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风情一一一沙面岛

明子

<h1>  广州老城的西南角有一个小岛,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却密集着国家文物建筑51栋、古树150多株;曾有8个国家的领事馆在此;还有18处遗存洋行建筑;内地首家五星级酒店、广州第一家俱乐部、第一家室内游泳场。它就是素有“广州小欧洲”美誉的沙面岛。11月20日我来到了这里,清新淡雅的沙面岛焕然一新,散发着浓浓的浪漫之情。</h1> <h1>  沙面史称“中流沙”,最初只是珠江畔一片积沙浮地,是全国最小的租界。沙面建筑反映了近代广州的历史变迁,是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h1> <h1>  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岛上西部3/4划为广州英租界,约264亩,东部1/4划为广州法租界,约66亩。各有一桥与中国大陆(华界)相通。</h1> <h1>  沙面岛较完整地保留了19世纪英法租界欧陆风情风貌,行走在上面,仿佛斗转星移,时光倒转,身临其境。</h1> <h1>  在沙面岛邂逅了最美的“欧洲小镇”,仿佛置身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随时随地都感受到西式建筑的情调。各具风格的欧式建筑和古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浪漫的欧陆情怀。</h1> <h1>  沙面大街68号,1916年建,曾作苏联领事馆、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团广州办事处。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主楼前有小院、围墙,后有副楼。建筑外立面除挑檐、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不加油漆,故有沙面“西红楼”之称。 </h1> <h1>  沙面大街2-6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解放前为粤海关俱乐部,解放后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东红楼”。</h1> <h1>  沙面大街59号,建于20世纪初,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该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四边皆有外廊,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h1> <h1>  沙面大街56号,建于20世纪初,曾作正金银行(日)、美国领事馆旧馆。门廊用帕拉迪奥式组柱,二三层柱子通贯的券廊,整座建筑外轮廓像中国先秦建筑,首层是传统的西方古典装饰,中西合璧,表现出建筑的过渡,平屋顶周边覆绿色琉璃瓦,出檐较远。</h1> <h3></h3><h3></h3><h3></h3><h3></h3><h1> 沙面大街54号,建于1865年的汇丰银行旧址,共有四层。最入视线的是灰白色花岗石“山花门”和希腊“多立克”柱式组合,挺拔有力。向内凹势的半圆罗马风格两侧又延展精细万字纹雕刻,以及塔楼穹顶,尽显西式新古典风格的内涵。</h1><h3></h3><h3></h3><h3></h3><h3></h3> <h1>   1907年建的海关俱乐部,红砖砌筑的三层楼,南北有尖顶阁楼。仿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建筑, 墙面装饰讲究,铁艺“洛可可”风的简约版。</h1> <h1>  沙面大街48号为“太古洋行”建于1881年,是一家老牌英资洋行。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廊柱以红砖筑砌,拱券饰带细致,色调淡雅,与廊柱对比鲜明。</h1> <h3></h3><h3></h3><h1> 沙面大街46号,万国宝通银行(美),是一座三层的柱廊式混合结构建筑,高高的“爱奥尼亚柱式”成为该建筑立面的耀眼点,镂空墙与其配伍,雄壮中不失细腻。</h1><h3></h3><h3></h3> <h1>  沙面大街36-38号,清末民初建,曾作为法国传教社住宅楼,还曾作沙宣洋行和新志利洋行。为岛上具有代表性的居住楼。在装饰上,除常见的装饰脚线外,正立面两侧稍凸出一山墙,其山花采用十字叠加半圆装饰。外廊的特点是首层采用券廊,二层采用柱廊,古典壁柱和独立柱有序布置,栏杆采用古典瓶形。外廊门顶的气窗采用十字花木隔装饰,与屋顶十字山花相呼应。 </h1> <h1>  沙面大街26号,1911年建,曾作为台湾银行广州支行。该建筑共有三层,竖向三段式构图,底部厚实凝重,六根多立克巨柱直达檐口,正立面山花门装饰,山门两侧希腊多立克方柱,一层上方和顶部檐口的横向石板上各加了一条深金色穗带,突出腰线,这是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手法,新古典主义建筑。</h1> <h1>  沙面大街22一24号,1932年建,沙面医院属于折中主义风格建筑。首层装饰简朴,二、三层间的装饰墙几何图案细腻,绝妙的设计理念。</h1> <h1>  沙面南街60号,建于1865年的沙面堂是罗马式建筑的代表,原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及牧师住宅,现在还是用作基督会所。</h1> <h3></h3><h1> 沙面大街2、4、6、8、10号是印度人住宅。上层是希腊柱式中最美的科林斯柱式,以欧式主流纹样莨菪叶构成,尽显繁复满盈的贵族气质。</h1><h3></h3> <h1>  “最美一公里”中央大街贯通中轴,在树与房子之间,是行人,是街心公园,是一片可以触摸的空白,可以谛听的静。沙漏里的沙子像雪一样落下来,落得铺天盖地,似乎就在一瞬间,风雨侵蚀的伤痛,深刻悲楚的记忆远去了。一种时过境迁的恬静闲适,矜贵的华美与西洋画的风情,慢慢浮上了沙面的脸。</h1> <h1>  沙面大街14号,建于1890年,露德天主教圣母堂,是沙面岛内重要的宗教建筑,体现仿哥特式风格。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由钟楼、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堂内所有门窗都镶嵌七彩玻璃。</h1> <h3></h3><h1> 沙面南街58号为“埃维内斯特”住宅。英国人曾任中国盐务副总督核。建筑为两层柱廊式,科林斯柱式雕饰细腻丰富、挑檐饰线考究。</h1><h3></h3> <h3></h3><h1> 沙面南街44一46号原为英国领事馆。于1886年迁入沙面。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重建为沙面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领事馆。建筑为中西结合,西式建筑。灰色仿石大分格勾缝的立面上,用中国传统草绿色琉璃瓦满铺直坡四坡顶。现今为“广东省对外友好协会”、“广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h1><h3></h3> <h1>  沙面南街22号,1913年建,曾作中法实业银行、日本领事馆。建筑布局南北朝向,中轴对称,主楼为方形,东西向均有入口,南向有两层楼高曲线形门厅,其上为挑檐阳台,可做屋顶活动平台。</h1> <h1>   广州沙面南街20号,是一座建于1890年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驻广州领事馆,现为广东外事博物馆。是沙面建筑群当中的A类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沙面南街12号,建于清末,曾作为法国海军办事处,法国邮政局。</h1> <h1>  清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前只有广州一口通商。因此政策“沙面”贸易繁荣一时。这个雕塑表现了当时十三行专营者与英商核算议税的情节。</h1> <h1>  沙面北街65号,建于1915年,曾作三菱洋行(日),现为珠宝店。看似庄严对称的正立面,圆弧形门廊顶部的圆弧形山花断开。灵动起来,墙面有珍珠形及花穗装饰,尽显巴洛克风格。</h1> <h1>  kafelaku coffee是印尼国宝级珍品,全球奢侈品排名第一。一百年前就为荷兰皇室专属贡品。</h1> <h1>   沙面岛,中国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羊城第九景"。 从这里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心旷神怡之感。</h1> <h1>  在沙面,你会发现,所有的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更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味道。游览其中,看到了历史,听到了过往……</h1> <h1>  如今的沙面岛更是展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城市的重要地标, 一座座如荫绿树环抱着的古雅建筑、清澈江水环抱的美丽小岛,真不愧为南中国最具欧陆风情的“世外桃源”。</h1> <h1>  沙面岛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那一排排欧陆风情的建筑,展现了与广州老城区建筑不一样的风格。这里曾是广州重要的商埠,历经百年。沿江吹着微风,漫步在光与影之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