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良的美篇

朱东良

<h1> <b>不吐不快京张线<br></b><br></h1><h3> <b>宋国兴</b></h3><h3></h3> <h3>  正伏案校对书稿,忽就收到了晚报编辑秀梅女士的语音微信。所述言简意赅,开宗明义让我写写张家口的绿皮列车。真像是荡漾的豆浆中兑入了卤水,连日的思潮一下子就被这个命题凝固了。<br></h3><h3><br></h3><h3> 随着京张高铁开通运营的日子临近,压抑的思绪犹如一锅热粥,不自禁地在心灶上咕嘟。以致让人不吐不快。<br></h3><h3><br></h3><h3> 京张铁路曾给国人、给张家口带来了多少自豪、骄傲。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条百年铁路越来越显出了它的老态龙钟。坐在它托起的老旧绿皮车上,真切地感觉到了那两条铁轨的吃力、绿皮车想跑起来却又有心无力的无奈。</h3><h3><br></h3><h3> 我们的京张铁路老了。就如同我们的爷爷、奶奶,气血盛旺的年纪时,为福荫后辈儿孙尽了全力。可到了晚年,就难以与后来人再论高低了。</h3><h3><br></h3><h3> 在我任原铁道部影视中心编导,走遍全国各铁路局采访铁路建设的经历中,每乘坐一次新问世的列车、每拍摄一条新修建的线路,都自然想起家乡的这条京张线、想起那慢慢悠悠的绿皮列车,还有张家口北站月台上的那沧桑扑面的老雨棚。</h3><h3><br></h3><h3> 从家乡到北京仅仅不足200公里的距离,却要走上3个多小时的时辰。后来全国铁路大提速,几乎各条干线都快起来了,单单京张线上的绿皮车却因为要让路途经的列车,须半路停车等待,这一下让原本就迟缓的客列又无端搭进去几十分钟的时耗。</h3><h3><br></h3><h3> 眼看着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相继都进入一小时经济圈了,却只有京张线上的绿皮车依然在那条百年路上爬行。相形见绌之下,我为家乡的列车焦心。这多年来,老线路、绿皮车成了我的心病。</h3><h3><br></h3><h3> 写昆明局铁路局客运公司的改革《突破》,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绿皮车;写广深铁路的《城际列车风》,让我念及家乡的绿皮车;写青藏铁路的修筑通车,让我遥念家乡的绿皮车;写沪杭、沪宁高铁试验时速突破480公里,让我感慨家乡的绿皮车。</h3><h3><br></h3><h3> 这沮丧心情的缘由,都是因了速度。对人家那风驰电掣般时速的艳羡,愈加盼望自己家乡也能有一天跑起来现代化的中国动车。</h3><h3><br></h3><h3> 那些年,家乡列车的时速成了中国铁路中时速最慢的典型。全国铁路大提速时,部里要摄制一部电视系列专题片。主题自然是铁路提速的必要性及提速前后列车时速的对比。</h3><h3><br></h3><h3> 在选择要拍摄的线路时,京张铁路就显出了它独有的“优势”。1、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百年铁路;2、时速最慢的老路、老站、老绿皮车。凭着这“资历”,京张铁路就成了必拍的线路了。还是我撰稿、编导。构思中,我蓦地想起了原来在煤机厂的老同事何凤玲的探亲经历。她的往事最能佐证铁路提速的意义。</h3><h3><br></h3><h3> 何凤玲是一位军嫂。她的丈夫是在云南服役的一名空军飞行员。那个时代,她每去昆明探次亲都要经受一次脱胎换骨的折磨。怀里抱着孩子,身上背着、挎着包裹,从张家口北站上车,再到北京换乘,再上开往昆明的列车。一路挤车、憋尿、不敢动窝地足足熬够65个小时,才能走完这段艰辛路。主意打定,我带着摄制组来到张家口开始采访拍摄。张家口车务段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专门派了段党办的史金柱、魏淑萍、南东等同志配合拍摄。</h3><h3><br></h3><h3> 原本拍的是京张线几十年不变的落后时速,我怕伤了车务段同志们的面子,就拿詹天佑老爷子说事,猛夸京张线伟大的历史意义。这让段上的同志们就都挺自豪。壮实的史金柱心直口快,一说詹天佑,他便引以为豪道,那是咱们铁路的祖宗。京张线没得比,这是铁路线中的文物!</h3><h3><br></h3><h3> 秀美的魏淑萍嫣然一笑说,咱们北站除了候车室重新翻盖过,那站房也都百年历史了。把它们都拍拍吧,可珍贵呢!</h3><h3><br></h3><h3> 南东带着书卷气提示我们说,北站的站房、宣化的站房都有着历史考证价值。南站还有詹天佑的塑像,这些入镜都是难得的画面。大家的口气里,都为我们的京张线自豪、骄傲。可一说起列车的时速来,又都显出了心底的焦急与无奈。带着对京张线崇敬又同情的心情,我们拍摄了张家口北站、南站、宣化站,采访了何凤玲一家人,听她讲述了当年赴云南探亲的一路艰辛。</h3><h3><br></h3><h3> 这是2007年的事了。此一去便又是十多年过去了。这十几年里,全国各地的高速铁路如雨后春笋。没有高铁的地区也通过不断的提速让列车加快了速度。唯有京张铁路,一直就那么百年不变地嘠悠着,甚或后来都到了走走停停的地步。百年老线就这么气喘吁吁地驮载着儿孙们费力爬行。</h3><h3><br></h3><h3> 张家口人民心疼着这条百年老线。感恩着那一列列不辞辛苦的绿皮车。心中期盼着能让新的高铁线路替替百年京张线,让老人家也有个安逸的晚年。绿皮车已尽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该让崭新的流线型动车风风光光地在京张大地上一显神威了。</h3><h3><br></h3><h3> 机遇在百万人的祈盼中来临了。2022冬奥会历史地选择了北京、张家口为举办地。一条画在蓝图上的京张高铁线,在筑路大军的日夜奋战下,终于在京张大地上绚丽夺目地出现了!</h3><h3><br></h3><h3> 这是一个伟大的临盆!</h3><h3><br></h3><h3> 中国高铁新宠儿带着百年京张铁路的神圣遗传降临于世。它靓丽的身姿虽然再没有了绿皮车的拙朴,可它同样有着父辈、祖辈那一往无前的精神、有着勤恳踏实为民效力的情怀。</h3><h3>这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它将在祖辈走过的大地上跑出让世界刮目的时速。</h3><h3><br></h3><h3> 哦,百年京张线,哦,亲亲的绿皮车。哦,高铁京张线,哦,全新的动车组。亿万人民将用最真诚热烈的掌声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接力! </h3><h3> 写于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之际</h3><h3><br></h3> <h3>2007年为铁路大提速电视片作者宋国兴采访张家口北站</h3> <h3>2007年在张家口北站与车务段同志合影</h3> <h3>采访何凤玲一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