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镜头下的多彩贵州

逐影

甲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br>甲秀楼始建于明朝,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 甲秀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br>2006年,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果树大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白水河上游,安顺市西南45千米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东北距贵州省会贵阳市150千米。 黄果树瀑布,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支流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以水势浩大著称。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 陡坡塘大瀑布位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上游1公里处,瀑顶宽105米,高21米,是黄果树瀑布群中瀑顶最宽的瀑布。陡坡塘瀑布顶上是一个面积达1.5万平方的巨大溶潭,瀑布则是形成在逶迤100多米长的钙化滩坝上。 瀑布水层沿着和缓的瀑面,均匀地撒开,在一鳞鳞的钙华滩面上轻盈地舞着,如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面纱,又如一面面张开的素绢扇面,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故有人戏称为“新娘面纱”。 陡坡塘瀑布的另一特色是在瀑下发育很宽阔平坦的滩面。<br>滩面上遍布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小碧潭,碧潭浅者只有数十厘米,深者可达数米。<br>碧潭中还藏有鱼虾,故当地布依族人常手执网兜,去捕捞潭中的小鱼虾。 首届中国贵州·安顺屯堡地戏大赛,在平坝县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举行,有32支男子地戏队和14支女子地戏队参加了角逐,1支儿童地戏队进行了表演。经过预赛和决赛,平坝县天龙村男子地戏队和安顺市西秀区吉昌女子地戏队,分别夺得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 安顺地戏流行于安顺、平坝、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据传,地戏源自明清时进入贵州的军队中。每一地戏戏班专长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杨家将》、 《岳传》等。安顺地戏音乐粗犷,伴奏简单,大体适应在旷野演出。演员面戴脸壳(面具),脸部蒙盖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但表演动作幅度则甚大。 安顺地戏,贵州省安顺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顺地戏源于安顺屯堡,而安顺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各镇皆有屯田,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又丘浚《大学衍义补》说:“惟我朝之制,就在卫所所在有空闲之地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战。”这说明凡有卫所之处就有屯田,卫所与军屯关系密切。贵州卫所众多,明初建有二十四卫,由于运粮艰难,大军只能靠“屯种自食”。 地戏又称“跳神”,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发生战争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和平年代忙于耕种就是普通的农民。随着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屯堡人已习惯安逸的生活。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有识者”想出了跳神戏的办法,在跳神中演习武事,这就是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原因。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如帮,这里仍是驻军重地。&nbsp;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话讲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遗风。景区解说导游全是天龙的农村姑娘,她们成为当地农民参与办旅游的一个亮点。 走进安顺,走进历史,走进天龙屯堡文化,观屯堡民居、品屯堡美食、听屯堡人的故事,踏寻祖迹,领略 600 年前的大明遗风,感受高原秦淮余韵。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 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秦淮汉族服饰的特征; 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 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 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 “ 戏剧活化石 ” :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 屯堡人都是从江淮一带迁移过来的汉族移民,至今许许多多的老年人还称自己为南京族, 1997 年 4 月 11 日 ,天龙屯堡陈姓后裔陈先润先生带着族人的嘱托到南京寻根,经过艰辛的探访终于找到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丹凤街中段、玄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面的始祖陈典居住地都司巷。 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下设2个主要旅游景区——天台山风景区和天龙屯堡景区,分布在平坝县天龙镇境内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天台山如一岭石立田畴,山虽不高,其势陡峭,直插蓝天。似一座登天高台,故名。明万历年间,白云寺僧卓锡天台,依山形地势,以木石架建五龙寺,被誉为“石头的绝唱”,今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天台山建筑奇特,多是石块砌成的城堡,建造之初,有着极强的军事性,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军事性淡化,天台山形成了佛、儒、道三教合一的香火圣地。走进天台山,就仿佛走进了一座神奇的植物王国,它有着三千余种的植物,蔓萝遮日,灵樟冲霄。 马岭河峡谷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兴义市境内,谷长74.8千米,宽50-100米,谷深120-280米,谷底均低于地面200米,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谷地缝。 集雄、奇、险、秀为一体。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如今,流马岭河峡谷漂流则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位于兴义城东北6公里,马岭河发源于乌蒙山系白果岭,上游叫清水河,中游因两岸有马别大寨和马岭寨而称马岭河。 万峰林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东南部,南端与广西交界,西到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三江口,北接乌蒙山主峰,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万峰林,长200多千米,宽30-50千米,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 万峰林,气势磅礴,景观奇特。峰、龙、坑、缝、林、湖、泉、洞八景分布广泛, 万峰林属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被称誉为“天下奇观” 。万峰林包括东、西峰林,景观各异,是国内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在三百六十多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就来到过万峰林,他还发出这样的赞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徐霞客再次来到兴义,在游记中写道:"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兴义八卦田是一片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平卧在纳灰寨农田中央,其造型神奇迷离,如神匠打造,层叠有序。八卦田中有三个天然地漏,深不见底,被称为地眼——大地的眼睛。这些纳灰漏斗群为宽而浅的碟型漏斗。农田耕地以漏斗为中心,弧型展布,构成了奇异的“八卦”图案。据说踩一踩八卦田,升官又发财。还有一条纳灰河在田中穿过,却又消失在田野中。据考察,此河在地下穿延,在二十多公里外有重见天日,并汇入珠江。这种漏斗是在地下河局部坍塌和地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纳灰漏斗群呈有序的带状分布,揭示其下部为一条地下暗河。 从贵阳去凯里路途中火车隔窗玻璃抓拍两张图片。 凯里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br><br>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现有 1432 户 6000 多人,苗族人口占总人数的 99.5%,故有 " 千户苗寨 " 之称,是世界第一大苗族村寨,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现有 1432 户 6000 多人,苗族人口占总人数的 99.5%,故有 " 千户苗寨 " 之称,是世界第一大苗族村寨,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nbsp;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宜人。 袅袅炊烟慢慢的溢出屋顶,与轻纱般的薄雾柔和交织在一起,漫荡在苗寨的上空。勤劳智慧的苗族乡亲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山坡上层叠分布的吊脚楼、黄褐色的老房屋,在晨起朝阳的映照下泛起微微的红褐色。 白水河上的风雨桥,被璀璨的灯光包裹着,又倒映在潺潺流淌的河水中,波光粼粼中更增添了几分妩媚,几分妖娆。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如今西江苗寨的交通区位条件十分便利,它距雷山县城高速 10 公里,距黔东南州首府凯里高速 10 公里,处于昆明 - 贵阳 - 凯里 - 三江 - 桂林这条国际旅游线上,为东线旅游的中心地带。 田园风光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br>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br> 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西江之于贵州,就像丽江之于云南!黔东南的西江,拥有太多的民族特色,惬意的田园生活大山深处的万家灯火。 苗寨的夜晚已成为游人观赏的一大景观,天色暗了下来,远处眺望,整个半山坡上的苗家寨子里星星点点,灯火阑珊,好似天上的繁星落在了人间。 这些年来,西江千户苗寨先后获得了 "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 中国十大最美村落 "、" 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 "" 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 " 等荣誉。 铜仁锦江傍晚 九龙洞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城东17公里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是贵州省首批确定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br><br> “九龙洞”广大恢宏,洞内有7个大厅,洞长2258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已向游人开放3个大厅共12个景区。 九龙洞是一个大型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林立,五光十色,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各种石花、石幔、石鸟、石兽随处可见,栩栩如生。其中高20米以上的钟乳石柱有数十根之多,最高一根高达39.98米,直径16.4米,为世界罕见,国内之最。 贵州专家组考察后认为:九龙洞是发育在古生界寒武系清虚洞组豹皮泥灰岩中规模最大、形态最美、基岩地层最古老的喀斯特溶洞,拥有个体高大、数量达32棵之多的喀斯特石柱群;并具有震撼力十足的喀斯特洞穴穹窿构造,以及最年长的摩天石柱与最年轻的多期碳酸钙沉积物数代同堂的稀有现象,这些旅游地学资源奇观,值得进一步挖掘。 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坐落在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内被誉为“天堂河谷”的太平河畔, “云舍”,意即“云中的房舍—仙人居住的地方”。 云舍土家族民俗文化村,是太平乡土家族聚居的古老村落,也是江口县土家族文化、习俗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村落。村民宅舍依山傍水修建,多条明清时代建筑的幽深巷道,蜿蜒崎岖的青石板道路印证了土家先民云舍繁衍生息的悠久历史。<br><br> 云舍山寨距江口县城3公里,距梵净山南山门13公里,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439户1717人中,98%的村民都是杨氏后裔,是江口乡村第一大寨。云舍土家族仍然保留着自身民族的风情习俗,因而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山脚到山顶落差达2000米),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也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梵净山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该地区卷走了鄂川湘黔侏罗山式褶皱带。由于构造控制,尔后一直处于强烈的隆起区,拔地而起成为武陵山之巅。出露的中元古宇梵净山群,是陆向裂谷盆地-红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积岩系;山麓和山顶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动陆缘碎屑沉积。 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