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酣水面也就是口水面,现在叫做“旗花面”,也叫“一口香”。</h3> <h3> 在陕西的关中地区农村,若村民家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或是逢年过节,给老人祝寿等一些盛大待客场合,都要吃酣水面。这种汤面讲究面要细,汤要煎,调的味要合口,一大锅加好佐料的煎汤,热气腾腾。待客时,客人吃面只准捞面不让喝汤,吃完面后还要把碗里的剩汤倒回大锅烧开,待其他客人再吃时继续添用。那天所有的远亲近邻都要去事主家里吃流水席,随到随吃,吃的只管吃端的只管端,一碗一碗直吃到肚饱腹胀,没记没算怎么也得十几碗。论当时的经济水平物资条件和饮食习惯,这种面条是最方便最排场也最经济实惠。</h3> <h3> “酣水面”相传为周文王所创,又叫和气饭,主要流行于渭河以北农村和岐山、扶风以及武功、乾县等地。相传周文王曾被囚于此,获释后,乡亲们拿肉、菜等物来看他,文王将所有的肉、菜做成一锅臊子汤浇在面上,请大家共同食用,取和气团结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文王射死一条蛟龙(蟒),做成一锅调面的臊子汤,为了使数万部族都能尝到肉汤,规定只吃面,不喝汤,将汤倒回锅中。因连续使用,汤中带有每人的口水,故称酣水面。</h3> <h3> 原来这种吃法很不卫生,如今没人能接受,市面上早已是改良版,不过也失去原有的气氛和情趣了。据说曾经当地政府为了让大家改掉这种习惯曾提出不吃涎水面奖励500元竟无人响应,足见这面之诱人。这种面每碗就是一筷头的量,汤足面少,胃口好的年轻人一次能吃几十碗,以我现在不大的饭量在饭店也能吃个5、6碗呢。</h3> <h3> 当年在地方医院工作时,食堂的大师傅是个关中人做得一手好面,常常做这种简单可口的面食,当然也是改良版的不会反复使用汤汁,而这种面深得南方人的老公喜爱,以至于转战南北几十年后还专门回到老地方想再吃上一口,遗憾的是不见记忆的旧宅不再有昔日的同事。</h3> <h3> 退休后回到老家照顾父母,家中的保姆爱做这种面,为了更加简单不再频频换碗,仍然是此味的汤仍然是这般的细丝面,只要一两碗就够了。因为老公喜欢这口,我自然是学了回家露一手,全家人都很喜欢,尽管我们全家都是南方的胃,很少吃面,但想起来还会吃一顿酣水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