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印象【之六】

土魂竹韵

<h1><b><font color="#ed2308"> 时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 和顺古镇与一寨两国风情</font></b></h3> <h3> 2019年12月13日,陕西省时光永恒摄影旅游团一行67人走进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拍摄观光。</h3> <h3>  和顺镇是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辖镇,位于腾冲市西南四公里处,东邻腾越镇,南邻清水乡,西邻荷花乡,北与中和乡接壤。</h3><h3> 和顺镇国土面积18平方千米,辖3个行政村,有常住人口7531人(2017年)。</h3><h3> 和顺镇先后获得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2005年),全国环境优美镇(2006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中国十佳古镇全国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2013年),第三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丽的十大乡村、云南旅游名镇、云南十大名镇等荣誉称号。 201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9亿元。</h3> <h3>  公元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和顺盆地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南诏大理国时期,已形成具一定规模的村落。和顺古名“河上邑”,又称“阳温登”。</h3><h3> 明成化年,改称“河上邑”。</h3><h3> 嘉靖年间,改称“阳温登乡”。</h3><h3> 明末,改称“河上屯”,因“小河”绕村而过,故又改名“河顺”。</h3> <h3> 和顺镇四周火山环抱,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火山,中为马蹄形盆地。境内最高海拔2190米,最低海拔1580米。</h3><h3> 和顺盆地周围有多座火山,东西的来凤山和南面的黑龙山,是新生代第四纪下更新世喷发的火山,距今约1万年;北面的老龟坡,为截顶圆锥状火山,海拔1847米,相对高度245米,主火口呈椭圆形,口壁完整,长轴300米,深84米,是第四纪上更新世喷发的火山,距今约3万年,顶部形似乌龟,故名老龟坡。西面的马鞍山,为截顶圆锥状火山,海拔1793.2米,相对高度55米,顶部呈马鞍状,故名马鞍山,它是第四纪全新世喷发的火山,距今约7000年左右,为腾冲众多火山中最为年轻的一座。</h3> <h3>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这是一座百岁坊,以前在和顺,只有百岁以上的老人才能进去。看这气宇轩昂的屋檐,一雕一刻都流淌着汉民族文化。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巨作,静静地伫立在小镇的各个角落。从此巷望去,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在六百年后依旧能醉人心神。</h3> <h3>  2012年末,和顺镇辖区总人口6706人,2187户居民。</h3><h3> 2014年末,和顺镇居住有汉、白、傣、回等民族,其中汉族为主要民族。有常住人口6825人,其中户籍人口2230户,有海外华侨18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h3><h3>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7531人。</h3> <h1><b> 云南瑞丽一寨两国</b></h1> <h3><b> 一寨两国</b></h3><h3> “一寨两国”景点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h3><h3> 寨中的国境线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边民们每月数十次地穿越国境线而浑然不觉。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h3> <h3><b>一井两国</b></h3> <h3> 一寨两国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 号界碑旁。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景区内有一寨两国水井、一寨两国秋千等景点。“一荡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h3> <h3> 边界无天然屏障,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寨子里的两国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世代相承,传为佳话。</h3> <h3><b>残荷</b></h3> <h3><b>赌石市场</b></h3> <h3><b>陈毅题词(赠缅甸友人)</b></h3> <h3><b>玉石桥</b></h3> <h3> 中缅瑞丽段的国境线是弯弯曲曲、犬牙交错且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有时一条小沟渠或是一个田埂,就是两国的国界。在银井“一寨两国”景点,如果没有中方一侧威严的国门和值勤的边防武警以及对面缅方高挂的国旗和缅方移民局办公房,你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是两个国家,出入其间的两国边民就像随处见到的情景一样,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或者手扶拖拉机自由往来。</h3> <h3>  从中方的国门直接往前10米左右就是中缅71号界桩,界桩往前就是缅甸境。游客在这里越过一步就跨出了国境。此时,游客只能往左侧的小径,沿向北而后向东弯曲的国境线,来到位于中国一侧两国边民公用的井水旁,感受“一井两国”的景致,井的右侧有一段很浅的、干涸的小沟渠,这就是两国的国境,如今,有关方面为便于管理,在沟边的我方一侧栽种了一排细竹,中间还留着一条横跨小沟两边的一条小道,这是为方便缅甸芒秀村的村民“跨境”前来“一井两国”打水特留的。</h3> <h3><b>一院两国</b></h3> <h3><br></h3><h3> 自2008年以来,银井边防工作站帮助银井村成立治安调解队、扶持驻地经济建设,大力支持边疆教育事业,先后成功打造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和响誉全国的云井边防小学。</h3><h3> 银井小学里有很多缅甸“小留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对面芒秀村村民的子女。由于中国教育条件比缅方好,很多芒秀村民都愿意将子女送到中方一侧的小学就读。每天清晨和午后,这些“小留学生”们就背起小书包,很自然地跨过国境,每天数度往返于两国之间。</h3> <h3> 寨子里的“一荡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h3> <h3><b> 2019年12月27日完成手机拍摄编辑於云南泸沽湖前四川西昌途中。</b></h3><h3><b> 土魂竹韵</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