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佳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冬至的上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缕暖阳照亮室内,东湖二中九年部召开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参加本次读书交流会的有九年部校长杨静伟,教导主任陈仲举,年部的青年教师。</h3> <h3>杨校长首先对本次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并指出青年教师应多读书,读好书,做研究型教师,做一个“腹有诗书才自华”的教师。</h3> <h3>各位老师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准备发言。</h3> <h3>首先发言的是李艳华老师,认真细心的李老师特意上网查询了《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的作者和她本人一样,也是一位历史老师,李老师针对书中作者在讲《南京条约》时提出的质疑,很有同感,并深切体会到给学生惊喜的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颠覆性。</h3> <h3>其次发言的是也是一位历史老师——刘庆华老师,她感兴趣的文章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历史》她认为教育一定要注重实践,尤其在历史学科,只有在体验中,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血液的一部分,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学生人格段一部分,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历史本能。这样中国的历史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才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否则,历史教育就只能和学生的人格相分离。陈主任不但认真聆听,还和刘老师交换了意见。</h3> <h3>道法老师也不示弱,青年教师韩丽针对《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育方式》这篇文章发表自已的看法,她认为与自己天性相合的教育方式做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我们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老师经常让人学习,希望采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然而我们学到的只是皮毛,如果我们自身不是那种能够产生很多灵感火花的老师,那就没有必要去模仿仿别人。所以她认为要上好课,对自己的天性和特点进行一下评估,然后再学习别人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学习其中能够与自己的天性和谐共生的东西。她的发言获得大家的好评,陈主任也对此很感兴趣。</h3> <h3>陈主任发言,他针对: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为什么需要上学?老师应该教什么人?为什么要学历史?好的课堂观从哪里来?为什么需要判断性思维?这一系列问题作出阐述,杨校长也对此作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h3> <h3>王立娥老师的发言和她的课堂一样有趣,引来大家一阵阵笑声。</h3> <h3>宝昕老师做为学生最喜欢的美女老师,谈了自己与学生交流的经验就是受了文章《千万不要忘记曾是学生》这篇文章的影响,她说:成为好老师的途径有很多,好老师的类型也有很多,不过我觉得所有的好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你就怎么做。</h3> <h3>刘春媛老师作为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年教师发言: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发现一个道理,就是想要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我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在书本的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我要搭建一座桥梁。</h3> <h3>陈主任对此次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做总结并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我希望跟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交流,聊他熟悉的擅长的领域,因为我们能够从别人擅长的领域当中吸取很多对我们自身的专业用的东西,因为虽然专业有所不同,但是专业精髓往往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抽象出来加以改造为我所用,所以我觉得聊天交流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和学习方式。</h3> <h3>“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质华”作为:教育工作者让书成为我们的精神粮食,泛舟书海,亲近书本,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好书与伍,与经典为伍,享受读书的快乐,谱写诗意的人生,让我们的校园书香飘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