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邵公路小八景设计•[美丽乡村散文/石谷]

【耕墨堂•七点推广】-用作品说话

<p>文/石谷</p> <p>(•本文作者兼设计师石谷在湖南地理之心即寸石镇207国道双江口公路景点拍照留念•)</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能为新邵县之双江口、武桥村、梅寨、青龙村、巨口铺镇、龙溪铺镇、柳山村、雀塘镇等八个公路景点做设计。每个景点虽不大,但却历时四年之久,且付出了不少的精力,特别是新邵公路局负责工程的同志,还有那些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的师傅们。而之前,除了去过白水洞、白云岩等几个旅游景区及县城玩过几次,其他对新邵的了解几乎一无所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起初,所有这些景点项目,原来只是想做一些园林绿化即种些花草栽些树木而已,并没有做景观的打算,也没有做景观的专项资金。但新邵公路局以岳局为主的几个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在园林绿化的基础上抽出一部分资金来做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在合作之初,我也对他们半建议半开玩笑地说: 花草种得再多,树木栽得再多,也没法与新邵公路两侧山上的花草和树木来比!意思是说: 如果只搞些园林绿化,而没有做景观,结果花了钱却没有特色也没有实际效果。</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了节约成本造价,又能做出符合美丽乡村的那种效果和味道来,在动手做之前,我与公路局的同志一起制订了几个设计原则:一是用最少的钱,尽量做最多的事情和最好的效果;二是尽量依地形而建,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成本造价;三是就地取材,尽量用当地废弃的砖、瓦、甚至空心砌块等材料来制作;四是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做出乡土特色和品位(味)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去现场考察的时候,大概是在2016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公路局的领导及几位项目负责的同志,带我去了207国道的双江口景点。我们驱车而行,一路上风光旖旎,风景如画,溪流潺潺。当我们快到双江口的时候,司机驾车先是长驱直入然后再左拐弯驶入一道幽深的峡谷,只见峡谷处公路两侧山峦连绵、苍翠欲滴,巍峨的山峰越来越近并相互对峙着,给人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峡谷口公路右侧靠溪流边的绿化带中一个屹立挺拔的巨大的黄腊石,首先映入眼帘,上面赫然刻写着的“湖南地理之心-寸石镇”几个红色大字,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里是湖南的地理中心!而当我们穿过峡谷并经过一段短板桥路程后,便来到了项目所在地,我们很快将车停在了路边,并下车查看。当我们站在做景点的地块上一高坡处再往回看时,只见在峡谷两侧突兀陡峭的山峰之间,刚走过来的公路,就像一条欲出洞的无比巨大的蟒蛇正爬在地面上漫悠悠地蜿蜒而出……</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来到现场才知,做景点的地块为长条形带形地块,园林绿化部分早已做好,而且开了好些红的黄的白的等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鲜花,特别是绿化丛中那几棵开满黄色花的黄槐树,金黄灿灿的,特别靓丽和耀眼。在地块的中部位置,也已设造了一个防腐木重檐六角凉亭,古色古香、攒尖翘角的。另外,在地块靠公路一侧已预留了停车场,而靠农田一侧,则是一条涓涓溪流。</p> <p>&nbsp;&nbsp;&nbsp;&nbsp;&nbsp;公路局负责该项目的邓主任告诉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景点景观和文化元素,以营造景点空间的视觉效果和提升文化品位(味)。回去后,我大约花费了一周左右的时间,经冥思苦想之后,才将图纸画了出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设计构思中,我是根据地块的起伏变化和环境状况,在绿化中间设计了一条长长的弯弯的漫步游道,来做为景观轴,并以已建凉亭为中心,依次设计了文化墙、简介碑、三个棕红色艺术门架等,并在凉亭旁边设置了假山、旱水池等,同时在假山上刻写了“和谐”两个红色大字,在凉亭的柱子上刻写了棕底绿字的匾联“仰望青山翠欲滴,府听溪流细无声”,并将此亭取名为“双江亭”。另外,在地块靠路边绿化带中的适当部位,椐情况增设了以紫薇植物制作的生态仿花瓶造型等,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大大地丰富了生态景观的情调。</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又做了公路对面的二期,与一期完全不同的是:地块面积相对比较宽大,背靠高山,地形富于变化,正对一期凉亭处还有一个废弃的小水塘,水塘旁边还有一条小水沟。我在设计中,巧妙地将小水塘改造为别致的荷花池,而将水塘后侧的陡坡设计了一组又高又宽的假山,在假山上刻写了三个红色大字“双江口”,并雕刻了一组由近至远正在展翅飞翔和各具姿态的白鹭图案及右下角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蛙图案。还在假山的左侧,我和书法家石泉老师合作刻写了一首诗文“新天新地双江口,夹路青山一径幽。风光旖旎人争赏,行程虽急也停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在假山左侧的顶部草坡上一块平坦的小空地,设计了一个四角茅草亭,周围种了一些竹子,取名为“观山亭”,并邀请书法家李建平老师书写了匾联“歇脚云作伴,启程水同行”。再从水塘左侧做了台阶栏杆等,游客可拾级而上到茅草亭,倒是别有一番情调。而正对一期凉亭从公路边进入跨过小水渠上的平板桥后,在水塘边还修建了一个观景平台,游客们可以站此以大假山和荷花池为背景拍照留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于二期地块比较大,在地块中间和周边设了一些游道,供游客漫步观景,在中间一块地势比较高的空阔地,还设置了一组艺术雕塑,取名为“三羊开泰”。三只活泼可爱的山羊,雕刻得栩栩如生,倘若站在公路上远远地看去,还真以为谁家牧放的三只山羊爬在石头上在“咩咩、咩咩”直叫呢!</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去武桥村景点的时候,是一个炎热的盛夏季节,感觉这里的风水特好,整个村庄地形地貌就像一把超大的太师椅。你看,中央和前部是一片层层叠叠、碧叶田田的荷田,两侧和后部被错落有致的村舍包围着,特别是后面连绵起伏的高山,就像太师椅的靠背,而两侧比荷田稍高点的小山坡和房屋等呈合围状,宛如太师椅的扶手!而需做景点景观的地块,并不大,是一块小长方形地块,就在那片荷田的前面,即笔直的公路与荷田之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个村是市委办公室的一个扶贫点,这里也是帮扶小组为村里脱贫致富而建的一个太空莲基地。因为是盛夏,莲花开得正是红红火火,每当一阵阵夏风吹来,翻滚摇曳的莲叶和荷花,碧波荡漾、婀娜多姿和花香四溢。</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于这个村子还算大,聚集的村舍和村民也很多,所以我在构思的时候,将地块的中央设计了一个户外健身活动广场,以供村民晚上跳舞等活动休闲用。而广场靠荷田一侧,设计了一堵长约十米高近三米的徽派风格的灰白色筒子瓦顶的景观院墙,院墙中间设了一个拱门洞,门洞上刻写了黑底绿字的“荷园”两个字的横匾,也是做为整个景点园区的主题。在院墙的左端即广场与靠荷田一角,还设计了一个防腐木亲水平台,游客站在平台上则可亲手触摸一下油光水滑、翠绿连连的碧叶和羞花闭月、娇嫩无比的荷花,或俯首亲闻一下芳香四溢的荷香,或以荷花为背景摆上几个漂亮的pose,再拍上几张美照以作珍藏留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在院墙的右侧,即广场靠荷田一角,利用一个不大不小的鱼塘,在此傍水而建了一个六角亭,并取名为“和风亭”,并邀请书法家石泉老师书写了匾联“云停翠嶂钟灵毓秀,日照红荷溢彩流光”,亭子周围还栽上几棵柳树和设置了一些假山等,夏风吹来,垂柳习习,游客或村民可在此歇息纳凉或赏花闲聊,何等逍遥自在和心旷神怡!</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广场靠公路一侧的绿化带中,设置了一块斜卧在草坪上大约三四米长的文化碑,上面用黑金砂刻写了北宋大学者周敦颐那篇著名的散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外,在地块左端还设计了一个停车场,供过往的旅客临时停车休息和赏花观景等。停车场与广场之间设有绿化和步道相连。而在二者之间的绿化带中靠停车场与公路一角比较显眼的位置,则设计了七八米高的象征莲花盛开的灰白色标志塔,上面刻写了“武桥村”三个黑色大字。另外,在地块两端入口处,还设计了两个灰白色门架,并设漫步道与广场相连。而步道两侧则是绿草如茵、绿树成荫。</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沿着207国道往前走,经过双江口、武桥村后,下一个景点就是所处坪上镇的梅寨景点。“梅寨”这个名字乍听起来多少有些玄乎和神奇的,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离不开大山、寨子等之类的东西。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虽然现在已没有什么寨子了,但公路两边的山峰无论高矮大小还是陡险气势等一点也不亚于双江口,一眼望去,层峦叠嶂,云雾茫茫的。用于做景点的地块位于公路的右侧,背靠一片大山,山上到处是漫山遍野的竹林,郁郁葱葱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整个地块看起来还算长和大,在前端还有一块类似圆形的大点的空地,空地靠山一侧还有一线弯弯的长坡。地块再往前则是落差很大的山洼地,犹如万丈深渊,深不可测。站在弯坡上,可登高望远,极目远眺,看云卷云舒。第一次来现场考查的时候,发现里面的停车场早已硬化,在两端还设置了两个出入口。而且公路局的同志还告诉我,这个景点与其他景点不同的是:准备建一个公路服务站,大概两三层楼高的样子。现已委托了一家设计院正在做建筑方案,并用手指着停车场旁边一处空地说已在这里定好建造位置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恰好,我在做景观创意设计的时候,也以服务站为中心并紧紧抓住“梅”字大作文章。首先,我在拟建服务站的左侧,设计了一个又长又高又大的假山,在假山上刻写了“梅寨”两个红色大字,及雕刻了梅花、梅花鹿等图案及诗文等。假山前还设计了锦鱼池、喷水等。另外,在假山的左端还设计了一个石门洞,并有一条漫步游道穿过,一直通向空地的那线长长的弯坡,并围绕空地转了一圈。而且将长弯坡处两侧的步道栏板用水泥空心砌块做成了城墙式造型,看起来既古朴自然而又粗犷厚实。倘若游客在此漫步而行,就好像行走在真正的长城上那样,可观千山万壑或行云流水。</p><p>&nbsp;&nbsp;&nbsp;&nbsp;</p> <p>  &nbsp;&nbsp;&nbsp;&nbsp;&nbsp;而在大空地的中央,我考虑到与周围山势环境的协调和呼应,设计了一个体量庞大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茅草亭,并邀请了在长沙供职的书法家孙太平和谭彭剑两位老师一起为茅草亭取了雅名“竹逸亭”,并书写了匾联“披雪好翩跹万杆龙孙常献瑞,迎风任曲直一山气节总凌霄”,匾联雕刻好后挂在亭子的柱子上,顿时蓬荜生辉,雅趣大增。只可惜,由于建造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茅草亭在最后实际实施的时候,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大。这,不能不留下一点遗憾!</p> <p>&nbsp;&nbsp;&nbsp;&nbsp;&nbsp;另外,为了丰富景点景观内涵,在两端的出入口拐角处的绿化带中,还设计了一处有点现代感却又粗犷自然的清水墙砖雕和一只体量高大的梅花鹿雕塑。此外,在茅草亭的入口处还设计了一个红色的艺术门架,以及在茅草亭周围的空地上种植了好些桂花树、梅花树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可以说,青龙景点是新邵境内207国道上最远的一个景点,几乎靠近涟源边界,是新邵通向涟源地区的一个门户。要做景点的地块,是在207国道上青龙村一处弯道的右侧,看起来长长的,中间还有一个高高的长坡,但被一个既像是凹坑又像是废弃的排洪沟截断而划分成两部分,一大一小、一长一短的。此外,地块靠涟源一侧则是又高又长又陡的护坡,护坡的那边则是一条溪流和一片农田,并且地势都要低很多。</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显然,在做这个景点景观设计构思的时候,我是以“青龙”为主题的。首先,我在地块中间的长坡上设计了一条五十多米长的起伏跌宕的“青龙”雕塑,看起来活灵活现、金碧辉煌的。特别是,如果站在涟源方向看过来,仿佛真的有一条长长的“青龙”,正在腾云驾雾而来,气势磅礴,甚是壮观!其次,我在靠涟源一端被截断的小地块高坡上设计了一个高高耸立的璀璨夺目的龙珠球,并且龙身、龙头、龙珠球形成一条景观视线轴,龙头朝着龙珠球,龙珠球则无论是从新邵方向看还是从涟源方向看都成为一个很好的景观焦点。再次,在长“青龙”雕塑周围还设计了漫步游道,并在废弃的排鸿沟处设计了一座平板桥通向龙珠球所在位置。另外,在平板桥靠公路一侧还设置了一些假山或塑石,上面雕刻了一个大大的红色草书“龙”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外,在龙身中部游道靠护坡处设计了一个凉亭,取名为“青龙亭”,并邀请书法家回楚佳老师书写了匾联“极目观龙舞,平心听雨淋”,建好之后,游客就可以坐在凉亭里歇息闲聊或观山赏景。最后,在地块靠涟源一侧的护坡上还用花草等制作了“新邵欢迎您”等几个生态景观字。这样,从涟源方向,就能远远地看到这几个醒目的大字,一笔一画,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无限的温馨感和亲切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原来只觉得新邵207国道两边风光很美,没想到第一次驾车去新邵巨口铺和龙溪铺景点的时候,感觉217省道两旁边的景色一点儿也不逊色,同207国道两边一样,也是群山连绵不断,山青水秀,风光无限。巨口铺景点,离白云岩旅游风景区的入口处不远,从市里去白云岩都要经过这里,倒是离镇区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相对其他景点而言,这个景点更多地得到了镇政府领导的重视。设计之前,我们去过镇政府好几次,每次都受到镇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镇里的何书记还亲自与我对接,让他的手下写了好几百关于巨口铺镇的简介文字并以微信方式发给我,还好几次说巨口铺过去是宝庆四大名铺之一,他们镇政府现在正有恢复古镇和名铺的设想。尔后,带我们去实地考查和参观了老商铺的旧址,并说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简介刻上去,而且在标志塔上还要显示出“铺”的元素。</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巨口铺做景点的地方,是一块比较小的三角形地块,一边靠公路,一边毗邻一片低洼的农田,一头宽大一头狭小,看起来比较狭窄和受拘束。而且整个地块又呈斜坡状,是最难规划或设计的那种,比如说要在其中做一个健身广场什么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在较宽一端公路对面,还有一块小地可用,抑或可以纳入规划一起考虑,只不过小地块靠镇区方向一侧,以及靠山一侧,都被私宅包围着,完全给挡住了视线。</p><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在正式设计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之后,我恰好将此设计了一个九米多高的像两片船帆一样的灰白色标志塔,而且将侧面做为主立面,并刻写了四个黑色大字“巨口铺镇”,还在塔身底部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铺”的造型,同时,在塔顶以深灰色筒子瓦做成三个台阶状的码头墙,并与周围地形山势相呼应,寓意巨口铺的经济发展“步步高升”。这样,从市区方向来的旅客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高耸入云的标志塔和醒目大字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于地块有限,原打算只在三角形地块宽大一点的地方用植物设计制作一组生态“双牛”雕塑,但镇政府的领导说改为亭子更实用些,所以也就放弃了。后改为防腐木重檐六角亭,并与标志塔遥遥相对和遥相呼应。此亭后来取名为“畅观亭”,并邀请石泉老师书写了匾联“满目青山怡远客,一川沃野富乡亲”。</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同时,在地块内还设有一条游道通向凉亭,并通向标志塔对面的公路边,且将此做为园区主入口。还在主入口处设置了一堵长约八米高近三米的灰白色景观院墙,院墙中间开了一个门洞,门洞上刻写了黑底绿字的横匾“步园”两字。另外,在院墙的左侧还用黑金砂刻写了黑底绿字的“巨口铺镇简介”碑,并镶嵌在上面。而在院墙右侧不远处的绿化带中,则做了一个高高的塑石,塑石上雕刻了一个非常抢眼的红色印章“铺”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龙溪景点位置几乎就在镇区的端头,地块呈长方形。考虑到景点离镇区很近,聚集的人会很多,所以除了在地块左端设计了一个停车场,还在地块中央设计了一个健身活动广场。并且,停车场与广场之间有一步道相连,并在步道的中间位置设计了三个艺术门架。游客漫步门架下,无声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温馨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并以广场为中心,在广场里侧设计了一堵灰白色景观院墙等。而在广场的右侧有一块空地,地势比较高,于是在高坡处设计了一个四角凉亭,并取名为“龙溪亭”,同时刻写了棕底绿字的匾联“藏龙卧虎聚贤士,碧溪青山映蓝天”。这样,游客闲坐在凉亭里,既可以看到公路一侧的车辆匆匆而过,又可以观赏田野一侧的山水秀美如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亭子与广场之间,还有几条游道相连,同样在游道所处中间位置的绿化带中比较宽阔的地方,设计了一个体量较大的很有意思的生态仿根雕茶几。游客倘若在活动中或散步中累了,就可以坐下来打打牌、下下棋或聊聊天什么的。而在沿公路的绿化带内,还利用高差变化等设计了三个类似圆形花坛又像是象棋一样的红色阴刻景观字“龙溪镇”,每个字的直径大概在三米左右,全部用塑石做成,倒是一道很有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的景观!</p> <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七个公路景点是雀塘镇境内的柳山村景点。这里的公路虽然没有207和217那么宽广,但却是一条黑漆漆的崭新的县级草砂公路。当驾车快到柳山村景点的时候,我透过车窗一眼望去,公路恰逢一段长长的大弯道,然后再笔直地跨过一片农田。农田的两侧是村落,高高低低地建了好些房子,老的旧的都有,只是有些参差不齐罢了。而两片村落的背面都是些连绵起伏的山峦,但不高,与207国道和217省道两边的山势相比,显然要孙色得多,不过还算秀美。显然,两片村落遥遥相望,在蓝天白云下相映成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欲做景点的地块,是跨过那片农田的公路的一侧,为一狭长地带,中间大两头小,大概四五百米长的样子,中间被一条宽阔的汩汩直响的溪流打断。溪流处,除了新公路和一座新的平板桥跨过,在地块靠田野的另一侧,还有一条狭窄的老公路和一座几乎废弃的老平板桥跨过。当我初次看到的时候,给人的第一个创作灵感是:这座老桥应该要用起来!比如改造为一座风雨桥什么的,将是一个不错的好主意。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从空间视觉上,将两段被溪流打断的景点景观给巧妙地连了起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公路局、当地村委及县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都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即刻拍板实施,还请了专业公司做了好几个设计方案,并取了一个很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听雨桥”,后改名为“柳山风雨桥”,并请楹联家萧克寒、谢卫民和书法家陈志龙、周述桂等四位老师分别撰写了两幅匾联“曲岸花明柳送清风堪歇马,长廊气爽山来好雨可留龙”及“车马且从容任杏雨沾衣柳风吹面,田园真静美在稻花垅上荠菜溪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于做景点的地块,正处于一片平坦而开阔的田野中,从两端看过去,一览无余,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在该地块中央或附近最空阔的位置首先考虑建一个标志塔,以之来做为一个景观聚焦点!后来,在实施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十二米高的带有现代简约徽派风格的灰白色标志塔,并在正面刻写了“柳山村”三个黑色大字,看起来非常抢眼和大气!</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在建造的时候,却因师傅们在看图纸实施时将尺寸搞错了,而几乎将标志塔的体量扩大了三分之一倍。不过,建好之后总体感觉还算适中,只是比例有些失调罢了。也许,这正如历史上某位大师所说的“建筑是遗憾的艺术”!是的,一个建筑或一个项目的建造,往往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很难做到完美无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外,柳山景点附近聚集了很多的民宅和村民,所以在地块比较宽阔的地方同样设计了一个健身广场。广场两侧还设计了文化墙,广场与溪流之间设计了一个六角形凉亭,并取名为“燕雨亭”,也同样邀请了书法家石泉老师为亭子书写了匾联“紫燕风前梳柳影,黄莺叶底振清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另外,在地块两端各设计了一个灰白色景观院墙,大概六七米长三米高的样子,院墙中间设了一个拱形门洞,门洞上刻写了黑底绿字的横匾“柳园”。在凉亭周围及其他适当部位还设置了几组假山或塑石,并在上面雕刻了诸如“和风”、“春燕”、“美丽乡村”等文字图案或红印章之类及诗文“雨润千山绿,双燕舞长空。怡情小园坐,垂柳拂春风。”显然,柳山村这个景点,好些创意,我更多地是围绕“柳”字这个主题来做文章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同时,在靠县城来的方向即地块端头绿化带的草坪中,还设置了一组一大一小的“双牛”雕塑。在地块靠溪流边及其他拐角处,还栽种了若干棵垂柳树。然后,再通过中间一条贯穿整个地块的曲曲折折的漫步道,来做为整个景点的景观轴,将各景点景观巧妙地串联起来,从而使整个景点景观设计显得更加步移景异和匠心独运,看起来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抑扬顿挫,极具节奏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将溪流边的拦河坝、有高差处的护坡以及地块两端拐角处的围栏等,均用水泥空心砌块砌成的长长的城墙式造型,更多的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只是在施工过程中,稍不留神,却让师傅们将本来粗犷的有岁月感的灰缝又抹平了而失去了原有的感觉,这不能不又是一种遗憾!</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后要做的一个景点,即雀塘镇景点,则更靠近雀塘镇区,而且是靠市区和县城去雀塘镇的端头。看起来这个地块和巨口铺景点一样,也是一个三角形状,只不过要大了很多。同时,地块被新旧两条公路挟持着,而且三角尖正对着镇内,而与三角尖相对的另一边,及旧公路旁边,则是被密密麻麻、高低错落的民宅包围着。整个地块显得凸凹不平的,靠新公路一侧,还有一线低洼地,其中有一条很小的排水沟穿过,时而能听到汩汩作响的流水。整个低洼地落差比较大,像是一条宽大的天然的泄洪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对这个景点设计的原则自然是:尽量少开挖土方,就在原有地形上来做文章!如此一来,只要设计得当,既节省了建造成本,又能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尽管是三角形地块,但还算大且又靠镇区,考虑到景点做好以后来玩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当务之急是先考虑如何在三角形地内建一个健身活动广场才行。后几经现场测量和捉摸,才好不容易将广场位置和大小定了下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广场设定以后,还根据镇领导的要求,在广场靠地块最宽的一端设计了一个戏(舞)台,主要用于当地老百姓唱戏跳舞或其他村镇活动用。在戏(舞)台的后面还做了一堵十几米长三米多高类似城墙式的深灰色背景墙。而靠地块三角尖的适当位置,则设计了一个深灰色的标志塔,标志塔的女儿墙顶也做成城墙式,并在塔身的镇区一侧和广场一侧分别用金属雕刻了“循环产业小镇-雀塘镇”几个黑色大字。同时,在标志塔与广场之间以步道相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在广场戏(舞)台靠洼地一角的高坡处,则设计了一个六角形凉亭,并取名为“雀乐亭”,同时刻写了匾联 “雀鸟和鸣春色美,居民共舞快乐多”。建好后,游客就可以独个儿或三五成群拾级而上,在亭内歇息或闲聊。并在亭子靠洼地一侧,设计了一个别致的小拱桥,这样,游客就可以从新马路跨桥而过,通过步道进入到凉亭或广场内。</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另外,在地块的宽端,即广场与民宅之间,还有一块地势较低的空地和一个小水塘,计划也用起来,但以观赏为主。除了栽种一些花草树木外,在空地的中央设计了一个体形巨大的类似于卡通画造型的艺术砖雕“福猪”,憨厚可爱的“猪”雕上面刻写了一个金光灿灿的红底黄字“福”,寓意吉祥如意、发财致富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水塘,则充分利用旁边地势轻高的一栋民宅数米高的档土墙兼院墙为背景,设计了一组假山和水景,并将水塘改造荷花池,里面种了些荷花和养了些金鱼等,塘的周边也做了一些大大小小类似于自然摆置的塑石,别有一番风味!同时,在假山上刻写了“荷塘月色”四个字,给人无限的遐想。并将荷花池与洼地的排水沟相连,形成一道似有涓涓细流的水景。只可惜,后来因各种原因,这组景观设计方案并没有实施。</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外,在广场入口处和凉亭周围等地方,也做了一些假山或塑石,并刻写了“雀乐”、“麻雀”等文字图案及诗文等。在广场靠旧公路一侧的绿化带中,还设置了一块横卧在地面上三四米长的石碑,并用黑金砂刻写了“雀塘镇简介”。在广场靠洼地排水沟一侧,利用护坡和绿化带等设计制作了“雀塘欢迎您”几个醒目的景观大字。这样,从新公路上过往的行人或车辆的旅客,看到之后,就会顿感到雀塘人民那无限的亲切感和满满的温暖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八个公路小景点实施完工后,可以说为新邵公路和美丽乡村及乡村旅游等增光添彩,也得到了有关公路、政府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位于新邵境内的207国道还曾被评为2017年度湖南省最美公路之一,并在相关电视、报刊等媒体中报道过。于我而言,这只是利用专业能力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但愿新邵的山山水水更加秀美如画,但愿新邵的明天更加美好!</p> <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文作者简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石谷,又名耕人,原名曾昭定,号耕墨堂堂主、雪峰耕人、马岭居士等,61年生,湖南邵阳洞口高沙籍人士。草根个性书画家,湖湘乡土风情山水画家,资深设计师,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网络策展人。天生好写好画,对书法、中国画、建筑、装饰、园林景观及风水学、环境学、美学、文学等颇有研究。常笔耕不断,学百家之长而渐成个性风格。擅长现代个性书法、个性画荷和湖湘乡土风情山水画及乡土文学等。其书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和个性,品位和品味十足,有大家风范。曾有多幅作品被参展、获奖、发表、收藏、拍卖等。曾搞过个人画展并编有《石谷•画荷作品集》,并即将撰写完成约百万余字(共十集)•石谷散文集•《人生是一本书》。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乡土文学社会员、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会员、邵阳市花鸟画家协会副秘书长、邵阳市焦墨艺术学会副会长、邵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生: 爱好绘画,却是“音乐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专业: 建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师门: 学百家,自由学习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性格: 真诚,个性,但也不缺乏智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朋友: 愿与真诚的人交朋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追求: 真诚,自由,个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讨厌: 欺骗,虚伪,假真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爱好: 书画、设计、撰文、曳步舞、旅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他: 官场、职位、名头等其实都与我无关。</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