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故乡梦随我离开故乡之日起,就一直在做,这一做就是35年啊!踏上回乡的路,眼前的一切景象都变得那么陌生。曾经破旧的繁昌县城俨然已有大都市的风范。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令人耳目一新。</h3> <h3> 曾经的古竹岭,盘山公路令人生畏。大巴车想要翻过它,必定清空车厢,人随车一起艰难爬过陡坡,方能越过此山。故乡人为征服它,三次降坡,才有今天的平坦大道。👍</h3> <h3> 故乡的矿藏极为丰富,露天地下遍地是矿石,看看这山的造型,便知采矿人的艰辛。✊</h3> <h3> 邮电局——小时候,母亲常常带我来的地方。记得那时里面的地板是木制的,踩在上面咚咚作响。父母都是外地人,每到发工资的时候,母亲总会取出一部分,一份寄给奶奶,一份寄给外婆。有时母亲也会带我去邮局取包裹,老家人寄来的梅干菜、笋干,妈妈给我们做梅干菜烧肉,那可是我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哦!浓浓的亲情就在这间小屋子里传递着……🙏</h3> <h3> 一转眼,汽车🚙就爬上了五区的高坡。远远望见盛同学早已等候在那里。感谢老同学盛情相邀,我们才有机会圆了这回乡的梦。👍</h3> <h3> 惺惺念念的子弟小学,就在眼前。小时候,觉得这扇校门很大,门前的这条大道又宽又长,如今它在我们的眼里已变得如此渺小。不,它没变,是我们长大了。因学生的流失,这所学校早已停办,但大门上的校名依然清晰可辨。</h3> <h3> 很幸运今天有人在校园里,不然钥匙远在市教育局长的手里,奈何也进不去的。这大概就是幂幂之中的惺惺相惜吧。进入杂草丛生的校园,看到了这座曾经觉得高大的主席台。</h3> <h3>男同学们最爱的篮球场🏀</h3> <h3>我们学习的教学楼。</h3> <h3>老师的办公大楼。</h3> <h3>我们的教室。</h3> <h3> 久别的校园令我们这些学子感概万千,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的故事。</h3> <h3> 同学们深情地回忆,欢乐的印记变得那么清晰。我们的童年、少年,我们的青葱岁月就在这里度过,这里是我们启航的舞台。</h3> <h3> 我的人生第一个家,紧挨着学校的五区平房。记不清是第几排了。记得小时候门前有一排大高的法国梧桐,夏天太阳只能从宽大的树叶间撒下斑驳的光影,家家门前都是乘凉的好去处。我们在树下搭起凉床,写作业、看小人书、下五子棋……快乐享不了。</h3><h3> 如今,这里早已不住人了,到处一片荒凉,这青砖灰瓦见证了我们的童年,见证了我们父辈为矿山的奋斗历程。</h3> <h3>这是魏红、三宝家的那排房子。</h3> <h3> 五区小桥是我们来往最多的地方。去老虎灶打水,去食堂打饭,去寨山玩耍……这里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七、八岁那年,为跟弟弟比赛谁先跑回家,我居然从二十多米高的桥上像仙女一样,飘然而落。可能这座桥已有了灵气,我落在满是碎石片的桥下居然安然无事。倒是把妈妈吓坏了,破天荒啥也没干,陪了我一下午,可把我开心坏了。不过后来数学学不好,妈妈一说落我就说是脑子是那次被摔坏了,我也心安理得接受这个理由。哈哈……</h3> <h3> 如今的小桥已多了一道金黄色的栏杆,现在的孩子们怎么跑都安全啦!👏</h3> <h3> 小桥下一条整日哗哗流淌的小溪早已没了踪影,那里曾是孩子们的天堂啊!那里一年四季山泉水唱着欢快的歌,穿过矿区,撒下一路欢笑。夏季来临,那里更是孩子们乐园。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个个卷起裤腿,女孩子们趟在浅滩,搬起脚边的石块,小虾小蟹一抓一个准。胆大男孩子们早已双脚插进乱石叠仗的小溪中央,把石头垒成一道屏障,守株待兔静等从上游游下来的小鱼,惹得我们小女生羡慕不已。</h3><h3> 如今已听不到流水声了,只有溪底的石头、溪边的蔬菜地留给我们几多感慨。</h3> <h3> 原来的食堂已改建成了招待所,高端大气上档次。👍</h3> <h3> 刘红家的那栋楼,很有年代感。我没忘记,放学后常常去她家写作业。</h3> <h3> 这是我在桃冲的第二家,二楼西把头这家,只有两间朝南的房间。弟弟在家读书的时候,我只能住客厅。后来弟弟去老家读书了,我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父母工作很忙,我常常一人在家,孤独的我有魏同学常常陪伴,我们一起看老爸订阅的《收获》《当代》,饿了就吃西红柿拌糖,那是我们最美味的零食。</h3> <h3>克凤家和我家一栋楼,她人缘好,同学们常常聚在她家玩。</h3> <h3> 楼下的这块空地就是我们的运动场,打羽毛球、玩飞碟,好不快乐。</h3> <h3> 后来条件越来越好了,家里的孩子是一男一女就可以分到三居室,在我初三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们又搬了一次家。这个家住的日子很短很短,以致不记得在这个家里的故事了。只记得这是我的第三个家——3楼303室。</h3> <h3> 居民区的条条柏油路,让小区显得整齐、干净。美丽桃冲的远景一定更美好。</h3> <h3> 桃冲矿的电影院。电影好看,一票难求。曾为一张电影票挤得一身臭汗,也曾淋过瓢泼大雨。以至于落下阴影了,经常会在梦里出现这样的情景。</h3> <h3> 工人俱乐部,看着不大,里面可是五脏俱全,那时候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可惜我们不是矿区职工,很多馆所不对小孩子开放。😓</h3> <h3>这座矿区大门是后建的。</h3> <h3> 参观过居民区,三宝同学在街上最大的桃冲饭店,盛情邀请同学们欢聚一堂。</h3> <h3> 特意从江边买来江蟹招待大家,家乡的螃蟹真是人间美味呀!感谢老同学的盛情款待!</h3> <h3> 午饭过后,我们往矿区出发,去探秘父辈工作的场所。</h3> <h3> 90米坑道口,这里是父亲做采矿主任的时候天天要从这里下坑道,地下坑道就是他的主战场。</h3> <h3> 桃冲的铁矿挖完了,现在已全面停产。这里将成为马钢矿业发展的一段历史。这辆下坑道的小罐车还在,回来给老妈看,她说这小罐车比他们工作时的车子已好了许多。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工作条件有多差。</h3> <h3>坐上小罐车体验一下。</h3> <h3> 矿区已停业,但矿区的花草树术依然茂盛。</h3> <h3> 从90米下来,参观一下矿业办公大楼。这里有我很多儿时的记忆</h3> <h3> 日本人侵略时盖的小木楼,解放后成了矿部的办公大楼。老妈在一楼的生产科,记得推开后门有一个半圆形的平台,可以晒图纸用。还有一个露天大院子。小时候放寒暑假,妈妈不放心把我一人放在家里,只好带着我上班,担心我打搅她的工作,她想出个办法让我打发时间。她给我一根长长的细铁棍,让我在院子里穿树叶,说回去做饭引火用。我很听话,在地上找落叶🍂穿,一片一片的串,一串就是一上午。中午下班,妈妈牵着我,我的身后跟着一串树叶。🤭</h3> <h3> 在小楼下留个影,留个念想。</h3> <h3> 小楼旁连体一座大楼,土洋结合,彰显特色。👍</h3> <h3> 转道去寨山看看,远远就望见两棵树了。旁边的小庙以前没有的。</h3> <h3> 这棵百年老树依然苍翠挺拔。</h3> <h3> 这一棵被人为破坏了,特别遗憾。😭</h3> <h3> 寨山的竹林虽找不见我们刻下的印记,但沙沙的竹叶声还是那么亲切。</h3> <h3> 这是板栗树的叶子,它勾起了我们对儿时上山打板栗的回忆。打板栗容易,拿剪刀✂️剪一剪树枝就可以了,但回来剥板栗就受死罪了。😓先要将板栗在地上把板栗的尖刺踩软,然后套上帆布手套才能动手剪,有时方法不得当,常被刺得嗷嗷叫。虽只有一次采板栗的经历,已是刻骨铭心了😭</h3> <h3> 快来自拍一张,一个个童心未眠。👌</h3> <h3>唐帅锅咋拍都帅帅哒。</h3> <h3> 谁说我拍人物退步了,这张三人不是都美美哒!😊</h3> <h3> 克凤为了几位帅锅,首当其冲露出一张大脸,也在所不惜。🤭</h3> <h3> 还记得美女曾经的回眸一笑,诗人的情怀确实与众不同。👍</h3> <h3>刘同学有如此高大吗?看来所处的位置很重要哦!👍</h3> <h3> 给大妈单独来一张吧,大妈造型不能少。🤭</h3> <h3> 驱车来到荻港的江边,夕阳下的钢筋铁柱的雕塑也如此精致柔美。</h3> <h3> 夕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化妆师。天边那一抹彩云在夕阳的精心装扮下,悠悠地绚烂成美丽的晚霞,夹进了长空湛蓝色的诗页里,化为永恒的记忆。</h3> <h3> 夕阳映衬下杨帅锅身材迪拜👍</h3> <h3> 云霞映着落日,天边酡红如醉,两位帅锅互诉衷肠。🤭</h3> <h3> 江边的垂柳如春天般葱绿一片,成了美女同学们拍照的道具,或抚柳枝,或藏其间,乐趣自不言说。😊😊😊</h3> <h3> 感谢老同学微信发布了桃狄铁轨照片,弥补了我漏拍的遗憾。听妈妈说,她去桃冲报到上班,先坐轮船达到荻港,因没有班车去桃冲,只能沿着这条铁路步行15里,才到达矿区,为桃冲矿奋斗了几十年。✊</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金黄金黄的银杏叶是初冬最浓烈的色彩,正如老同学的盛情,许文联姐夫的热情,温暖着踏上故土的每位同学的心房。故乡人亲,故乡情深,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我们的来时路。🙏🙏🙏</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