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张灯结彩》

二十八画生

<h3>孤独是一种常态,一种永在,与生俱来,难以摆脱。</h3><h3>《一个人张灯结彩》是田耳所写的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在这本书里,“一个人”不仅仅是聋哑女人小于,更是在场的每一个人;而“张灯结彩”则表达了人们对于超越孤独的渴望,每个人都想摆脱如蛆附骨般的孤独,所以努力向身边人靠近,寻求慰藉,但是到最后,都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h3><h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是即使是群岛也不是完全的一体。人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故事,书中的人物亦是如此。田耳说:“我喜欢乡村,喜欢那些张着耳朵听故事的人,喜欢身边最真实朴素的故事,肆意地去看、去接近,不是故意。”故事中的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特点,他们是千千万万社会底层人物的缩影。</h3><h3>被抛弃后开了一家理发店的聋哑女人小于,喜欢修剪各种发型,有着自己可爱的孩子,但是无声的世界还是时常让她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在遇到钢渣之后,她一下就深陷其中。她和钢渣的爱情的发生,填补了小于内心的空虚,抚慰了她无法诉说的孤独;老黄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绿胶鞋”(警察),而比起那些在孤独中挣扎的人来说,他更像是一个颇为冷静的旁观者,故事的发生,大多经由他,或多或少地将这些故事串联了起来……</h3><h3>看别人的孤独,我们可能很难身临其境地去了解,都只是雾里看花,认定即使是小于在等待爱人钢渣过程中的孤独,也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诗情画意。但是,其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之后才略知一二。所以说,没有人喜欢孤独,他们只是害怕失望,就像书中的小于在钢渣离开之后,自我封闭,她也只是害怕爱人的离开之后,孤独再次占据她的生活。</h3><h3>在很多人看来孤独意味着无人陪伴、无人倾诉的失落感。有些长期处于孤独的人会越来越封闭,与身边的人也越来越疏远,甚至变得孤僻、郁郁寡欢。也许在这些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们可能会选择向身边的人靠近,尝试融入大众的世界,但是到头来,往往并不如意。</h3><h3>我们总是害怕孤独,不愿意去面对,但是其实从我们的整个人生来看,孤独存在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学会接受孤独,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孤独常常使我们陷入沉思、冥想的状态,使我们获得新的思想、感悟,一旦孤独过去,我们可能就会成熟、深沉一些。人人都可能孤独,但是,并非人人都会在孤独中有所启发。有的人在孤独中萎靡消沉,而有的人却在孤独中大彻大悟。</h3><h3>或许大多数人都和故事中的人一样,不甘心一个人的沉沦与静谧,不甘生活的重压,不甘悲苦的命运,尝试去摆脱孤独的境地。小于和钢渣,他们同样的孤寂,刚好一拍即合。但现实却是,我们很难找到懂自己的灵魂伙伴,来抚慰自己孤独的内心。</h3><h3>故事围绕一件刑侦案件展开,叙事既灵巧又绵实,既出人意料又步步为营。发展到最后,钢渣入狱、副局长意外死亡,故事戛然而止,留给人一种怅然若失之感。</h3><h3>在田耳的小说里,他喜欢批判一切,也饶恕一切。“张灯结彩”代表的是爱,渴望爱追求爱,爱和善意的存在才是让人即使身心俱疲、伤痕累累之后依然踏步向前的内心力量,只希望那些正处在孤独崩溃边缘的人们,能够找到慰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