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里的烟火记忆

临风听蝉(不私聊)

<h3>  十月,途径绍兴,顺道走过安昌。</h3><h3> 正是叶落季节,古镇水口依旧青山倒影,一派波光明媚。</h3><h3><br></h3> <h3>  安昌古镇,一如千年走过的每个平常,依着清清的长河水,在一路铺陈的廊棚下,演绎着自已的流年时光。</h3> <h3>  百度称,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数千年来,小镇多次焚毁,如今的古镇重建于明清。</h3><h3> </h3> <h3>  古镇沿河而贯,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连接两岸的,便是“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众多古桥。</h3><h3> </h3> <h3>  古桥中最为有名的是福禄、万安、如意三座桥。美好的寓意带给人最深的祝福,据说古镇的人家嫁女儿,是一定要走过这三座桥的。</h3> <h3>  </h3> <p class="ql-block">  跨过一座座古桥。这里有着江南同样的老街店铺、同样的幽深骑楼、同样的石板小弄。而在众多的同样中,安昌却又有着独样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独特的绍兴气质。</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气质,或是因了一溜沿街的褐色门板、因了一竿酱色的腌制腊肉,因了一艘高翘的乌篷船桨、因了一个插身的乌毡黑帽。点滴的不同,给古镇染上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带给人满目的清新。</p> <h3>  很是奇怪,林立的店铺,并没给人拥挤的商业感。川息的人流里,你依旧能感觉到小镇时光的味道。</h3> <h3>  那透着青光的厚重石板、染着岁月的老铺作坊,那凝重的台门、专注的匠人,带着孩子的匆忙,牵着母亲的亲情,就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有着繁而不乱,喧而不闹、市而不俗的生活气质。</h3> <h3>  安昌的河道时宽时窄,最窄处似乎伸手可触。河道两边摆放着的桌椅,似乎在提醒着过路的人们,这里曾经的日常。那是一种闻香识菜的四季守望,一种闲话农事的隔岸家常,一种近在咫尺的邻里乡情。</h3> <h3>  不时在河的拐角见到当街作业的孩子、临水描摹的爷孙。幽暗的棚廊里,村民们喝着小酒打发着清闲的时光。古镇的街头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厅堂,在清秋的照耀下,洋溢着家的温馨。</h3><h3> 这是一种久违了的乡里亲情,隔着河也那么近。。。</h3><h3><br></h3> <h3>  安昌素来是棉、布、米的集散旺地,抗战前尚有千商云集。千年的繁盛夯实了安昌厚重的文化底蕴。安昌也因此成为了浙江首批历史文化名镇。</h3> <h3>  这里是大禹娶妻 及会诸侯之地。这里有建于明朝的城隍大殿。这里有穗康钱庄、安昌花行堡、仁昌酱油的百年字号,这里还有传统的社戏、水乡的婚礼。</h3><h3> </h3> <h3>  师爷馆。都说绍兴出师爷,而绍兴的师爷却大多出自安昌。“师爷”,古之谋士、军师、幕僚,今之智囊、高参,据说在明清期间,绍兴师爷这个独特的职业最为鼎盛,光一个安昌就出了一万多名师爷。</h3> <h3>  师爷分种类,有刑名师爷(管升堂判案)、钱谷师爷、证比师爷、持号师爷、帐房师爷等等。这样的师爷必须脑袋灵光能说会道方能胜任。</h3><h3> 忽的师爷乍现灵光,试着混进展馆,走走拍拍好不得意,想着是占了师爷灵气,回来发现,我依然是我。。。😱😂😂</h3> <h3>  宣卷馆,不知道的人一定会认为是“宣纸古卷”馆。事实上,宣卷是绍兴地区的一个古老曲种,与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并称绍兴五大曲种。目前,宣卷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 <h3>  其实读懂古镇,最好的时间是清晨与黄昏。清晨的古镇,河面晨雾轻绕,屋顶炊烟袅袅,人们在河边洗衣洗菜打水;而黄昏里的古镇,夕照晕染村落,喧闹复归平静,月亮渐渐映满整条老街,那才是古镇本来的样子,古老中国的样子。</h3> <h3>  而我却匆匆。半天的时间,匆匆来又匆匆去。于古镇,所有的来去都将悄无痕迹。而于我,那温暖的乡邻之味已伴着腊肠烟火,存进了记忆的档案,等待着某个雨后 悄然的翻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