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我在工作中指出了一个同事在儿童心理测试中的不足,我认为她的测试过程过快,给孩子反应的时间不足,测试过于倾向操作,没者给孩孑过多的展示能力的机会。这也许和平常工作量太大,家长不能耐心等候,不停地在诊室门外催促有关。其实这位同事平常工作还是很积极,也很热心,事后我反思自己这样做到底恰不恰当?其实心内深处是想把儿童心理测试做得更好,把整个团体训练得更有素质,更符合工作流程和规范要求。从这件事情上我也深深体会到无论家长还是儿童心理测试者本身对儿童心理测试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儿童心理测试是什么?它的本质上是什么?要遵循什么原理,体现什么心理理论?</h3> <h3>儿童心理测试是将儿童心理特征数量化的一门技术,用来衡量儿童心理因素水平和心理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从1905年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比内一西蒙智力量表问世以来,全世界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工作者,儿童心理学专家,儿童教育学者,儿科医生相继发表了众多的儿童心理测试量表。这其中包括了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1940年编制的格塞尔发展量表;美国儿科医生弗兰肯伯格和心理学家道兹在1967年编制的丹佛发展筛选测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贝利在1930年发表的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1939年发表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韦氏学龄前智力量表;首都儿科研究所鲍秀兰老师编制的新生儿行为能力评分20项以及我们在儿童心理评估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评定量表如儿童行为问卷,儿童气质问卷,孤独症相关量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种类数量繁多,但万变不离其中,这些儿童心理测验和评估量表的用途都是研究儿童的行为发展,为增进儿童语言、认知、动作、社会交往、情绪、人格的良好发展而服务。</h3> <h3>随着国家对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想开展儿童保健相关业务,从而促使大批基层工作人员来我院学习儿童智能测试,而儿童心理评估工作俨然成为一种新型职业,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专业的严格的准入机制,从事儿童心理评估的有儿科和儿童保健科护士,康复技师,儿保医生,从业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机构派人来学习半年,三个月,甚至一两个月就回去开展儿童智力训练,儿童心理评估,儿童语言训练。完全沒有时间接受过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严格的操作训练,就回去开展工作,这种状况让人担忧。基于这种培训模式的人认为测试只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无非是与小朋友敲敲积木,玩下玩具,沒有认识到心理测验是严肃而科学的工作,需具备专业的学习,严格的训练,测试者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素质。</h3> <h3>另一方面有很多做了多年心理评估的老师也只是把操作要点格式化,图式化,完成的打勾,错误的打x,试图尽快完成测试表格中的条目,并没有仔细观察孩孑的个性特征,情绪状态。试想当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没来得及环顾四周,发现房间的人和事物,测试者将一块块积木,红球,小丸,铃铛,水杯走马观花地轮流上阵,小孩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测试结果显然不能体现他的真实能力和发展水平。所以将人本主义运用在儿童心理测试中尤为重要。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它不同于行为主义,只关注行为本身,它强调个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择。在儿童心理测试中,我们要把儿童作为主体,为其提供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在良好的状态下接受测试,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真诚的气氛,测试中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关注。当测让过程中儿童需要喝水吃东西,上厕所都是允许的,哭闹时停止测试给予安慰。其实儿童心理测试就是一场心理咨询,与孩孑建议良好的关系是保证测试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h3> <h3>尽管大多数儿童心理测验量表都是行为模式的研究,格塞尔量表是以正常行为模式为标准来鉴定观察到的儿童行为模式,皮亚杰认为智慧就是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儿童的发展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但儿童心理测试离开了人本关怀,不以儿童为本,只会将测试沦为简单机械的操作,失去最本质的意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