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宜章县白石渡镇,小镇范围不大,基本沿京广线两侧布置,可以这么说,是因粤汉铁路建设而兴,又从某种意义来说因京广复线而衰。</h1><h3><br></h3><h1> 小镇因地理位置在湘、赣、粤三省交界处,又有京广铁路南北贯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繁忙,当时属计划经济年代,三省七个县的物资在白石渡调拨,再者当地盛产的竹木等农副产品调运全国各地,各地的物质调拨站云集白石渡。</h1><h3><br></h3><h1> 白石渡镇位于郴州市宜章县中部,毗邻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黄埔镇,是湘粤赣三省通衢要道、三省七县物资集散地。</h1> <h1> 白石渡集镇南约1公里处,有一大白色岩石矗立,高数十米,陡峭似壁,山对面的章水河畔有一村落名江边,过去设有渡口。村内有盐埠,上下商铺泊此,故名白石渡。</h1><h3><br></h3><h1> 白石渡镇基础设施完善,属老建制镇,1957年设镇。1966年曾改名红岩镇,1982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历来是工业老镇、交通要镇、文化名镇,是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镇和示范镇。2012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湖南省特色镇,郴州市“十二五”示范镇。</h1> <h1>这是往返于三都一一郴州一一白石渡的"专列。每天一趟的慢车,大约在八十年代后,去三都的客运车停开,而去白石渡的火车在2002年停开。原因是由于公路运输更加便捷,还有京广复线在1985年后开通,一般区间的小车站都停止客运服务。</h1><h1> 在六、七十年代的绿皮火车,春节时还很难乘车,增加的加班车,也是货车闷罐车,在角落挡个席子,放过便桶解急。</h1> <h1> 郴州至白石渡的专线列车,每天下午往返两地,一是为了方便沿线铁路员工上下班;二是为了方便沿线槐树下、坳上、太平里和白石渡村民进城出售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大家称之为人民群众的“暖心车”,虽然节约不太多车票钱,但方便了村民挑担上车,更体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h1><h3> </h3><h1> 其实,在云贵高原的"成昆铁路",也有类似的“暖心列车",采用的是客货混运,满足沿线村民进城出售农副产品。</h1> <h1> 时隔半个世纪后,又去白石渡,那一定很有故事。是的,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父母曾经从去白石渡的原郴州地区供销白石渡调拨站工作,我也在白石渡小住一年时间,在1968年回郴工作。</h1><h3><br></h3><h1> 这次专程去白石渡,约好西街水巷发小张利人一同前往,他原为知青下发去汝城农村,也曾往返途经白石渡。两人不谋而合,相约去乘坐免费火车去白石渡,寻找难忘的过去。来到老火车站大失所望,整个车站空无一人,车站成为一片废墟,只有三股铁轨还静静的趟在空旷的大地。据说,目前还有少量货运业务。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旧地人去楼空,难寻少年旧梦……</h1> <h1> 中午12时乘郴州去白石渡“专列“,仅二节车厢。途中短暂停靠槐树下站、坳上站、太平里站,有上下车的铁路员工和村民进城出售农副产品。终点站为白石渡新火车站,其实美名新火车站,早就在2002年停办了客运业务,诺大的候车室杂乱无章,成了小车停车场。</h1><h3><br></h3><h1> 从新火车站到白石渡镇约5公里,没有公交车,只有乘摩的前行。途中要穿越一段无人烟的山坡,据传,有时偶遇打劫之人,相对不安全。加之停靠白石渡站的客运车仅剩下唯一的通勤车,似乎觉得白石渡火车站消声灭迹了。</h1> <h1> 白石渡老火车站大门,要沿十多级台阶而上。如今早已空无一人,昔日进出火车站的人流已是咋日黄昏。</h1><h3><br></h3><h1> 白石渡站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白石渡镇,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始建于1936年(当时的粤汉铁路,广州至武汉。“文革"期间改名红岩站,1982年恢复原站名。</h1> <h1> 在白石渡老街小店吃中餐,我与发小同行2人点了两盘家常菜,久闻白石渡很有地方色彩的“三大碗",只是2人吃饭,也点不了这么多菜而已。</h1><h3><br></h3><h1> 小饭店老板是小两口,老板娘主管店内经营。老板则打杂,兼做摩的司机。饭后带我们去章水河和白石渡老村落走走,随道去了正在筹建的红色旅游景点,最后送我们去汽车站,转乘去宜章县城的大巴再回郴州。</h1> <h1> 来到白石渡,看到久违的“红岩大酒店"思绪万千。其实,在“文革“期间,在那个充满政治色彩的年代,似乎什么都要涉及红色二字,于是,白石渡改称为“红岩",在1985年后恢复为白石渡镇。</h1><h3><br></h3><h1> 我们不由回想,郴州的人民西路,起初也称红卫西路。还有原资兴县,拟改称“兴无县",实在有点荒谬,当然,这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当年的历史痕迹。</h1> <h1> 白石渡老街,去火车站的解放路,也许是贯穿小镇南北的唯一大街。大街的北端就是白石渡老火车站。街两侧也没有什么店面开张,火车站搬迁后,附近的仓库也失去功能。走进去一看,一栋两层楼房的旧宅,仔细一看墙上留有"文革期间"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航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饱经了历史沧桑。</h1> <h1> 白石渡老火车站出站后左侧,有原白石渡铁路公安派出所。常言道“铁路公安,各管一段",也就是辖区管理范围。</h1><h3><br></h3><h1> 如今,早已人去楼空,那二层楼房,还有独立的小院,也许还有老公安留守驻地……</h1> <h1> 白石渡老火车站的铁路到去汝城的高架公路桥为止,因为京广复线在1985年开通后,该段铁路属原粤汉铁路单线已废弃。前方几公里处,还保存着粤汉铁路的"白石渡隧道和省界桥”,过了省界桥就到了广东省境内。原粤汉铁路的路基,在白石渡路段铺筑了水泥路面,行车也比较方便,而粤北段仍是原路基,路基上的道渣残存着。</h1> <h1> 白石渡老火车站的铁路旁,那高高的装卸货平台,早年有过曾经的辉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卸货物不像现在高度现代化,仅有的龙门吊车和人背肩扛,不论是装车的竹木等农副产品,还是卸货的百货纺织品等日用产品。今天,空空的卸货平台,杂草丛生,一片雕零。往年的劳动者的艰辛汗水曾洒在这铁路两旁,至今难以忘怀。</h1> <h1> 位于白石渡老火车站的机务段公寓,如今大门紧闭。这里是专门为当时郴州机务段的司乘人员倒班的食宿休息场所,那独立的二层楼,在当时白石渡老火车站,也算是独一无二的“豪宅“。建议在此公寓拟建个”粤汉铁路白石渡遗址陈列馆",为纪念当年修建粤汉铁路的建设者做出的伟大贡献!</h1> <h1> 白石渡老火车站人行道口依然保存,只是往日呼啸而过的火车难见踪影。那横穿铁路的人行石板,跨越了近百年的历史穿越,还将伴随居住铁路两旁的人们继续前行。</h1> <h1> 过了白石渡原铁路道口,往左拐还有一条支线铁路,据说是去杨梅山矿务局的铁路。如今,铁路钢轨早已锈迹斑斑,铁路两旁的仓库大门紧闭。</h1><h3><br></h3><h1> 望着眼前的老白石渡老火车站,那废弃的粤汉铁路,还有那废弃的车站、站台、仓库等等,是那么有历史底蕴。既然宜章县政府在不远的粤汉铁路白石渡隧道,竖立了“粤汉铁路遗址"保护碑,是否可将白石渡老车站一块,设立一个“粤汉铁路遗址"旅游景点,将郴州至白石渡的铁路通勤车,改为白石渡旅游专列,时间要调整下,从上午8点开出,下午4点返郴。当然,政府需增加投入,利用原老车站做个“粤汉铁路陈列馆”,还可以在老车站停些各式的老火车机车供参观或拍照。</h1> <h1> 中秋佳节刚过,我与西街水巷发小张利人,乘免费绿皮火车去白石渡。旧地重游,几多感慨,瞬间打开了他当年知识青年下放汝城县热水镇的记忆闸门。</h1><h3><br></h3><h1> 那是1969年1月9日,原郴州镇龙骨井学校的甲、乙两个毕业班共37位同学们,碾转来到汝城热水镇这个广阔的天地。那时从郴州至汝城没有直通班汽车,往返汝城必须从白石渡转车。</h1> <h1> 从郴州至白石渡尽管才四十多公里,但那时的火车为"普列"即俗称慢车,途中每个车站必停,因为那时京广复线尚未修筑,为单线铁路,要避让对面开过来的火车,特别是普列,要让“直快"、"特快"火车。</h1><h3><br></h3><h1> 普通列车要慢悠悠近二个小时才到白石渡,然后转乘开往汝城县的客运汽车,到汝城后又马不停蹄买票去益将乡。从益将乡步行几十里山路去热水乡。有一次因时间耽误,一个人在漆黑不见五指的山路间,山谷里野兽呼嚎和鸟呜让人毛骨悚然,心里确实有点害怕。</h1> <h1> 回想八年的知青生活,那是个难忘的岁月,有酸楚,有磨难,更有快乐。那是知青下放的一辈子精神财富。从一大批少男少女,转眼在汝城那片热土奋斗了八年,张利人在1976年招工去了汝城电站,后来调回郴州城郊供销社到退休。</h1><h3><br></h3><h1>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h1> <h1> 原在铁路工作好友杨春林老师、陈志强和铁路子弟蒋利钦,由我自驾车去白石渡。早就听杨老师介绍白石渡有他们曾经呆过的白石渡站,还有粤汉铁路遗址。</h1><h3><br></h3><h1> 首先驱车来到白石渡老火车站,那里有熟悉的站台,还有那简易的一层铁路宿舍。陈志强逐一介绍当年他们家住的房屋,不过现在很少人居住,偶尔碰到一个老同事还住那,在门前屋后种点小莱。</h1> <h1> 粤汉铁路还有一段红色故事。,1936年,中央红年在宜章县白石渡镇越过粤汉铁路,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时,曾有160多名铁路工人加入红军。</h1> <h1> 宜章县白石渡镇白石渡村,曾经是中央红军長征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邝氏宗祠 白堂)。目前,正在建设红色旅游景点,缅怀先烈,传承红色文化。</h1> <h1> 中央红军曾经路过白石渡,当年的红军行军桥还保存完好。旁边是现在通往汝城上井岗山的公路。</h1> <h1> 粤汉铁路桥梁、隧道、护坡遗址位于白石渡至湘粤两省交界处的铁路沿线上,始建于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竣工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现存有省界桥、风吹口桥、燕塘桥。三处隧道(白石渡、燕塘、省界隧道)和护坡遗址。</h1> <h1> 粤汉铁路的修建,南到广州,北到武汉,故称粤汉铁路。1957年武汉長江大桥通车以后,江北的“京汉铁路"与江南的“粤汉铁路"接通,称为"京广铁路",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京广复线铁路通车以后,白石渡这一段原京广单线铁路便被错开停止营运,后逐渐废弃,结束了它运行近七十年的历史使命。</h1> <h1> "千条路万条路,当不得白石渡“、“挑盐上州九十里大路到郴,吃郴州的豆腐喝白石渡的酒,初一唱戏到十五"。这些民瑶,充分反映白石渡在湘粤通衢要道,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曾有"小香港"之称。</h1><h3><br></h3><h1> 凭栏回首,她记载了太多的往事和记忆,辉煌画卷历历在目。今天,也许反思下,从京广复线的开通,白石渡火车站逐渐失去了客运功能。还有宜章县城附近的高铁也是擦肩而过。试想,一个曾经交通位置显著重要的小镇,没有人来人往的人流和物流,是很难再现辉煌。据说,京广复线拟开通时速200多公里的"动车",期待能在白石渡停靠……</h1> <h1> 通过老照片一同去感受那段悠远的历史。粤汉铁路白石渡遗址,那高矗的省界铁路桥,那饱经蒸汽火车熏黑的白石渡隧道,还有那在白石渡老火车站陈旧斑驳的铁轨,埋藏在荒草中,都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粤汉铁路,都承载着人类开拓进取的梦想……</h1> <h1> 值得庆幸是,郴州市和宜章县人民政府在粤汉铁路白石渡隧道立碑保护该遗址。由此而想,建议拟建"粤汉铁路白石渡遗址公园",由市旅游局联合市规划局对该区域(含白石渡老火车站)加强规划,一方面让粤汉铁路白石渡记忆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增加白石渡的景点,同时借此机遇使白石渡火车站重新回归。给市民休闲提供一个好去处,又对粤汉铁路遗址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保护性开发。</h1> <h1> 粤汉铁路省界桥下的白沙河,她与粤汉铁路齐欢共舞,向南缓缓地流入珠江。这里既是長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分界线。</h1><h3><br></h3><h1> 据记载建设株洲至韶关这段粤汉铁路时,有十八万民众参加施工,先后有3400名筑路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在享受繁荣之际,不能忘记先辈的艰苦卓绝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在。</h1><h3><br></h3><h1> 感谢《百度搜索》提供相关资料。感谢好友杨春林、陈志强、蒋利钦、张利民、邓勇华提供无私帮助!</h1><h1> 编 制、摄影:姚宁</h1><h1> 校 核: 燕 儿</h1><h1> 2019年12月22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