</h3><h3><br></h3><h3> 九华山形成众多僧人肉身(据说有14尊,文革时期被毁5尊,现存7尊,另2尊在铜陵市),至今是谜。据说原因有三:1,独特的缸葬形式。缸中置木炭和石灰,水分吸收殆尽,保持缸内和尸体干燥,并泥浆封缸阻止氧气进入,防止细菌繁殖,保持肉身不腐。2,死前体内脂肪和水分极少。大限来临之前,十天半月不沾饮食,身体变得干燥,为死后坐缸变肉身奠定了基础。3,独特的修行道涵。长年食素不沾荤腥,又多食九华山产的弱碱性食材,使身体呈弱碱性体质。是否如此,不敢妄加评论。</h3> <h3>  </h3> <h3>  再爬99级台阶就到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了。</h3><h3> 现在所见的大殿是清末重修,典型的宫殿风格。重檐歇山顶,铁瓦木梁石柱石墙。北门厅上方悬明神宗所赐,赵朴初题写的“护国肉身宝塔”匾额和青阳书法家施玉藻题写的“东南第一山”匾额。南门厅上方悬明代青花匾额“肉身宝殿”和黎元洪题写十六字篆书地藏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h3><h3> 殿堂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背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大小不一56尊。塔内有三层石塔(亦可视为石缸或石函),装有金地藏肉身。形成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神奇景象。</h3><h3> 肉身被塔盖住,信徒与游人都不可见。</h3> <h3> “ 一步一叩首,两步两伏卧; 心中若有佛,何惧路坎坷。”宗教是人类心灵的抚慰剂。</h3><h3> 一对从山下拜佛上来的青年男女。</h3> <h3>  宗教无国界,寺庙有国家。这是肉身宝殿前门场上的国旗。九华山所有的寺院升起的旗都是国旗,这与藏传佛教的寺庙(两个旗杆)所升的经幡旗不同。</h3> <h3>  3·旃檀林(大悲楼)</h3><h3> 位于九华街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咸丰年间兵毁,光绪年间重建。据传初建时,僧人伐寺后山上古树,见木质坚硬,纹络纤细,酷具异香,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又因寺后的山丘与佛经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相似,因名该寺为旃檀林。现殿宇扩建后,安单接众。</h3><h3> 旃檀林原有五座殿堂,建筑风格为民居与宫殿结合式,均为砖木结构,比较破旧。后新任住持募建三大新殿,于1994年落成。新殿由大悲宝殿,大愿宝殿,严华宝殿组成,分别供奉有关佛像。三个大殿成品字形布局,外加新建的高大山门,使旃檀林很有气势。</h3> <h3>  山门</h3> <h3>  大悲宝殿(主殿高六丈三尺,内殿长宽高均为十九米,以与菩萨二月十九日诞辰,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的三个吉日悉心相应。)殿堂正中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四周供奉84尊全堂佛像。四周回廊大理石阑干护持,立柱和屋檐上方雕龙刻凤,华丽而典雅,雄伟又壮观。</h3> <h3>  华严宝殿。供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祖,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h3><h3> 殿堂内外设计,建造极其讲究,精致细腻,巧夺天工,与西方教堂相比,毫不逊色。</h3> <h3>  大愿宝殿。供奉有9·9米高的四面地藏菩萨。</h3><h3> 此殿建筑与前两座殿堂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h3> <h3>  旃檀林寺院内的观音菩萨雕像。</h3> <h3>  4·祇园寺</h3><h3> 祇园寺本名祇树庵,据说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居住的地方既不是寺,也不是院,而是精舍或园,所以易名祇园。该寺始建于明代,它与甘露寺,百岁宫,东崖寺合称为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从建筑规模上,它是最大的一座寺院。</h3><h3> 从建筑风格上看,既有民居式,又有宫殿式,还有组合式。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堂,观音殿,药师佛殿,卧佛殿,藏经楼,讲经堂,客堂等十多余单体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回环曲折,结构精妙;殿宇巍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廊腰缦回,移步换景。寺内有大小100余尊菩萨雕像,雕塑精美,千姿百态,端庄慈祥,栩栩如生。</h3> <h3>  祇园寺的庙门。为组合式建筑,飞檐翘角的宫殿式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巧妙糅合,形成一体。</h3><h3> 庙门与寺院内的主建筑不在一个轴线上,偏离轴线45度。因为曾是化城寺的寮房之一,所以庙门是朝向开山祖寺——化城寺的。</h3> <h3>  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殿宇建筑。</h3> <h3>  曲折勾连,廊腰缦回。</h3> <h3>  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h3> <h3>  供奉着九华山最高大的三尊佛像(12米)。</h3> <h3>  宽阔的万佛殿里供奉着高大的五方佛,四周密布上万尊小佛像。厅堂可容纳数百僧俗举办法事活动。</h3> <h3>  典雅高贵的卧佛殿。</h3> <h3>  卧佛与众菩萨的雕塑鲜明靓丽,端庄慈祥,栩栩如生。</h3> <h3>  厅堂四壁和屋顶雕梁画栋,美妙绝伦。</h3> <h3>  药师佛和观音殿同样美轮美奂。</h3> <h3>  清晨, 僧人在佛殿认真诵经。</h3><h3> 一班人看来,出家人身居庙宇,清静无为,吃穿不愁,悠哉悠哉。其实是误解了,他们的活动紧张而有规律。每天3点半打板起床;4点上殿;6点下殿,过堂(僧俗同时用餐);7点各司其职,按分工活动(禅堂打坐,看殿扫地,客堂接待,老僧安养,住持政务);10点半过堂,午休;下午1点工作;4点半过堂;5点晚课;7点结束,禅堂打坐;9点止静。</h3> <h3>  僧舍门口的对联。</h3><h3> 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境界。</h3> <p class="ql-block">  走入教堂或是寺庙,无论有无宗教信仰,都会感到它是一个安放灵魂的场所。你会悟到一个“善”字,看到一个“淡”字:做个心地善良的人,便是心中有佛;看淡世事,心安便是归处。</p> <h3>  虔诚的进香者。</h3><h3> 九华山的寺庙规定,每位游客在寺内可免费敬三只香,并插到指定香炉中。既满足了敬香者心愿,又做到管理有序。</h3><h3> 游人在寺院里应该遵守必要的规矩和行为:一是不可以用脚踩着门槛进殿内,要直接迈过,因为门槛是神佛的肩膀。二是不可在佛殿里讲红尘里的荤段子和笑话。三是不可乱动僧人的法器,这是对僧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佛的不敬。</h3> <h3>  5·百岁宫</h3><h3> 百岁宫坐落于九华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顶端,原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始建于明代,全国重点寺院。</h3><h3> 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今北京卢沟桥人),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崖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一级藏品)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恰逢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跌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朝廷。崇祯三年(1630)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后弟子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正因万年寺是为纪念百岁无瑕和尚而建,因名百岁宫。</h3> <h3>  百岁宫的寺庙建筑别具一格,充分利用山体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并且将山门,大殿,肉身殿,斋堂,库院,僧舍,客房等融为一体,没有单体配置,近看似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远观恰似一座通天拔地的城堡。从正门看大殿,只是一层楼,东侧的厢房也只有两层楼,总高不过10米。但从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5层楼。</h3> <h3>  百岁宫的 大雄宝殿。</h3><h3> 门头上悬挂“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楷书寺名竖匾,出自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之手。</h3> <h3>  大殿中央供奉着“横三世”佛,四周围绕24诸天像。</h3> <h3>  无瑕和尚的肉身殿。这位有道高僧的肉身,供奉在此已经350多年了,至今不腐。</h3> <h3>  宫殿式的 五百罗汉堂。</h3> <h3>  金光闪烁,各具形态,气势威严的五百罗汉。场面壮观,震撼。</h3> <h3>  护法神王灵官。本是道教中的一神,被佛界请来护法,这是九华山各寺院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地藏王的原护法神韦驮一次不听劝告,怒杀了一位对地藏菩萨不敬的状元犯了杀戒,于是地藏请来了道教的灵官镇守山门。这反映了佛道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h3><h3> 这位三只眼,手执长鞭的外聘执法人员不但管佛界,还要管凡尘:“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h3> <h3>  睡佛前的留影。在百岁宫缆车站向后看,由大、小花台山连接起来的山峰很像一个躺卧的佛头。人们争先在此照相。</h3><h3><br></h3><h3> 横看是山</h3> <h3>  竖观是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