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暴露·解疑——静安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活动

Candice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12月17日,静安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的学员,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又一次领略了静教院附校的课堂教学魅力。这一天六节语文课《京剧趣谈》《盼》《标题导读法》《猫》《记承天寺夜游》《书戴嵩画牛》,均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设计核心问题,组织学习活动,充分暴露了学生的“相异构想”,体现了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现了后“茶馆式”教学课堂的魅力。</h3> <h3>  《京剧趣谈》一课中,陈美老师多次通过Aiclass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陈老师首先通过问题“说起京剧,你会想到什么?”导入课文,并通过Aiclass检测学生们对京剧基本常识的了解,着重讲解了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京剧知多少”环节丰富了文本的信息量,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随后让学生通过Aiclass完成课文思维导图,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修改完善后选择一份上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大家就其中几份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Aiclass让学生比较《亮相》一节与《辞海》中的文字,理解课文的行文逻辑和语言表达。这堂课很好的运用了信息科技,激活了思维,点燃了课堂。</h3> <h3>  在《盼》这堂课中,马晓云老师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将数学中的“坐标轴”灵活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梳理文章的情节,把握情感变化。伴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对情节波折的感知,马老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圈划找出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以情节变化为横轴,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纵轴,画了一张“我”的心情变化折线图,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感受一个小女孩纯真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学生们积极性、互动性很高,课堂氛围活泼。</h3> <h3>  俞青青老师选择的课文是郑振铎的《猫》,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俞老师先问了同学们有没有养过宠物或者猫的经历,并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话匣子。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并对三只猫的来历、外形、结局、“我”和家人的态度进行比较分析,思考“我”的三次难过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难过得多?通过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通过“我”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的依据及判断的语言对比进行思考。<br></h3> <h3>  苏祖慧老师的《书戴嵩画牛》一课中,重点分析了牧童和杜处士两人笑的区别,并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目的。这堂课采用Aiclass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师检查学生掌握字词读音解释程度的效率,更能针对生成性问题进行讲解。同时将对两个“笑”的区别的解读与人物形象分析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先一步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再进行小组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通过问题群“戴嵩画了怎么样的牛?牧童是如何评价的?他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杜处士面对牧童的评价有何表现?”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h3> <h3>  王丽琴老师的《标题导读法》,引导学生围绕标题,概括内容,提炼主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解与训练、讨论与归纳、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知识结构化,体现了老师引导的智慧。<br></h3><h3> 王歆怡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以问题组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先学最大化,而且,问题的设计,把引导与评价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理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因个别班级流感隔离,老师未能亲临现场,深表遗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