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札记·秦汉三国

zhongsheng

<h3>听书札记·秦汉三国</h3><h3>基于方志远教授《百家讲坛·国史通鉴》</h3><h3>听书札记·秦朝的兴亡</h3><h3>易中生</h3><h3> 前221年,秦王嬴政诛人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土地辽阔超过以往任何朝代,自认为功绩盖世,远超三皇五帝,于是定名为皇帝,而自己生前死后都是第一个皇帝,就是始皇帝,以后是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创立三公九卿制,皇帝总揽大权,所有官员都是办事员。地方建立郡县制,设置与中央保持一致。由中央指派官员,轮换任职,最基础设置亭里,全国一盘棋,井然有序。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还推行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迁徙六国贵族到京畿。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h3><h3> 秦始皇常在全国巡视,展示自己的权势,当然也招来了各地血性男儿的愤懑,大丈夫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发自草莽,发自乡间。而39岁当上始皇后的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派徐福到海外寻不老之药,同时在国内寻找炼制不老药,但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杀方士460人,同时有人用先前伦理来议论朝政,于是焚烧实用书之外的书籍,史称“焚书坑儒”。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视到沙丘,一病不起,死时50岁,而在身边的只有小儿子胡亥,大臣李斯和赵高。因秦始皇一直相信自己会长寿,所以也没有指定接班人,只是在重病时拟诏书召大儿子扶苏来操办后事。而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深知其利害关系,向胡亥晓知以利害,篡改诏书,把扶苏改为胡亥。而劝李斯与自己一起干,李斯在赵高陈述将被杀和灭族的情况下,也与赵高一起,扶胡亥为二世,假诏赐远在对阵匈奴的扶苏和蒙恬自杀,就这样通过秘不发丧,偷梁换柱,假传圣旨,立胡亥为秦二世。</h3><h3> 始皇死的下一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成了大规模推翻秦朝战争的导火索,各地农民军、六国贵族、地方势力蜂起,到前206年始皇孙秦王子婴投降,秦亡,秦朝总共持续了十五年。</h3><h3> 秦多代及至始皇灭六国,说实在的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尽管手段残忍如虎狼,但天下分久必合是规律。十年灭六国,既说明秦的军事力量大,也说明六国的统治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秦统一后,建立各种制度,这都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本来为万世基业创立了全新的制度,但秦这样一个强大的朝代十五年就消亡,这原因不得不让人深思。</h3><h3>2019.12.24</h3> <h3>听书札记·苦秦亡秦</h3><h3>易中生</h3><h3> 秦统一天下后,几乎没有消停一天,修皇宫修陵墓筑长城抗匈奴征南越,这都是大型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全国的丁壮要不在服役的现场,要不在去服役的路上。说实在的,这些工程有的可做可不做,有的可以早晚一些做,但都集中在几年内完成,使得民不堪命。首先是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尽管目标是推翻秦王朝,但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随意性强,起义军派出将领攻秦,到赵国就成了赵王,到韩国就成韩王,结果不能统一指挥。陈胜攻打到咸阳附近,被章邯调发的修骊山墓刑徒七十多万阻击追杀,义军兵败,陈胜被车夫所杀,这时离揭竿而起不到半年。接着项梁项羽招募江东子弟八千,不久发展到十多万人。刘季后来的刘邦带上万人投奔项梁。目标就是推翻秦朝。项梁为了正名,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h3><h3> 而在秦朝内部,赵高杀李斯,通过指鹿为马独揽大权,秦二世成了傀儡。章邯北上打巨鹿,相持四十多天,后项羽到巨鹿破釜沉舟攻杀,秦兵因无救援,二十万秦官兵投降,被项羽全部坑杀。秦军事力量几乎消失殆尽。</h3><h3> 本来项羽与刘邦约定兵分两路进军关中,项羽一路拼杀,取胜无数,而刘邦打打谈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绕,结果先入关中。这时赵高已经杀死二世,而赵高也被二世侄子子婴所杀。刘邦在前206年初进入关中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彻底消亡。刘邦约法三章,不许滥杀抢劫,秩序井然,还军霸上。而这时,项羽来到函谷关,见关门紧闭,有士兵把守,得知是刘邦派人把守,攻关而入,准备大军问刘邦之罪,后来奸细往来,用鸿门之宴,尽地主之谊,放过刘邦。可项羽的军队进咸阳后,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特别是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成了历史的永远之痛。这一烧是兵士之过,还是项羽之过,但起码项羽要负若干责任。</h3><h3> 因是联军打败秦王朝,谁都没有绝对权威,只好是排排坐分果果,坐地分赃。楚怀王义帝迁郴州后来被诸侯杀,因没有势力,也只能是这样的结果。</h3><h3> 秦如此快地消亡,有秦始皇的操之过急,有严刑酷法,使得天下苦秦久矣,不把百姓当人看,还有就是地方各种势力一直在活动,而秦朝一直采取高压政策,一旦爆发,就难以收拾。本来,不管是陈胜,还是项羽刘邦都可以说是乌合之众,但他们有号召力,能在三五年之内使得秦朝荡然无存,不能不说秦是天下共讨之天下共诛之的大敌。至于后来秦被灭亡不能马上建立起新的秩序,这就说明这次推翻政权的各力量的分散的特点。</h3><h3>2019.12.25</h3> <h3>听书札记·夺权用权</h3><h3>易中生</h3><h3> 前206年,项羽进入关中,就对天下土地进行分封,分成十九份,基本按周时诸侯国命名,刘邦得汉中和巴蜀,为汉中王,而自己为西楚霸王,执意衣锦还乡。但很多被封之王认为分配不均,有任人唯亲的成分,相互打起来了,于是项羽就成了维持会长,号令行不通,只好到处救火。</h3><h3> 而刘邦趁机壮大自己,延引人才,萧何追韩信,被拜为全军统帅,一番汉中对,使刘邦茅塞顿开。暗度陈仓入关中,几个月尽占关中之地,分多路向东进发,结果刘邦被项羽追杀,将刘邦的父妻捉拿,刘邦只好要求谈和,议定休兵,归还父妻,项羽也东归,而刘邦听信部下,背弃协议,继续追击项羽到垓下,结果项羽在四面楚歌中自杀。</h3><h3> 前202年,最终定都长安,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并行,中央管辖中心的十五个郡,边远由同姓王建立王国,各管辖几个郡县,虽分封七个异姓王,但后来都被同姓王取代。</h3><h3> 汉初经济凋敝,只好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前195年,刘邦去世,享年62岁。后来经济发展了,特别是地方经济一直向好,中央要向地方多收纳,而地方结伙反对,后来贾谊晁错提出分散地方势力和削藩的建议,特别是削藩遭到地方的反对,就有清君侧杀晁错的七王之乱,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平乱,继续削藩。</h3><h3> 从前206年项羽分封到前202年刘邦定都长安,项羽不管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都在纷纷扰扰之中,自己也不知道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天下,从分封看,只是想恢复到秦之前的诸侯状态,但他没有周天子的权威,再没有理顺各种关系,使得烽火再起,而对刘邦抢占天下而不觉,最终自己致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还说天不眷顾。而刘邦得天下后,在分封地方中,尽管吸取前朝教训,但几乎出现周时同样的乱象,尽管一个是相互侵占,一个是地方与中央对峙,但都难以长治久安,这关键就是地方王国权利过大,如果这些王国只有食禄和监管的权利,这样的情况就很难出现。</h3><h3>2019.12.26</h3> <h3>听书札记·汉武帝的辉煌与凄凉</h3><h3>易中生</h3><h3> 汉武帝在取得对外扩张的伟绩的同时,就想着要大兴土木来彰显自己,在长安西南修人工湖,水面三万多亩,上面能开行十多丈高的楼船,这湖取名为昆明池,意为为操练水军方便对西南滇国和东南等地作战。在这池边建柏梁台,方便武帝巡视,这工程从前120年到前115年完成。可是这百梁台建成后一年就失火烧毁了。武帝也不甚惜,又建建章宫,规模远超未央宫,至于内有多少房间,很少有人说得清。</h3><h3> 在志得意满之后,汉武帝想的是怎样长生不老,于是这各地江湖骗子所谓的方士都云集长安,炼仙丹,见仙人,封禅延寿,武帝都照章操办,可就是不见保有青春,而疾病越来越多,他不怀疑长生之术,而怀疑有人用巫蛊害他,于是遍查身边的人,连皇后也不放过。杀人以百计算,最后怀疑到太子刘据,因为在太子府搜查出这巫蛊之具,太子百口难辩,起兵追杀查处的江充,被认为谋反,结果太子兵败自杀。后武帝得知是江充栽赃陷害,结果把他夷灭九族。后来才意识到生老病死不可抗拒。到晚年才后悔早前做的荒唐的事情,起用敢说真话的田千秋做丞相,他力主为太子平反,驱散方士。</h3><h3> 到去世前,汉武帝立只有八岁的第六子刘弗陵为太子。并杀死其母,以防母后专权,并把他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四大臣,第二天(前87年3月29日)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h3><h3> 霍光照武帝嘱托忠心耿耿,可桑弘羊和上官桀就有小九九,联合武帝的女儿长公主儿子刘旦想推翻现任皇帝汉昭帝,被发现,结果以谋反罪处死。可这汉昭帝只活到二十二岁,没有子嗣,只好在外地找了一个名叫刘贺的武帝的孙子继位,但因品行成问题,只在位27天就被太后召集大臣商议下诏废除。</h3><h3> 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外开疆拓土,万方来朝,匈奴远离,内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出现太平景象。人一旦少有事操心了,总要想点事情来折腾,兴土木,只要不大,不超过承受能力,搞点形象工程也未尝不可,但一旦过度,就可能出现问题。至于想长生不老,这是前面多少君王谋求过的事情,但都失败告终,而就有这汉武帝不信,结果也是一样,倒耗费了他不少精力。最后不但没有长生不老,反而被人算计杀了自己的妻子太子,最终在放心不下的情境中闭上了眼睛。与他志得意满之时相比,是何等凄凉。至于后代的不争气,他无法预料,但他逼死太子起码就预示他的后辈日子会过得比较不自在。</h3><h3>2019.12.28</h3> <h3>听书札记·霍光的灭门与王氏的满朝</h3><h3>易中生</h3><h3> 废除刘贺的皇位后,立了武帝的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这汉宣帝就是原太子刘据的孙子,这刘据因巫蛊之祸遭武帝追杀,妻子儿女都被杀,而这个襁褓之中的孙子因办案人手下留情才得以活下来,后辗转到民间外祖父家抚养,到十八岁才被寻找来继承皇位。即位之初,仍由霍光辅佐,辅佐七年后去世,厚葬霍光,重用霍家人。大臣不认汉宣帝糟糠之妻许氏为皇后,后宣帝以找剑为事,最终许氏为皇后。可霍光的小女儿也已经成宣帝的妃子,为了上位,霍光妻子买通御医趁许氏生病之时下毒,许氏身亡,霍光小女儿上位成了皇后,想做对宣帝不利的事,不久败露,剥夺霍家人权利,霍家灭门,牵连到七千多家。</h3><h3> 宣帝可以说来自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官吏所为。完全执掌皇权后,做实事,刑赏分明。被称作昭宣中兴。</h3><h3> 汉宣帝立许氏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这太子是一书呆子,不通世故,他的头脑中就只有儒家,而汉的统治,是随情势采用各家,就是汉武帝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只是把儒家当做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而不用来为统治手段。</h3><h3> 后太子刘奭即位,为汉元帝,就在这时,对匈奴亲顺讨逆,派人攻打犯边的的匈奴,并在边境屯田。而后匈奴派使者来觐见汉皇帝,元帝赐五宫女给单于为妻允和,其中就有王昭君,这样王昭君到匈奴后为单于生下儿女。</h3><h3> 这元帝为太子时纳一名叫王政君的为太子妃,本来这王政君在此前相继许两户人家,但被许后,这男的都身亡,而后一户还是诸侯。其父觉得只有皇家才镇得住,就这样送入宫被选为太子妃。生下刘骜就是后来的汉成帝,母以子贵,儿子当上皇帝后,这成帝荒于酒色,想做甩手掌柜,王政君正中下怀,将自己的兄弟都安排到朝中做大官,后其中有五人做到大司马。其中就有侄子王莽也做到大司马,这人饱读诗书,很会做人,再社会不均社会动荡,在8年被官民推举享有皇帝一样权利的假皇帝,进而搞禅让做了皇帝,是为新朝,到23年结束,共十五年。</h3><h3> 不管是霍光还是王政君,在封建正统的社会氛围的情境下,长期或多人为官,都很容易滋生对权利的依恋和专横,甚至形成取而代之之势,这样就离灭门不远,就是小心谨慎,人不可能不犯错,何况还有人故意为之,再也挡住别人的出路,能善始善终的极少,所以为官也好,为富也好,别去想成精,谁见过多少官过三代富过三代的呢?</h3><h3>2019.12.29</h3> <h3>听书札记·王莽兴亡</h3><h3>易中生</h3><h3> 王莽上位后,也面临着一个烂摊子。想要土地充公,禁买卖奴婢,这伤害了支持他上位的阶层的利益,想增加税收,不敢在老税种上增加,开征农林特产杂税和惩治懒惰,又伤害普通百姓的利益,结果把所有人得罪遍了。想托古改制建立理想社会,但阻力重重,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再加上旱涝蝗灾,普通百姓难以生存,于是各地爆发起义,有人反映地方实情,而王莽不认为是生活原因,而是与他过不去,采取镇压,但越镇压,爆发得越多,后来逐渐形成山东的赤眉军和湖北的绿林军,两军遥相呼应,而刘秀兄弟也参与其中,本来刘秀的哥哥刘縯以推翻王莽,复兴汉室为己任,但太张扬,绿林军并没有推举他为头,而是推举一个年纪比他大的名为刘玄的为头,并在23年2月举行仪式成为更始皇帝,军队为大汉军,对王莽进行讨伐,而刘縯刘秀兄弟也还是一样抗击王莽军队,一个勇猛,一个智谋。经过昆阳一战,6月击败王莽主力。与此同时,刘玄眼看刘縯日益强盛,成了对他皇位的威胁,于是找刘縯部下刘稷的不是,一起治罪,刘縯被杀,刘秀得知后,主动前往赔罪,说自己的不是。而刘玄派刘秀继续征战。刘秀得到壮大的机会。</h3><h3> 而这边刘玄于9月1日进长安,王莽带一千多死党抵抗,逃到建章宫,结果王莽与他一千多死党全部被杀,宣告新莽王朝灭亡。</h3><h3> 25年,赤眉军听说绿林军进入长安称皇,赤眉好汉见刘玄失望,于是寻找刘氏宗亲立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打下长安杀死刘玄。同年刘秀称帝,若干年后打败赤眉定都洛阳,是为东汉。</h3><h3> 如果从正统来说,王莽是篡位,所以他想在这样和平状态下进行改革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依靠的还是原班人马,不可以推行大的动作。而从社会进程来说,不能不说他在推进,只不过进行画饼充饥式的改制,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后来在强大的起义军前面只能败退,最后只好由后面的皇帝恢复原有秩序。不能不说这是理想与现实有巨大矛盾而进行改制的失败,要改制,要不政权有强大的威力,要不能得到利益集团或外部力量的支持,否则只能昙花一现。</h3><h3>2019.12.30</h3> <h3>听书札记·刚柔治国</h3><h3>易中生</h3><h3>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基本铲平大大小小的称帝称王的地方势力,然后定都洛阳。接着就是恢复调整健全中央和地方的权利机构,中央恢复三公制,成办事机构,新设尚书台,成议事机构,互相牵制。地方派出刺史,形成监督机制。废除地方预备役,减少地方武装,消除隐患。</h3><h3> 因在推翻新莽和平定地方割据势力中,刘秀或依靠豪强势力,或招抚豪强势力,这样豪强势力就成了开国之初的统治基础,不能触动他们的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又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丈量核实土地就是一个办法,豪强们就是希望少报土地面积,于是买通地方官员,官员贪赃获利,光武帝严厉打击处杀十五郡守。有地方豪强为自己盖房辟邪打死人,地方官董宣查获后,也把这豪强父子打死。就是光武帝的姐姐的家奴打死人想包庇,发现后也打死,就是告状到光武帝,要杀董宣,也不认错,要低头道歉都不服,就是按下他的头,也不低下去。被光武帝称作强项令。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使得豪强势力有所收敛。</h3><h3> 在东汉,学术科学技术都取得很大的成就,许慎的《说文解字》,郑玄的经学整理,对后代影响深远;蔡伦的造纸,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醉剂,都成为当时科学技术的高峰,影响至今。</h3><h3> 抗击匈奴,结束三百多年来对中原的蚕食,众多小国归附汉。</h3><h3> 国家繁盛的基础是安定,制度的完善是使社会公平,为了达到这样,既要强势,又要怀柔,也就是刚柔并济。</h3><h3>2019.12.31</h3> <h3>听书札记·黯然退场</h3><h3>易中生</h3><h3> 东汉十三帝,有七个十来岁即位,三十来岁就去世的皇帝,这样就形成子小母年轻的局面,这太后就依靠自己的兄弟甚至父亲来理朝政,就形成外戚干政,等到皇帝年纪大了,想自己来管理朝政,而外戚势力大不还权,这样皇帝就只好依靠身边的宦官夺得政权,进而依靠宦官处理政务,外戚宦官交错把持朝政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一大特色。</h3><h3> 如章帝即位后还没有选配皇后,后来选窦姓女子为皇后,可这窦皇后多年后没有生育,本来一个纯淑女子变成一心狠手辣之人,要不将其他皇子杀死,要不收归己有。她哥哥窦宪仗着妹妹是皇后,胡作非为,连章帝妹妹的土地都去抢占,结果章帝说出狠话,使窦皇后吃惊不小。赶紧打发窦宪前去打击匈奴立战功,使他有立足资本。后章帝去世,过继的和帝即位,不久与哥哥计议,依靠宦官郑众,等窦宪一回来,就处置了窦氏家族,看在窦皇后的面子,没有处死,打发到各自的封地,由地方处置。后窦皇后也在郁闷中死去。而这宦官郑众帮和帝处理政务,就这样外戚宦官交错出现,或同时出现把持朝政。</h3><h3> 到灵帝时候,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名叫张角的,利用一本宣扬阴阳五行道家语录能预示未来的书《太平要术》发展部众,其名言就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于是在甲子年184年发动起义,部众都裹着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就是黄巾起义。目标是处死宦官十常侍,结果宦官外戚士大夫地方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黄巾军,黄巾军只存在九个月就失败了,同时地方军阀势力趁势壮大。</h3><h3> 灵帝一直到快死时也没有立太子,大儿子刘辩由何皇后所生,但不合灵帝心意,而有舅舅何进大将军在后面撑着,二儿子刘协由王美人所生,合灵帝心意,但没有势力。有八校尉之一蹇硕想按灵帝意铲除何进立刘协为太子,结果被何进所杀,何进立刘辩为太子进而为少帝。何进联络袁绍壮大自己的力量,结果何进被宦官所杀。袁绍打进宫中,而这时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逼死何太后和刘辩,联络各界一起治国,但不知道怎么治理,袁绍结成盟军与董卓抗衡,董卓带皇帝大众前往长安,一把火烧了洛阳,而袁绍在洛阳夺得财富抢占地盘。</h3><h3> 东汉后期这一锅粥式的局面,与皇帝的年幼无能有密切的关系,而外戚宦官及其他势力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国家丢在一边。在这样的局面中,想理清一个头绪都不容易,更别说治理好,所以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家庭,这当家人一定要能把持好这个家,有能力,有作为,别成了被人欺负的对象。</h3><h3>2020.1.1</h3> <h3>听书札记·从能臣到英雄</h3><h3>易中生</h3><h3> 曾有人预测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被后世人认为是对曹操的恰当概括。</h3><h3> 曹操生于155年,至于孩提时代怎么度过的,是好是坏没有必要多说,毕竟道听途说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二十岁时走上官途,推举为郎,也就是成公务员了,而他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也就是一个县级的公安局长。他做事很踏实,不畏权贵,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蹇硕,他叔父到了他手里,也按法棒杀,不久离开洛阳到地方做县令。可这时,发生了黄巾起义,作为政府官员,曹操也投入围剿黄巾军的战争中。后进入中央层,为八少尉之一。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而不采纳,觉得这东汉几乎没有救了,于是离开洛阳到陈留招兵买马,投入袁绍杀宦官反董卓的盟军之中,成十八路诸侯之一。后吕布在朝臣商议后杀了董卓。盟军也没有集体意志,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袁绍的地盘势力最大,有人提议袁绍去迎取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觉得这是累赘,没有这样做。而在196年,曹操前往洛阳将从长安到洛阳像丧家犬的汉献帝迎取到许昌。这一年被定为建安元年。</h3><h3> 与此同时,曹操接受建议,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大力屯田,既使流民安稳,又积聚了粮食,据说当年就积聚好几十万人吃的粮食。这样,曹操在当时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h3><h3> 这汉献帝到了许昌后,觉得自己像是笼中鸟,而曹操认为是好心收留。于是君臣之间有了不和。汉献帝血写衣带诏给他嫔妃董贵人之父董承,说曹操是汉贼,希望谋杀曹操,董承联络刘备等,可后来事情败露,董承一干人被杀,罪名是谋反。刘备投向袁绍。曹操也否认有衣带诏。</h3><h3> 因曹操掌控着汉献帝,可以向各诸侯发令,各诸侯不胜其烦,特别是袁绍很后悔没有掌控汉献帝,且得知衣带诏之事。于是200年,袁绍大军南下,要与曹操决一雌雄,与袁绍相比,曹操兵力远不及。且还有刘备孙坚刘表在四旁窥探。曹操先打刘备,刘备落荒而逃。再通过声东击西,火烧袁绍粮草,使袁绍始料不及,最后袁绍只好带着几百随从逃回北方。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这一战奠定了曹操在中原的地位。</h3><h3> 从曹操初期活动看,曹操从能臣到英雄,是时势使然,在这种时势下,凭借自己的能力,智慧,胆略脱颖而出,就是因为这内外兼具,所以他能胜过袁绍,后来至上。</h3><h3>2020.1.2</h3> <h3>听书札记·纷争天下</h3><h3>易中生</h3><h3> 刘备并没有多少资本,只是顶着一个中山靖王之后之名,而开始也从一个县尉干起,且还不怎么顺利。后黄巾起义也去投入围剿,但因为实力不济,只好去依附吕布袁绍曹操等,但都不得意,找到本家刘表,刘表才让出新野给他站脚。这样才基本安定下来。但不知道出路在何方。于是寻得诸葛亮,这时刘备四十七岁,而诸葛亮才二十七岁。诸葛亮一番隆中对,使眼睛一亮,先得荆州,后谋求益州,壮大自己,形成三国鼎立,再向北发展。这诸葛亮的当前形势和任务为刘备指明了方向。</h3><h3> 而孙坚就不一样,这时已经是长沙太守,天下大乱后,也招兵买马,在灭董卓中,用力不小,后在诸侯混战中也多占优势,但与刘表交手而身亡。儿子刘策继位,继续稳定江南局势,可惜在一意外中死亡。弟弟孙权接上去,兄刘策有抢占天下之志,而弟有安稳局势之心。</h3><h3>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想灭了南方孙权刘表刘备等势力。就在这时,刘表死了,他小儿子刘琮继位,刘琮看到曹操的汹汹气势,再地方大户怕丢了产业,力主降曹,就这样不战曹操尽得刘表之地。而刘备也拖家带口从新野出发逃向江陵,在当阳被曹操追上,结果被曹操击溃,只好逃到夏口(武昌),还好曹操没有继续追击,有喘口气的机会。</h3><h3> 而这时孙权在九江柴桑,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大敌来到,孙权几乎乱了方寸,召大臣商议,多有投降之意,诸葛亮也来到柴桑意欲联合孙权一起抗曹。鲁肃振振有词坚决抗曹,而孙权还是有疑虑,召回周瑜,周瑜与鲁肃观点一致,就这样决定抗曹。后就发生了赤壁之战,孙刘方尽管兵力不能与曹操抗衡,但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结果曹操初战不利,后继续组织战力,有人主张连船抗摇晃,后被孙刘方利用,用火攻,使连船来不及分开而大多烧毁。曹军全线溃败,只好退回北方。</h3><h3> 赤壁之战后,孙权保有江东,而刘备就趁孙曹势力薄弱的地方占为己有。南郡就被刘备抢占下来,但这个地方是周瑜做太守的地方,周瑜怎肯放手,刘备只好面见孙权,说暂借南郡(荆州)安顿,等以后打下益州再还给你,孙权还真的同意,并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样刘备就可以一心一意打益州。而益州太守是刘璋,而刘璋是一个没有大作为的人,领导也不得力,派人去联络准备投降曹操。而去的人因没有得到曹操的礼遇,转而联络刘备,这样在214年,刘备轻易拿下成都。219年攻占曹操的汉中,杀夏侯渊,进而刘备自称汉中王。这时孙权想讨回荆州,而刘备只同意划长沙以东四郡给孙权。</h3><h3> 刘备出战益州,而荆州只留关羽把守,本来与孙权也相安无事,可孙权想娶关羽女儿为儿媳妇,可周瑜不同意。后关羽得令攻打曹操襄阳樊城,久攻不下,后曹操增援,关羽准备撤军,而孙权出兵偷袭江宁南郡,结果刘备的老窝被端。关羽被孙权军擒获,遭到杀害,死时59岁。</h3><h3> 可以这样说,这时三国还没有真正出现,只是在不断集中成三股势力,互相之间既有联合,又有对抗,都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但最终都能死里逃生。就这样征战几十年,至于恢复什么,建立什么到这时估计没有一家是明确的,都是在壮大自己,争抢地盘,自己成为老大,还好这时渔翁还没有明显出现,再都是一时英豪,否则被渔翁得利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h3><h3>2020.1.3</h3> <h3>听书札记·三国归晋</h3><h3>易中生</h3><h3> 曹操到后期,势力在三股力量中是最大的,他自己也被献帝先封为魏公后封为魏王,随着势力的强盛,当然这献帝就越来越成为傀儡了。有人劝曹操称帝,甚至刘备自请称臣,也一直没有称帝,并说刘备这样不是要把我火上烤吗?到六十五岁病逝于洛阳。客观地说,曹操是一个大度的人,能容得了人,早前对想叛逃的人,也不追究,对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所以他手下得力干将层出不穷。</h3><h3> 220年10月,曹丕在部下推崇下,通过献帝禅让称皇帝,是为魏文帝,证明曹魏政权建立,而汉献帝尊为山阳公,活了十多年比曹丕还死得晚。221年2月,刘备在成都称帝,是为昭烈帝,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建立。刘备称帝后,想着为关羽死去出口气,去攻打孙吴,但进攻多有受挫,最后无功而返,回到白帝城,刘备一病不起,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遵守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后,诸葛亮内修政理,建立宫中府中两套体系,宫中刘禅管理,府中诸葛亮处理国事。外和孙权,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太平世道。于是先出兵南中,攻占这一带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主要采取攻心的策略,所以就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后想着去完成北伐中原的大业,魏延曾提出兵分两路,出兵关中,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估计自己力量不足,于是出兵陇右凉州一带,想攻占曹魏占领的这一带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所以就有六出祁山,但战果不大,先夺的的三郡还是被曹魏夺回。而就在这时,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病逝,等于蜀汉去了主心骨,刘禅也只能看作打翻五味罐,有诸葛亮在,自己只管玩乐,诸葛亮不在,自己没有人盯着,但有了压力。</h3><h3> 而曹魏这边,曹操起用司马懿父子,攻城略地,甚得赏识,但曹操对他们并不放心,曹操临死前,告诫曹丕,司马氏可用但要警惕。而曹丕并没有完全这样做,到后来把曹叡即后来的魏明帝托孤给司马氏。到魏明帝时候,司马氏完全成了他的依靠。司马懿活了七十三岁,死在明帝之后,后曹髦为帝,看不惯司马昭,于是就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说。曹髦想刺杀司马昭,结果被杀。</h3><h3> 刘备死后四十年,司马昭派兵攻打蜀汉,蜀汉最终失败,263年,刘禅投降到了洛阳。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也通过禅让即位皇帝,于是晋朝建立,史称西晋。后在280年司马炎六路兵南下,攻打孙吴,建业被攻下,终于统一全国。</h3><h3> 有人说,在这三国纷争中,谁能统一全国,不是力量最强的,而是寿命最长的,你看,就司马懿活了七十三岁,熬过了曹魏的多少个皇帝,说司马氏得天下有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然这渔翁也不是坐享其成,在得到曹魏的禅让后,打蜀地就比刘备得益州难得多。而灭孙吴也是在晋建立后的十多年,毕竟这里面孙吴有对峙的能力,不管怎么说,分也好,合也好,把国家治理好,民富国强,总会立于不败之地。</h3><h3> 2020.1.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