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大漠

<h3>  十一月初休假,在家呆着无聊,想出去散心散心,考虑到天气有点凉了,和妻子商量,决定到贵州去看看。</h3><h3> 毕竟人多热闹,顺便邀请几个能玩的来的朋友一齐出行,为了省心,便全权委托朋友负责出行事宜,我把我俩的身份证发给朋友,由他负责定机票和行程的安排,我则落得个清静。</h3><h3> 到了机场,居然是到厦门的机票,几个朋友没有去过厦门,就私自决定去厦门,遇到这样驴友,我也有无语了。好在夫人没有去过厦门,就再陪他们走一趟吧。</h3><h3> 重新逛了鼓浪屿后,按照朋友确定的行程,下一站是福建永定土楼,虽说多年前到过厦门,但土楼还真的没去过,一路上导游给我们介绍永定客家人的趣事。</h3><h3> 首先讲的是客家话,客家话把吃饭叫“驾崩”,据说历史上没有皇帝到过福建永定,毕竟皇帝不想一天 “驾崩” 数次。把美女叫“迷路”,把帅哥叫“晕倒”,因此男人见到美女就迷路,美女见到帅哥就晕倒。把女婿叫“色狼”,把媳妇叫“三陪”,因此客家人只能把女儿嫁给色狼,给儿子娶个三陪。经过导游这么一讲,又好记又觉得好笑,说说笑笑之间我们就到了永定土楼。</h3><h3>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经见到过一组中国民居的邮票,当时也没有注意细看,以为一个土楼里就住着一户人家。到了土楼,我被土楼规模所震撼。</h3> <h3>  眼前的土楼,导游介绍为土楼王,名字叫“承启楼”, 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动工,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经3代共81年建成,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h3> <h3>  承启楼由4圈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共有400个房间,最多的时候住过80多户人家,800多人,目前仍居住着300多人。</h3><h3> 第一环就是外环,既主楼,楼高四层,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粮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环形通道,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h3> <h3>  第二环高2层,二环的底层为客厅或饭厅,楼上为卧室,每个院落各开一门,与三环后侧的内通廊相通。</h3><h3> 第三环单层,共32开间。全部是书房,楼主不让女子到楼外的学堂与男子一起读书,于是在此办私塾。由于重视教育,该楼人才辈出,自大楼落成迄今,先后40多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有80多个博士、大学生、科学家、教授、作家,其中有一户人家出了10个博士。</h3> <h3>  第四环为祖堂,单层,比第三层稍低,使全楼形成外高内低、逐环递减、错落有致的格局。</h3><h3>&nbsp; 因此,当地有这样的顺口溜:“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说的就是土楼王子承启楼。</h3> <h3>  据导游讲,永定有近20000多座土楼,附近的南靖有15000多座土楼,其他各地还有数百座。客家人都是因为战乱从中原迁徙过的汉族人,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山高路险,“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外环的底层和二层均不设置外窗,主要是为了安全,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一应俱全,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h3> <h3>  据说1985年的一天,美国中情局给时任总统里根送来了一份秘密报告:根据卫星照片显示,在中国福建西南部有数千座呈巨型蘑菇状不明性质的建筑物,与核发射装置极其相似,因此这里极有可能是一个超大型的核基地,里根大吃一惊,猛的站起,拍着桌子,责令中央情报局不惜任何代价,火速侦办。当年12月份中央情报局谍报人员贝克携带具有中国血统的夫人,以游客的身份来到了闽南乡村,结果他们发现这漫山遍野的“核设施”原来是普通客家土楼,回国后立即印刷图册发行,引起了轰动,自此土楼才被天下人所知。随后便于1986年引来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一行十多的人考察,不由的感叹 “土楼像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像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当年中国邮电部以承启楼为模型印制了一枚民居邮票,该邮票在日本被评为当年最佳邮票。</h3> <h3>  土楼形状各异,以圆型居多,还有方形、椭圆形、弧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马蹄形等数十种形状,远看土楼墙体斑驳有裂纹,近触则坚如磐石,墙体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墙, 夏可抵暑气,冬可抵冽风,还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年代最久远的土楼距今已经1000多年历史。</h3><h3>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艺术殿堂,同时又是一个 “大家族,小社会”。土楼内,居住在同一屋顶下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h3> <h3>  午饭,我们领略了当地带有土楼特色的闽南特色菜肴和当地特有红色香蕉。</h3><h3> 土楼,不虚此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