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谋 元谋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发现地,是“东方人类故乡”。<br> 云南土林是一种由土状堆积物形成的柱状地形,因远望如林而得名。 云南土林分布较广,其中以元谋县的物茂土林、班果土林、浪巴铺土林为佳。它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云南石林并称为“云南三林”。 到了元谋可以去品尝一下元谋凉鸡,元谋凉鸡选料考究,以未啼鸣的仔鸡为最佳。凉鸡具有浓厚的川味,又具有地方特色,辅以两种沾料。在云南,说到称重“斤”时,是公斤。 <p> 丽 江</p> 由于雨季的缘故,金沙江的水涨了许多,所以虎跳峡的景色十分壮观,汹涌的江水奔腾直下,愤怒地冲击着虎跳石,发出的巨大咆啸怒吼!像是在诉说着那遥远的过去和永恒的未来。 虎跳石,高约13米,位于上虎跳江面仅20余米的最窄处,相传,猛虎凭借着这块巨石来回于玉龙、哈巴两座雪山之间,因此而得名。 虎跳石横卧江心,挡住汹涌的江水,江水翻过巨石,狂奔怒号、激起排空浪花、发出阵阵轰鸣,扑跌而下的江水“狂涛卷地,飞瀑撼天”,足可以把你的喜怒忧思“震”到九霄云外。 长江第一湾,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巴塘县景内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到了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U”字形大湾。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 前人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适于摆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率领下,从这里渡江,北上抗日。 石鼓一带不仅人文荟萃,而且风光秀丽。这里江流平缓,河谷开阔,梯田层层,春天桃红李白,麦浪翻腾,油菜泛金,秋天稻谷飘香,瓜果满园,与村落瓦舍相映成趣。 丽江黑龙潭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旧名玉泉龙王庙,因获清嘉庆、光绪两朝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后改称黑龙潭。<br> 黑龙潭是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源自象山脚下多处泉眼,泉水从象山西麓泉眼涌出,汇聚成约4万平方米的潭面。进入古城后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 黑龙潭四周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优美的古建筑点缀其间。 得月楼为三重檐钻尖顶楼阁式建筑。 相思桥又称玉带桥,横卧黑龙潭上,将潭水一分为二,石栏上雕刻有石象、石狮,“象狮”谐音“相思”,因此得名。 五凤楼,原名法云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楼高二十余米,平面呈亚字形,三重檐攒尖顶,屋檐八角,三层共叠成二十四个飞檐,如五凤振翅来仪,故名“五凤楼”。 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下,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北有故宫,南有木府”,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 <p><br></p> 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 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障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障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 丽江古城的民居是纳西族传统营造技艺的集中体现。融汉、白等民族建筑元素。民居建筑一般为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 民居的外观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覆顶,色调和谐,朴素典雅。 丽江民居十分重视门楼、照壁、外廊、门窗槅扇和梁枋的装饰。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西南边陲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清以来,丽江古城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及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茶马古道重镇。茶马古道赋予丽江古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 大 理 大理古城在唐、宋五百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理古城东西宽约一千余米,南北长约二千余米,南北纵向有三条大街,东西向有五六条小巷。城内房屋皆土木结构瓦顶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 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公元856年),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 <p> 双廊古镇水天一色、群山叠翠与湖光水色交相辉映,金梭织锦、“双岛双曲”与古色淡雅、风情浓郁的白族集镇相环抱,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天然图画。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美誉。</p> 喜洲严家大院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末起建至民初竣工,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是一座有五座四合院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 <p> 雨中游苍山,山上一直下着小雨,浓雾笼罩着整个山顶。洗马潭,云、雾缭绕,别有一番韵味。</p> <p><br></p> 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形成了著名的十八溪。 沿着玉带云笼罩着的玉带路,在鸟语花香中,走入了苍山深处,这里有飞瀑流泉之景、有曲径通幽之境。 云散天开,从一块又一块云之间,饱览玉洱风光,纵横绿野平畴,这似乎只有梦中才有的迷人神韵,让人们领略了苍山洱海的美丽风光。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在清咸丰年间被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 雨后的三塔倒影更加清澈。 云南的雨季天气,很有特点,一阵大雨后,马上可以阳光灿烂。方圆几公里内倾盆暴雨,几公里外又是阳光明媚。正是这种气候特点,充沛的雨水和阳光,造就了云南美丽的茂密森林。 腾 冲 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br> 到腾冲的途中经过横跨怒江的龙江大桥。 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龙江中游河段龙川江河谷,为单跨简支钢箱梁悬索桥,大桥全长2470.58米,桥面宽33.5米,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桥。 一派田园风光的和顺古镇,那里的稻田、荷塘、清澈的溪流充满了诗情画意。<br> 和顺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 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 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田园水乡的恬美风光。 沿着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 走进和顺,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摇曳,绿影婆娑。 清溪绕村,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八月一日建军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国殇墓园中前来悼念的游客们向先烈鞠躬致敬,献上鲜花,共同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国殇墓园系记念抗日战争中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的陵园。 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古火山地质遗迹为特色。这些火山形成于距今340万年到1万年间的上新世至全新世。现仅保存6座仍能见穹丘地貌或火山山体的火山。 平顶圆锥形火山,海拔2080米,山体底部直径650米—720米,火山口直径约200米;相对高度100米,火山口坑深50米。 云南地热资源相当丰富,占全国已知温泉数的四分之一,以腾冲县最为集中。大滚锅是腾冲地热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大滚锅又称“一泓热海”,因盛产硫磺,又称硫磺塘。 腾冲最值的一去的当属北海湿地。 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四面环山,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大片漂浮于水面的陆地;犹如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 步入北海湿地,你将真正体验到大自然的绚丽与神奇,这里确实奇特。水草密密麻麻,根交错在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草腐烂,新的长在腐烂的草根上,然后又腐烂,又长出新的,最后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浮在水面上,宛如一个一个的小草岛。 当地人经常把随意切开的一小块草排当竹筏子来划,捕鱼虾。 据说这儿每年四月中下旬最美丽,那时满目北海兰花开,美不胜收。空气里飘着草叶的清香。 芦苇丛中不时传来嘎嘎的野鸭叫,湖面上不时有游人踩草排的惊喜叫声。 瑞 丽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 莫里热带雨林,藏于山峦叠嶂、万木峥嵘、双峰对峙的广弄山和广马山之间。 莫里瀑布,清澈的泉水从6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倾泻而下,似一匹巨幅白绸在空中迎风飞舞,高峰悬崖间雪飞云涌,响声雷鸣,瀑布下又有温泉涌出,景观十分奇特。 独木成林,榕树在瑞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山坝间、村寨里、道路旁都有种植,或独树成林,或相连成片。人们视榕树为神树,只种不砍。<br> 姐勒金塔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佛事活动场所。金塔采用砖土结构,主塔高20余米,外围小塔,依次渐小,主附塔顶均冠于金铂华盖,微风过处,风铃叮当。 一寨两国。“一寨”是指银井寨,寨子分为两个小村,国界边中国一侧的拉影村与缅甸一侧的雷基村完全连在一起,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 两村民大多是傣族,两国边民同饮一口井,同赶一个集,同上一个奘寺,同供一尊大佛。 瑞丽江,流经中缅两国的河流。瑞丽江畹町段属峡谷河流,江水平缓,橡胶树成林,香蕉树成片,高大挺拔的木棉树花开时节,满树彤红,映红了山谷。 <p> 沧 源</p> 从瑞丽到沧源全程都是国、省道,甚至还走乡道。一路领略了崎岖的盘山公路,大雾弥漫的山路中,有时能见度甚至不足五米。 沧源佤族自治县让我们穿越了时光,来到了远古时代。 翁丁原始部落,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族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 村落始建于350多年前,由寨门、神林、寨桩、民居四要素组成,部落群山环抱,古朴神秘。 翁丁佤族传统民居,保持着原始的干栏式建筑,屋顶全由茅草铺盖,建筑风格统一,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佤族原始村落。 这里保存有佤族古老的祭祀习俗,木刻记事、剽牛、拉木鼓、杆栏式草房民居、粗犷奔放的佤族歌舞,独具特色的佤族饮食、服饰等。 沧源崖画是距今三千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物。 崖画一般绘于垂直、平整的石灰岩崖面上及岩溶峭壁,其颜色多为暗红色,据说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而成。 崖画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房屋、动物、神话人物等。画面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作画的意图和功能都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