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使作善与长善救失——立德德育中心第一期《教子有方》第九讲</b></h1> <h3> 期盼一周的日子再次来到了,各位助教和义工老师们早早的来到教室,紧张有序的做着各项准备工作,耐心细致的辅导主持、礼仪等学习。家人们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开启美好的一天。</h3><h3> 上课时间到了,家人们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安静有序的进入教室,期待今天的精彩课堂!</h3> 精彩课堂 <h3> 家庭教育有四把钥匙:上所施下所效、顺其善顺其愿而教、养子使作善、长其善而救其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把,今天由可敬可爱可亲的陈娜娜老师主讲,引领我们学习掌握后两把钥匙--养子使作善、长其善而救其失。</h3> <h1><b>养子使做善</b></h1> <h3>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育”是这样解释的:“育者,养子使作善也。”简单描述,就是父母、老师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做那些能够利益他人的事,这个过程就叫做“使作善”。<br></h3><h3>古代教育理念中明确了“行”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只明白道理而不去做,只能增长内心的浮华,不能养成好的习惯,更何谈“立命”呢?,<br></h3><h3>正如《弟子规》中所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孩子只明白道理而不去做,只能增长内心的浮华,不能养成好的习惯,更何谈“立命”呢?而当家长“使作善”,创造机会让孩子不断实践和力行时,就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知行合一”的思维模式,提高孩子的行动力。有知有行,习惯才能养成,好习惯是行出来的。</h3> <h3><b>孩子的心灵成长有四个关键点:眼见、耳闻、身行、意思。</b></h3><h3>而在家庭教育中,这些机会都是父母创造的,家庭中的一些日常劳动,哪怕洗一只碗,洗一双袜子,怎么洗?怎么才能洗干净,洗后放在哪里?这样的小事,都需要孩子思考很多问题,只有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孩子才会用心思考,这是孩子和世界互动的过程,也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孩子在一次次的“作善”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的快乐。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先要明理!学员们在老师耐心的讲解中明白了“养子使作善”的原理,明确了如何“使作善”、作哪些“善”,同时了解了与“使作善”相悖的几个误区,开心地收获了孩子成才的必备武功。</h3><h3><b>与使作善相悖的四个误区:</b></h3><h3>1、喜欢说教,重理不重行。</h3><h3>2、急于求成,忽视孩子成长的规律。</h3><h3>3、父母太“勤劳”,孩子无善可作。</h3><h3>4、善恶不分,使作“恶”</h3><h3>老师指出了与“使作善”相悖的四个误区,这是家长的通病。家长要做耐心的,智慧的,善恶分明的家长。要在鼓励中等待,在等待中鼓励,给孩子希望,给孩子信心,给孩子方法,给孩子祝福,让孩子有个奔头。</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b>长善救失</b></h1> <h3>我国古代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中讲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家长、老师去增长、激发孩子的善行和善心,这就是“长善”。这把钥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以“童蒙”的状态来到这个世界,心中既有真善美,又有贪嗔痴,两种心性同时具备,所以在行为上有时对有时错,这是孩子自然的状态。家长的“长善”就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确认,被“长善”的行为将会持续,不被关注的会自然消退。孩子就是在父母的不断确认中认识世界,前进每一步。人在年少时,关键的几个“长善”,就可能把命运转了,他在这个学科、领域可能会很有成就,其背后一部分是天资,一部分则是“长善”带来的自信。正如《弟子规》所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br></h3><h3>长善就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确认,肯定和赞赏。</h3><h3> </h3><h3></h3><h3></h3><h3></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家庭教育记住这四把钥匙,循环使用,就是调心最根本最简单的模式:第一步,上所施下所效,做榜样给孩子;然后顺其善顺其愿而教;接着创造机会使做善;最后做的对的马上长善,做得不对的救失过来。我们前面学习了“六德”讲的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水,后面又学习了“四把钥匙”讲如何倒水,水对了,方法好了,孩子自然就健康成长起来。</h3><h3></h3> 美丽的风景 <h3>立德中心《教子有方》公益课,持续报名中。</h3><h3>同时招收《中华英才》经典诵读班中小学生。</h3><h3>联系电话/微信田老师:13863144945</h3>