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 杏坛积香</font></h1><h3><b><i> ——记杨家四代人的教育情结</i></b></h3><h3><b> 一</b></h3><h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阵阵稚齿奶腔的读书声,飘荡在小巷中,经久不息。</h3><h3> 巷子位于鸣皋那个古老的伊川书院西邻,靠南头的一座草堂中,稀稀疏疏摆放着六七张木桌,坐着六七个六七岁的懵懂少年,正在认真地随着先生诵读《三字经》。先生姓杨名清林,有五十来岁的年纪, 是一位老秀才。只见他穿一身青布袍,戴一顶瓜皮帽,鼻梁上架一副老花镜,身后垂一根长辫子,案上横一根二尺半长的戒尺,表情严肃,声音却有些沙哑。坐在第二行中间的,是先生的两个侄子,一个叫作中魁,一个叫梅芳,都是先生起的名字。读着读着,兄弟二人不知为甚掐了起来,不依不饶的。先生没训他们,只是让他俩站起来背书,那中魁刚背了三四句就卡了壳,又叫梅芳背,只见他背着手,摇着头,滔滔不绝。结果中魁挨了板子,梅芳没受责罚,先生不由啧啧道:孺子可教,日后必有大出息也。</h3><h3> 这一年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刚从河南开封省城师范毕业的蒋峨回到鸣皋,借宋代大儒程颐老夫子讲学的书院,创办了一所新学堂,称作“伊川两等小学堂”,开洛嵩地区兴办新学之风。学堂别开生面,引来四方俊秀生童,开始接受新学科新思想的熏陶。</h3><h3> 杨梅芳出身于名门世第,祖上曾做过淮扬盐政使和贵州布政使,诗礼传家。那年他六岁,瘦瘦的个头,戴一顶绣了边的瓜皮小帽,穿一身藏青袍,外套一黑色马夹,长得眉清目秀,英气飒爽。小梅芳天资聪颖,不二年,《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孝经》,都背得滚瓜烂熟,句意典故,无不通达。书院那边的读书声,唱歌声和上体育课的喧闹声,不时触动着他幼小的心灵,也萌动着他的好奇心,私塾已盛不下他的小书包了,他要上新学。</h3><h3> 在他百般要求下,宣统三年春,父亲终于送他走进了东隔壁的小学堂,这一年小梅芳九岁。他的哥哥大号同祥,长他九岁,为了供他上学,早早退馆务农,扛起了家庭重任。</h3><h3> 新学堂的堂长蒋峨是同盟会员,教务主任石朝臣与蒋既是同年,又是同志。他们明里办学,暗地里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学生思想活跃,渐渐萌发了向往自由民主的反清意识。梅芳的老师是本镇的秀才,一为高伯舒,讲经学与文字;一为郭绍阳,讲算术与地理。高先生讲的《论语》《孟子》和《大学》,深入浅出,论点明晰,举例贴切,又写得一手好字,手中戒尺轻易不用,学生守规蹈矩,兴趣浓厚。梅芳颖悟好学,自然深得老师垂爱,学业与日俱增。</h3><h3> 宣统三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蒋峨受命联结王天纵的绿林武装,发动豫西起义,响应南方。翌年,清帝逊位,中华民国成立,小学废读经课,改为国文。学制改为七年,历史、地理、图画、唱歌、体育俱列为了必修课。</h3><h3> 星转斗移,纸墨浸香,书院里的大柏树因杨梅芳的就读又添了七个年轮。民国七年,杨梅芳毕业,遵父亲至嘱,考入了嵩州师范,当然,成绩是优秀的。也还是在这个书院,他的历代先祖们,有考中进士举人为官的,也有中为拔贡、恩贡、岁贡业儒的,在这动乱的年月,父亲为他选择了后者,毕竟那个时代教员是很受社会尊敬的职业。</h3><h3> 三年后,杨梅芳学业期满,回到母校做了一位教书先生,不久结婚成了家。宋柏苍苍,戒尺森森,教鞭煌煌,杏坛融融。梅芳为师,文理兼长,着一身青布长衫,戴一顶栽绒礼帽,文质彬彬,风度翩翩。课堂上,他语言平实,挥洒自如,声情并茂,教学相长。他写得一手行楷,每年春节,街坊邻居都找他写春联,他乐此不疲,学生与家长来拜访的络绎不绝。年轻有为的小先生,从教不数年,声名鹊起,校长青睐,学生爱戴,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h3><h3> 是时民国肇造,军阀混战,地方上又时常闹土匪,贫富俱难安业。国乱尚武,梅芳的小学同窗,有两个入军旅都做了连长,连他的师范同学郭绍绪,毕业投军,三年后也升了营长。三尺讲台,似乎已容不下他这匹千里驹。他要投笔从戎,定国安民,再也不安于做一名文弱的教书先生了,他的鸿愿在马背,在沙场。</h3><h3> 民国十三年,过了春节,他向学校递了辞呈,背着家人到洛阳投了军。父亲得知他的去向,大失所望。第二年冬,他带着他的一排人,随团到彭婆地区剿匪,是时杆首姜明玉常到这一带劫掠。不久在一次战斗中,梅芳不幸中弹阵亡,英年殉国。部队具棺将他送回故里,父亲却不让他回归家门,灵柩被停厝在镇外的明道观里。他的学生,他的家长,他的同学,惊闻噩耗,无不扼腕,纷纷来到灵前吊唁送行。二十年后,他的胞侄接过了他留下的那支教鞭。</h3> <h3><b> 二</b></h3><h3> 杨梅芳为国捐躯,英年无嗣。第二年,即一九二六年秋,他唯一的侄子降临在这个濒危的农家小院,一门双承,香烟有续,阖族皆欢。初为人父的杨同祥,让算命先生掐了八字,谓五行缺水,起名为“淼洪”。</h3><h3> 幼年时的淼洪生来瘦弱,一双大眼,两汪清波晶莹明澈,放射出知识的睿光。一家人捧负提携,唯恐不寿,母亲缺奶,每日晨昏奔走,为他寻奶。后来幸得一朱姓女人的奶水,喂养二年,方脱婴为童,渐渐长大成人。</h3><h3> 到了五六岁,他的父亲开始教他学唐诗,一年时间他已能熟背下百余首,小小年龄爆发出了惊人的记忆力。七岁那年入学,学校就是他叔父就读过的鸣皋高等小学,家校一墙之隔,来去方便。时任校长朱荻村先生,治学严谨,思想开明,在校内还创办了女子班。抗战爆发后,省城开封沦陷,原在省第一师范任教的宁子桢先生回到家乡,出任校长。宁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他从学其中,受益匪浅。学校一时名师荟萃,有任过中牟县长的王少康,有在冯玉祥部任过文化教员的高益斋,有书画俱精的贺团五与孟化唐。六年小学,无论是知识的记忆与领悟,还是毛笔字的运笔书写,淼洪同学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六年级全县会考中,他获得了全校第一全县第三的优异成绩。他自幼体弱多病,难免耽误学业,但都及时补习无缺,其间还曾因病休学了一年。十四岁毕业,考入了本区的伊皋中学,那年春节,父亲让他捉笔写春联,门前门后的邻居也纷至沓来请他代笔,一年一年的春联,看着小淼洪渐渐长大,撑起了杨门这片蓝天。</h3><h3> 伊皋中学与小学同校,校长蒋掬薌,北大中文系毕业,时值战乱,回乡任教,兼任语文,古文讲得尤为精道。初一班主任王灵记老师,毕业于马回师范,是中共地下党员,长于文史。中小学两校一制,资源互通,经常利用出操与集会,合唱抗日歌曲。这期间宁子桢与王灵记还曾合编剧目和校刊,宣传抗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排演的抗日小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到街头戏院演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另有孟化唐的抗日漫画,高益斋、刘殿岑书写的抗日标语,时常展示在校园与街头。初二那年,新调来一位李平心老师做了他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河北人,能歌会画,经常领着学生唱革命歌曲,进行爬山长跑等野外训练,暗中为抗战积蓄后备力量。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学校成立“读书会”,暗中为学生传递进步书籍,与学生探讨国家命运,淼洪同学也多蒙赐书聆教。正值发展他们几个学生之际,被县教育局国民党部察觉,派特务来学校窥探,李老师只得匆匆撤离到外地隐蔽。九年的读书与学习,使他积淀了丰富的知识,锤炼了高尚的人品,纯洁了积极的人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h3><h3> 一九四三年秋,他以高分考入了河南第二高中~安阳高中。是时开封高中为第一高中,早因开封沦陷南迁南阳一带。安高自抗战爆发即内迁至郏县,因其位于洛许间,附近县镇学生多报考该校就读,伊皋中学那年只有他与元东村的王聚江考上了这所高中。安高离家百余里,开学报到前日,为了凑够学费,他的父亲卖掉了后院的两棵大杨树。在学校,淼洪他省吃简用,从不愿给家里增添负担 ,生活非常清苦 。他的同学王聚江家里富裕,时常接济他,鼓励他,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第二年四月中旬,日军大举进攻河南,学校被迫南迁,他只得提着书籍和行李卷儿回到家里。父亲不让他随校走,二叔遇难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个一触即败的农院。他是个孝子,只能是违心辍学在家务农。不久家乡沦陷,为防不测,他听从父母安排结婚成了家。白日他随父亲下田干农活,使牛赶车,夜晚复习没能学完的课业。他想教书,可隔壁的学校也停了课,亡国奴的阴影笼罩着故乡的大地。</h3><h3> 一九四五年秋,日本投降,小学复课,聘他当了教员,终于实现了他的抱负,拾起了叔父丢下的教鞭。他身穿一袭长衫,围一根灰色围巾,文雅而不失俭朴。校长许龙长看得起他,让他担任了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又委他为教务主任,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领导的信任,家人的寄托,成为他初为人师的动力,不二年,他对课本与教务已是驾轻就熟,讲批自如,成为颇有名气的小先生。二年中送走了两届学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建国急需的可用人才。这些学生中,有十多人投考解放区的伊洛公学,后来有的从军做了军官,有的安排到了《河南日报社》。还有的或当了小学教师,或当了干部和财粮会计,人尽其用。</h3><h3>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升之际,国运鼎革,国共双方开始逐鹿中原。一九四七年秋,解放军行将从太岳渡河,许校长受国民党县党部之命,要学校突击发展一批三青团员。他因替许编造团员花名册,身背孽债,未能追随学生投伊洛公学任教,以致于解放初期多次受到政治审查,直到多年后方才恢复了他的教师身份。</h3><h3> 一九五五年,他终于接到通知,到鸣皋完小任教,依旧任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虽然花名册那桩公案还没有结论,但政府允许他重新走上了讲台,他的心情是轻松而愉快的。怀着报恩的思想,他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上,焚膏继晷,殚精竭虑,令学校师生无不钦敬。接连几年,哪里需要哪里调,他先后从鸣皋调到姬磨,又调到彭婆,五年三调,每到一处,植桃李一园,最终从小学晋调到伊川四中。</h3><h3> 那是一九六零年的暑假,他从彭婆回到了老家,不久接到县教育局通知,让他到四中报到。四中设于伊河东岸的葛寨村,离家十几里,河上冬春有桥,夏秋有船。学校位于村南,一色的砖瓦房,玻璃窗,院区宽敞幽静。他上身穿件黑蓝色中山服,留着一头乌黑的分发头,背着书籍行囊,健步走进了这所中学校园。他的住室在教室北边,一间斗室,一床一案,在这里一住就是八年。</h3><h3> 校长梁成彦,是一位抗战时期的老革命,为人大度,重视人才,他在这里备受重用。一开始任初一语文兼班主任,和他搭档的数学老师叫秦三虎,当地人,热情豁达,两人关系甚铁。他热爱教育,事业心强,到校后就一头扎进教材中,钻研备课,背诵诗歌,通读课文,课堂上引经据典,声情并茂。他是一个极富责任心的班主任,善于做思想工作,班级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他关爱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儿女,从学习的补习提高,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微不至。有一个酒后的学生,因家庭困难中途退学,他利用周日亲自到学生家做工作,代其交了学费。葛寨村的一个学生因病耽误了课程,他晚上摸到学生家为他补功课,讲作文,谈人生,谈理想。生活困难时期,他带领学生到校外山坡开荒,打下的粮食尽数为贫困学生交了伙食粮。他不仅写得一手端正的毛笔字,还熟知音律曲调,能编排戏剧话剧,学校成立的宣传队,他是编剧兼导演,假期到乡下巡回演出,深受农民欢迎。</h3><h3> 文化大革命中,说他走白专道路,说他历史不清,受到了不应有的批斗,他无怨无悔,从内心反省过去,自觉下到校田接受劳动改造。一九六八年冬,他和众多教师一样,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队分派他到雷沟水库参加劳动,半年后召回村里,安排到大队附中工作。教学没课本,他就教学生练写字。上课时他自备教案,讲一节《毛选》,讲一节古文或诗词,后来还因此被弄到学习班做了检查。</h3><h3> 一九七五年,教育局把他调进了鸣皋高中任教,二年后国家终于又恢复了高招,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高考备考期间,没有课本,没有资料,他找来老课本,老教案,编习题,刻蜡纸,油印出一份份资料,供学生复习,尽心辅导,考试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连续八九年的高考,他的语文成绩都是最棒的,他的作文教学被树为洛阳地区的典范。是时,在全县四所高中的语文教学领域,他与张成林、贾维祥、杜济民四个教师号称语文四大台柱子。</h3><h3> 一九八六年,杨淼洪先生年届六旬,退休后被聘到县志办,担任《伊川县志》副总编,参与了新县志的编纂工作,继而荐任为县政协常委,主编《伊川文史资料》。一九九零年,他的那桩历史公案由时任的孙县长下了定论,证明他的历史是清白的,教龄也从建国前计算,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高中离休教师。他感恩戴德,不愿闲着,在县城为待业青年作考试辅导,回到老家,又自费为乡亲办义校,还时常应邀到公私学校讲学,继续发挥他的余热。在他的门前,学子们为他立起了一座教泽碑,铭刻着他在教育事业上的丰功伟绩。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心,依然游走在三尺杏坛……</h3> <h3><b> 三</b></h3><h3> 杨淼洪先生大德积堂,芝兰秀庭。膝下四子,学业人品皆优,尤以长次为最。老大杨明安,初中阶段随父亲就读于伊川四中,又得父亲真传,文理冠绝全校,一九六五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伊川高中。正值大鹏展翅高飞之际,文化大革命爆发,学业中断,不得不回乡当了农民,更因阶级出身埋没于乡野草莽。直到改革开放教育复兴,学校招考民办教师,方步父亲后尘走上讲台。是时学校极缺英语教师,他直任毕业班英语课,并代为全公社英语老师讲课培训,甚得同行敬慕。第二年应伊川二高招聘,成为一名高中代课老师。一九八二年秋,参加全省民师统考,注册为省编民办教师,重回鸣皋初中本校任教。后因种种变故,不得不放弃了教师这门职业。</h3><h3> 老四杨明会,毕业于伊川四高,正是他父亲执教的学校,高考失利后回乡,应聘到高山乡做了一名英语代课老师,举重就轻,潇洒自如,辗转当地附中数年,颇受当地学校好评。一九八八年,参加县里待业青年招工考试,进入伊川杜康酒厂做了一名办公室职员,由此离开了讲台。在高山任教期间,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女同事,她叫杨麦巧,二人由爱成婚,结为伉俪。麦巧后来通过进修转为公立教师,长期任教高山地区。她从教三十六年,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教学中她精讲细批,勤奋耕耘,与同事品性投契,相得益彰。</h3><h3> 比起哥哥弟弟,老二杨明灿从事教育,可说是一波三折,就连上学的路也多出几分曲折。幼年的他体质瘦弱,一岁那年得了黑热病,几乎没命。八岁正赶上大炼钢铁,小小年纪跳进冰冷的伊河淘铁砂。三年的“大饥荒”,吃糠咽菜,食不果腹,经常是饿着肚皮上课。一九六三年,他以全校第一的考分步入伊川六中校园,那是一所县立中学,校园的前身,就是叔祖与父亲曾经就读并任教过的旧书院。三年学业,各科并举,成绩一甲,尤长于语文英语和史地诸学科。正值毕业前夕紧张复习备考之际,讵料遭逢文革,痛失继续上学的机会。复因成份之故,又浇灭了他参军入伍报效边疆的梦想,惶惶之中于一九六八年秋毕业,成了一名回乡知识青年,挑起箩筐,扛起锄头,加入到了农业生产大军中。</h3><h3> 二十岁那年村里开办附中,招取民办教师,父亲在校为他报上了名,大队会上审批时,又因出身问题被拒于校门之外。事隔十年,他从西干渠工程指挥部回来,恰值兄长到二高任教,村办附中毕业班英语空缺,父亲让他参加招考,接替了哥哥的教鞭。他初为教师,虚心求教取经,认真钻研教材,听讲座,背单词,读课文,写教案,印资料,苦心孤诣,致使他一度患了脑神经衰弱症。十二分心血,换来了全乡一流的成绩,后来参加民师统考,成绩也是全乡最优秀的。第二年他被学校评为县级模范,参加了全县的“双先会”,越年又让他报考了河南电视广播大学,进修学习,他的事业如日中升,大专毕业即可转正。偏偏那年她有了第二个女儿,时任教育组长以违犯计划生育为名,剥夺了他的任教资格,也浇灭了他的远大理想。</h3><h3> 回家不久,他应召进了村委,由办公室主任、副村长到村长。村委十年,他抓了教育十年,在任上力主兴学重教,先后与三任支部书记联手兴学建校。第一期,选址筹款,建起了鸣皋一座三十亩大小的初中新校区,筹建教学楼、教工楼与宿舍楼三座,将初中与小学完全分离为两个学校。第二期,又募捐集资,主持建起了小学教学楼。第三期,他时任村主任,又为小学修建教工楼一幢,为初中翻修实验楼一幢,前后树立起集资建校碑四通。</h3><h3> 一九九三年底,他从村主任的位置下来,应鸣皋一中校长诚邀,重返讲台,以教务副主任兼班主任,长期主抓毕业班,应对中招事宜。他教历史,教语文,讲起来声若洪钟,滔滔不绝。他思路清晰,旁证博引,极富逻辑性和趣味性,学生爱听他的课,甚至有外班学生趴在窗下听他讲课。他风流倜傥,集正气才华于一身,成为几代学子的偶像。学校自他主抓中招以来,一改旧貌,桃李满园,连年被评定为县一高生源主力学校,考入中师中专与重点高中的学生无计其数。学校评先进,年年落不下他,他的名气不亚于他的老子。由于省民师定编时他原来的名额被人顶替,以致再也未能转正,只能以代课老师任教,工资待遇偏低自不必说,更无老年退休金。就这样无怨无悔,一干就是十八年。</h3><h3> 一个乡下代课老师,十分清苦育桃李,一身粉灰染黑发。教育部门不记得他的无私奉献,不体谅他的一番初衷,将他再次作为代课教师予以清退,他不得不含恨衔泪,卷起铺盖走人。为了生活,他走进了一所所私立学校,这是他所不情愿的。他曾两任本村私立学校校长,也曾应聘到县城的学校任教,虽然工资不亚于公办教师,却并不称心,他的心仍然维系在他的母校中。</h3><h3> 二零一六年,他应召回到鸣皋中学协办校园文化,仍代两班课,直到第二年学期结束。他本意希望学校再次留用,直至病老,然而心愿难了,学校把他只作临时聘用,他不得不默默离开了讲台。这年他六十七岁,算上在村委主抓教育工作的时间,他的教龄也有近四十年之多了。</h3><h3> 在他身上, 既有着祖父勤劳朴实的基因与叔祖英毅果敢的影子,又具有父亲勤奋执着的学行与母亲刚直风锐的品性。他是一位农民,干过水利工程,当过村干部,上学当兵是他青年时代的梦。他热爱教育,喜爱文学,尤爱写诗。晚年在县城任教期间,他加入了县作协,又跻身为中华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与河南作协会员,相继担任了洛阳诗词学会副会长,伊川诗词学会会长和伊川作协副主席。他求新求进,勇于参加全国性诗赛并多次获奖。晚年他业余编著了《鸣皋志略》,创作并结集诗词、随笔五六册。当他第三次从鸣皋初中出来,应召进入伊川县人大机关,聘为文化资源调研办公室调研员,二年间先后撰写了《文化伊川》《伊川书院》《李德裕与平泉庄》《平等文史记略》。如今年届古稀,仍笔耕不辍,有人说他著作等身,也许是对他不懈创作的认可。书可使人智,书可使他痴,他一生嗜书如命,爱读书,乐教书,喜藏书,勤写书。书,伴他一生。</h3> <h3><b> 四</b></h3><h3> 杨明灿老师秉承“耕读传家,清白做人”的祖训,学以致用,德以立身。他处处严恪自律,对子女严格要求,企盼他们读书成才,光宗耀祖。长女杨静,从六岁就亲自送入学校读一年级,每期考试必查比成绩,放学回家则辅导作业,其间也深得祖父的诲导。小学六年,学业优良,曾两次获台胞“王武铭奖学金”。进入初三阶段,父亲做了她的班主任,言传身教,悉心督导。是时中专中师尚是热门,她父亲为圆家族的教师梦,让她报考师范,复读那年以全乡第一的成绩,录入洛阳第一师范。在校期间,刻苦攻读,又自学大专,具备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毕业后回母校任教,十年后调入县城学校。杨静文静而端淑,教学认真负责,深得学生喜爱。那些年她的祖父在她家生活,受聘于私立育英中学,父亲在初中任教,一家三代教师,平日时有学生来家,一声声“杨老师”,引得祖孙三人争相答应,成为一段教育佳话。杨静长年任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业务能力强,粉笔字写得也漂亮,曾多次荣获县市优秀教师与优秀班主任,成为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h3><h3> 杨静的爱人名叫马伟,师范毕业,二人曾在一校教书十数年。他初任六年级数学课,成绩佼佼,二十五岁担任镇中心小学校长。他连任校长十六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他思路缜密,处事稳健,务实求进,认真负责,深得中心校好评,是全县不可多得的小学校长。如今鸣皋中心小学是镇上最大的一所学校,学生近千人,教学管理有条不紊,团结奋进,不仅是全镇小学的一面旗帜,还成为伊川教育的实验基地和窗口学校。</h3><h3> 杨洁是杨静的妹妹,初中毕业时父亲让她也报了中师,因连考失利,遂入伊川四高学习,她也是在旧书院就读的第四代传人。高中二年学业期满,父亲又让她到郑州鹤立幼儿师范学习,继续教育接力。杨洁纯真而娴淑,作风热情奔放,喜爱儿童,幼师学业尽得精要。二年实习从教,期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通过了自学大专,把自己雕塑成了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她爱这份事业,与姐姐一样写得一手好字,又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到幼儿园带班,拿得起,放得下,甚得园长之心。回乡后或是到当地幼儿园带班,或是到小学代课,教辅备批,从不含糊。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家长大多出外打工,孩子的作业缺少辅导,办辅导班成为当下社会必须。她毅然决然在村里办起了一家小学班,取名“未来星”,学生由最初几十人发展到二百人,聘用教师十数名。受家庭书香熏陶,她一心圆梦,不计赢利,以一颗爱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较差的学生,也从不岐视,从不放弃。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她把老师视若姊妹,悉心传帮带,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尽心关爱,每逢举行活动或考试,事后总会请她们吃饭,节日送她们礼物。她的辅导班不单是辅导作业,还教他们写好字,校正他们的行为规范。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余活动,或请教官军训,或到书院里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或带他们到敬老院为老人洗脚梳头尽孝心,或到附近游乐园中做游戏,搞个小赛事。她所创办的“未来星”辅导班,别拘一格,填补了正规教学的空白,从平凡中打造着不平凡的事业。</h3><h3> 在杨静这一代,还有两个人投身在教育这个领域中,一个是她的四妹,幼儿师范毕业,现在洛阳一家幼儿园从事教学管理,能歌善舞,教学出色。另一个是她的小弟,名叫杨小刚,算起来已是杨家从教的第四代传人。小刚是老四明会的儿子,南阳理工学院本科毕业,在家庭影响下,也转行教育,先后应聘于河南工学院和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他受父母亲传,走上讲台,英气挥洒,教学相长,从教两三年,已完全能够驾驭课堂,胜任本职工作,前途无量。</h3><h3>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杨门这个教育世家中,一代一代书香相继,教泽绵长。最是春暖花开日,门前桃李尽芬芳。那嘤嘤飘舞的蝴蝶儿,正在把芳菲撒向四方,撒向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