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邮票里追寻新中国的创建者们(八)

春风化雨

<b>&nbsp; &nbsp; &nbsp; 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b><div>&nbsp; &nbsp; &nbsp; 辛亥革命后,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b><br></b></div> <b>&nbsp; &nbsp; &nbsp; 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和重要参与者—鲁迅</b><div>&nbsp; &nbsp; &nbsp;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b><br></b></div> &nbsp; &nbsp; &nbsp;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nbsp; &nbsp; &nbsp;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nbsp; &nbsp; &nbsp;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nbsp;;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nbsp; &nbsp; &nbsp;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b><br>&nbsp; &nbsp; &nbsp; 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有对鲁迅评价的一段话:“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nbsp; &nbsp; &nbsp; 1930年9月25日,鲁迅50岁生日时在上海阳春堂照相馆拍的一幅半身像。这是鲁迅颇为满意的一张照片,反映了他的内涵和气质,展现出了一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和性格特征。 &nbsp; &nbsp; &nbsp;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两句诗的手迹。诗句选自1932年10月12日他写的一首题为《自嘲》的旧体诗中。时值日寇侵略中国,黑暗统治日趋严重,诗中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斗志,抒发了他的战斗豪情。这两句诗,充分表选了鲁迅鲜明的爱憎。是他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早已成为举世皆知的不朽名句。 <b>&nbsp; &nbsp; &nbsp; 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和重要参与者—陈独秀</b><br>&nbsp; &nbsp; &nbsp;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和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举起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主要舆论阵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革命青年的向导,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他的呼喊倡导下,民主与科学成了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与运动主调,影响极其深远。后来,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nbsp; &nbsp;<b>  &nbsp; 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和重要参与者—李大钊&nbsp;</b><br>&nbsp; &nbsp; &nbsp;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nbsp; &nbsp; &nbsp; 1919年,中国爆发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李大钊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nbsp; &nbsp; &nbsp;<b>  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和重要参与者—蔡元培</b><br>&nbsp; &nbsp; &nbsp;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是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nbsp; &nbsp; &nbsp; 蔡元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写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b>&nbsp; &nbsp; &nbsp;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b><div><b>&nbsp; &nbsp; &nbsp;&nbsp;</b>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26年,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div> &nbsp; &nbsp; &nbsp; 陶行知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他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患脑溢血去世。 <b>&nbsp; &nbsp; &nbsp;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茅盾</b><br>&nbsp; &nbsp; &nbsp; 茅盾于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1949年2月到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 &nbsp; &nbsp; &nbsp;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7月,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8月,南昌起义失败,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b>&nbsp; &nbsp; &nbsp;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郭沫若</b><br>&nbsp; &nbsp; &nbsp;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早期新诗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nbsp; &nbsp; &nbsp; 郭沫若还是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46年,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 <b>&nbsp; &nbsp; &nbsp; 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邹韬奋</b><br>&nbsp; &nbsp; &nbsp; 在中国近代文化界,享有盛誉的三联书店(生活、新知、读书出版社)是与其主办者邹韬奋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邹韬奋原名恩润,1895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官僚家庭。1919年,他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文科。1921年毕业,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被国民党政府抓捕,成为“七君子”之一。 &nbsp; &nbsp; &nbsp; 邹韬奋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作为一名文化战士,为新闻出版工作贡献了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楷模。1944年7月24日,他病逝于上海后,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共党员,毛泽东为他写下“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挽词。周恩来为他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