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br></h3> <h3>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br></h3> <p> 李白是大唐的美酒,杜甫则是大唐的粟米。无酒索然无味,无米生计维艰。李白浪漫而瑰丽,笔底常现人间胜境、天上仙阙;杜甫却是沉郁而顿挫,诗中每有天下苍生、民间疾苦。</p><p> 那么,杜甫好不好酒呢?据我看来也是好的,比如他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又如“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还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可见杜甫虽未如李白般“会须一饮三百杯”,但也颇好杯中之物。</p><p> 然则在人们印象里,李白似乎从来未老,无论你在哪里看见他,李白都是丰神俊逸、风流倜傥的三十许士子;杜甫则不然,杜甫似乎从未年轻过!无论你在哪里看见他,杜甫都恍如一脸愁容、形容枯槁、年逾六旬的邻家野老。</p><p> 然而可是但是,杜甫比李白小了将近一轮(事实上是十一岁)。而且,杜甫是李白的绝对粉丝。</p><p>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32岁的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43岁的李白相遇,一番饮酒娱对,杜甫对李白可谓一见如故、再见倾心,于是引为生平知己。不知怎样一来,二人便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并于此会见了诗人高适,三人相洽甚欢。</p><p> 天宝四载(745年),33岁的杜甫又在齐鲁与李白相遇,在饮酒赋诗之余,二人还讨论了炼丹求仙这种比较玄幻的事儿,甚至还一起去寻找所谓的“仙人”---李白似乎有一种错觉,总觉得自己是天上的谪仙人,现下误落凡尘,是以常常希望能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杜甫应该是不信神仙的:李白是浪漫的,他敢想;杜甫则是现实的,他不想。但杜甫信李白呀,李白邀他去寻仙,杜甫也就陪着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仙人是没找到的,但是二人的友情却因而愈发深厚了。于是,杜甫赠李白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怜”此处意为“喜爱”)二人天天同被而眠、日日携手同行,可见感情非同一般。李白亦回赠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你看,李白对这位小老弟明显就没有啥感情:山东呢,咱们是赏过了,现在喝了这杯酒,咱该干嘛干嘛去……真不知杜甫是怎么迷上李白的。</p><p> 事后,李白继续其蓬莱寻仙之旅,杜甫则回长安参加科举,然而造物弄人,这次恩科被权相李林甫来了个“野无遗贤”的闹剧,于是包括杜甫在内的参考士子,无人上榜。落魄的杜甫开始困居长安,很多年后才弄了一个小官做。但二人一别之后,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只是各自开始他们坎坷流离的一生。</p><p> 现在想来,也许正是仕途多舛、江湖流离,才造就了浪漫雄奇的李白和沉郁顿挫的杜甫---设若官运亨通,谁有闲情逸致舞文弄墨、作对吟诗呢?失之桑榆,收之东隅,造化之妙,正在于此。</p><p> 所以高才俊彦,未必官运亨通;诗情捭阖,难得飞黄腾达。人生际遇,大抵如是。</p><p> 但杜甫对李白的感情却未尝稍减,譬如其《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其称颂想念之状,溢于言表。杜甫更有《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诸多诗作,这些诗就一个主题:爱李白、思李白、想李白、念李白。杜甫对李白的喜爱,是宣诸于口,形诸于诗,其实更深藏于心的。</p><p> 然而若论诗艺,杜甫、李白除却风格不同,其实难分轩轾。有人激赏李白,就有人推崇杜甫,比如韩愈即赞之曰:“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又苏轼亦赞之曰:“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所以杜甫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并且份量颇重。</p><p>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天,身为左拾遗(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的杜甫因上疏为房琯申辩(当时的宰相,因战败被弹劾、参革),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今南阳),47岁的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目睹了这场惨败,见识了民生艰辛。后又路经奉先县,于是访问了居住在奉先乡间的少年时代友人卫八处士(不详其姓字,在家隐居)。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国家离乱、世事沧桑,于是杜甫写下这篇动情之作:</p> <h3>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信哉斯言。人生可不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和一个朋友道再见,或者匆匆忙忙,连再见也没道,但不管怎样,在分别的刹那,或者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我们都不太可能意识到:有些分别,是很难再见的,而且即或再见,可能也是短则数载,长则数十载了,然而彼时已是人事两非,反觉争如不见。
须知随着年齿渐长,身份变化,每个人要处理的事体便愈来愈多,再也难如少时一般,说远游即远游,想漂泊则漂泊。生活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由,只能在某个限定的圈子里,回环往复,过着天天如此,年年这般的日子。于是许多儿时少时青年时的同乡同窗同道都渐渐的疏离,直如大浪飘萍、狂风蓬草、高天行云,身不由己。
是夜,杜甫在奉先县找到了二十余年未曾谋面的老友卫八,二人燃烛对坐,浑不知今夕何夕,以至一时无言,两相默然。
二十年,当初二十七岁的杜甫已经年近半百,卫八处士既然是其好友,年龄也必不小,此时一见,想往昔风华正茂、壮志凌云;看今日两鬓斑白、沟壑纵横。未曾开言,已堪一恸。但久别重逢,又自是惊喜交集,于是千言万语涌上心间、甚而涌到口边,然而似乎又不知要从何说起。<br></h3> <h3>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说点什么呢?也不知是谁启的头儿,杜甫和卫八是从儿时少时的旧相识说起的,但这个话题明显很是尴尬:“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那些少年时代的老朋友,已经有一半不在人世了。斯时,安史叛军贼焰方炽,大约这些老友,有的死于战乱、有的死于溃兵、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疾病。正是言者伤心,闻者落泪,人生之苦,此际正浓。
可能是闻得有客至舍,卫八的妻子带着儿女们来给客人请安。这才将杜甫和卫八从唏嘘伤叹中唤了回来。
毕竟过了二十年,昔日少年风流,尚未婚配的卫八,二十年间,不知道到底生了多少个孩子,让杜甫惊叹“儿女忽成行”!儿女成行,自然可喜,加上卫八教子有方,儿女们个个彬彬有礼,“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其嘘寒问暖之状跃然纸上。想来这时候杜甫是高兴的:友人子女成行,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实堪一乐。
于是长子斟酒敬客,次子剪韭园圃,妻子则赶做炊饭。乡居清苦,自然没有美味珍馐,但难得的是情深谊重。所以卫八和杜甫一饮十觞,意犹未尽。
竟夜促膝长谈,亦不知东方之既白矣。
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朋友,终究还是要面对别离。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47岁的杜甫,江湖流离的杜甫,一生际遇堪怜:少年优游、意兴横飞,可是如白驹过隙,倏然而去;青春困守长安、科举不第、妻离子别,落拓江湖;中年遭逢战乱、山河破碎、幼子早夭,流离颠簸。这次经过奉先县,又在邺城目睹唐军九节度合兵大败,于是想天下苍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念人世“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此日与卫八一别,再不知何日再见。遂黯然叹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前路漫漫,国家离乱、身世飘零,谁知道明天你、我又或者他,将会遭遇些什么呢?
惟愿各自珍重,彼此安好罢。<br></h3> <h3> 行诗至此,意兴已尽,然而读诗者的感思未尽:年少时,我们不懂得杜甫,以为他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少年意气;也可能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还可能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开明通达。但到了一定的年龄你才会明白,杜甫不是李白,他不会逸兴思飞、青天揽月。杜甫就是一个见过了盛世繁华,目睹了战乱频发,并且亲身经历了生离死别的、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笔底,自然也就生出了天下苍生,自然也就勾勒了生离死别,自然也就渲染了人世沧桑。
所以杜甫就像邻家老人,跟你絮絮的讲着些人世、说着些人生、谈着此家事国运。杜甫不浪漫,他的诗也不浪漫,相反,太现实了,现实到哪怕你不是生逢乱世,你没有经历过沧海桑田--你也能从他的诗里读到生活、读到社会、读到命运和人生。</h3><h3> 所以,年轻时,我们不妨多读李白,让自己有一颗浪漫的、富于激情的心。成人了,还是多读读杜甫吧,你会在他的诗里,发现人生、发现命运、发现生活的一些本相,也许你就能对生活做出最本真的、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有一天,当你读懂了杜甫的时候,你,应该已经也经历了许多、许多:
蓬莱鸿都客,李白谪仙人。
青天揽明月,白鹿访道心。
杜陵有野老,笔底忧黎民。
诗里山河泪,非关情思深。<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