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巍山 之二 —-老手艺(1)

昺臻

<h3></h3><h3></h3><h3> 东阳,是百工之乡。东阳工匠,名闻遐迩。一代又一代的东阳工匠为东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h3><h3> 从前的工匠,到底有哪些?石匠、砖瓦匠、泥水匠、木匠、箍桶匠、雕花匠、油漆匠、铁匠、篾匠、裁缝、鞋匠。。。。。我们掰着手指数,亲眼目睹过的居然不多,何况我们都是60后。如果换上90后00后们,恐怕很少有人识得板斧、墨斗、牵钻、楦头、锥子、顶针、錾子、风箱、线柱、坩埚等等这些工具是干嘛用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普及,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逐渐淘汰了老工艺,许多工匠已经完成了原始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譬如木匠,从取料、开料、凿孔、打磨等等工序,都已经由机器代劳;比如雕花匠的活,也几乎完全由数控精雕机完成;再比如缝纫,从布匹进车间到衣物出厂,除了检验,哪道工序不经机器?不胜枚举。 老工匠的业绩功不可没,老工匠的精神不可丢失。为此,我们计划从巍山镇区出发,在全镇范围内寻访老工匠,去发现老手艺,并将我们的发现,分期在美篇发表。我们觉得,了解这些传统老手艺,对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激励后辈积极进取,创新创业,更好地建设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抛转引玉,希望热心的读者朋友给我们留言,为我们提供线索,引导我们去继续发现。 <br></h3><h3></h3><h3></h3> <h1><b>  巍山哑婆婆,用针线“说话”</b><br></h1> <h3><br></h3><h3> 她叫吴静芳,1952年7月出生,娘家白坦,婚嫁巍山,现已年近古稀。她年轻时,貌美若仙,曾被追捧的小伙子喻为“女活佛”。她不会说活,耳不闻声。近40年来,她用针线说话,凭一枚钩针、一副针线,将修补衣物这项精细女红,在她灵巧的指尖幻化出神奇,赢得了无数好评。<br></h3> <h3>  从巍山直街,拐过几条小巷,抵达巍三小区大份厅弄25号,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刷过红漆的小铁门半开,门框两边,用白粉笔竖写“补羊毛衫”。两间两层砖混结构简易楼房,挤得不能再挤的天井门堂堆满独轮车、锄头、铁锨等农具。这里就是吴静芳朴素的家,也是她至今还在坚守的修补羊毛衫的作坊。<br></h3> <h3>  两岁时的一次发烧,因喝错了一贴中药,吴静芳失去了听力和语言能力,落下了多重(听力语言)残疾。几年后,时任湖溪某中学教导主任的父亲吴惠兰,在一次参与学校周边救火时遭遇泥墙倒塌意外身故,家境陷入困境,吴静芳没能上学。因此,她没有文化,不识几个字。<br></h3> <h3>  吴静芳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和出色的记忆力。从小学习的针线活,远超常人水平。早先在巍山绣花童装厂上班,“天女散花”图的仙女头部,唯有她能够绣成。为了谋生,她十五、六岁开始在吴良街上摆摊修补尼龙袜,后补羊毛衫。嫁到巍山后,先后在直街、供销社对面、照相馆对面摆摊。年龄大了,就把补衣服的摊子挪到家中,但顾客依然络绎不绝。<br></h3> <h3> 这把竹椅,吴静芳已经坐了几十年。它如影子,陪伴她起早摸黑,历经沧桑,从年轻到衰老,靠一层又一层的破布条缠绕医治创伤,支撑生命,顽强地挺过了一个又一个寒暑,给主人搭起人生舞台,奋力拼搏,乐观生活。她的百宝箱里,准备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丝线,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为顾客配上合适的线,减少色差。她反复比对,认真挑选,不惜花费时间,让顾客为之动容。<br></h3> <h3>  尽管没上过学,吴静芳还是凭她的聪明才智和超人记忆力,在家里人的帮助下,学会了一些常用字和数字。在无法与顾客用语言交谈的情况下,会用粉笔在地上写出简单的词语,加上手势等字体语言和表情,与顾客沟通,达成一致。<br></h3> <h3> 值得庆幸的是,吴静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现年75岁的赵瑞清,因父亲当过蒋介石的贴身侍卫官,家庭出身不好,直到35岁才娶上吴静芳为妻,但对吴静芳悉心呵护,恩爱有加。他们婚育二子,长子39岁,次子35岁,都已经成家立业。从两人脸上绽放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苦中有乐,幸福美满。<br></h3> <h3> </h3> <h3>  她是弱势群体的一员,但她是强者 !<br></h3> <h3> 原创:单江洪 王明华 2019.12<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