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昼短念思长,食饺祛寒忆未央

怀念乡愁

<h3>  今日冬至。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它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h3> <h3>  冬至节气的光临,预示着真正冬天的到来,这一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br></h3><h3> 每年的冬至气节,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感慨与回味――冬的严寒与夏署的酷热行成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比,一年四季的轮回,使我们感受着太多的时空经历,从温暖宜人的春,到酷暑连天的夏,从秋高气爽的秋,再到严寒冰雪的冬,我们感慨着岁月的磨砺……</h3><h3> 冬至拉长了黑夜,却变不了思念;</h3><h3>冬至冷却了空气,却冰冻不了牵挂……</h3><h3> 冬至,是四季中最特别的一个节日,它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考验,它是春天气息的先遣者。</h3> <h3>  我对冬至的最初认知,是每年这个时候,母亲会煮上一碗饺子。她说,在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里,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h3><h3> 不过,小的时候,我年年吃冬至饺,到了冬天手脚、耳朵还是都会生冻疮。</h3><h3> 吃不吃饺子和冻不冻耳朵没有科学关系,只是民间的口口相传,便流传了下来。我去查阅资料,原来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而留下的传统。</h3> <h3>  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br></h3><h3>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大家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h3><h3>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h3> <h3>  冬至,日影渐长,无论这个冬季多么萧瑟、寂静,你都在向着日光而行。</h3><h3> 只待,春归染红梅花瓣。</h3> <h3> 冬至</h3><h3> 冬至昼短念思长,</h3><h3> 吃饺祛寒忆未央。</h3><h3> 煮茶品茗寄情怀,</h3><h3> 唱诗炼句为谁狂。</h3><h3> 作于2019.12.22晨</h3> <h3> 冬至怀远</h3><h3> 如梭时光日相催,</h3><h3> 冬至阳生春欲归。</h3><h3> 东汉仲景今何在?</h3><h3> 娇耳舍药千古惠。</h3><h3> 长夜寄情思念去,</h3><h3> 食饺祛寒传承回。</h3><h3> 虚为实时真非假,</h3><h3> 冰心一片洒阳晖。</h3><h3> 作于2019.12.21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